收起
房海蓉
研究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1990.7-1993.8:辽宁凌源钢铁公司,机械加工工艺工程师 1996.3-2019.12: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2020.1-今: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研究方向: 机器人设计与应用 智能机械设计理论与微纳米技术 机械工程 智能机械设计与机器人技术 科技成果获奖: 2013年,低温储箱绝热工艺优化及自动化制造技术,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总装备部 教学成果获奖 2005年,“机械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机械设计系列课程》建设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建设”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突出集成化教学思想 建设现代制造技术集成实践平台”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组织模式研”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获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2年,“多措并举提升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水平,广开渠道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主编《现代机械工程综合实践教程》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查看详情何新智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研究方向: 机器人设计与应用 智能机械设计理论与微纳米技术 机械工程 专利: 1. 何新智,苗玉宾,王礼,李德才. 基于磁性液体一阶浮力原理的控制开关,专利号:ZL2019 1 0432492.4 2. 何新智,王志斌,刘思佳,李德才. 一种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专利号:ZL2021 1 0473485.9 3. 何新智,王志斌,刘思佳,李德才. 一种模块化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专利号:ZL2021 1 0474144.0 4. 何新智,刘思佳,王志斌,李德才.一种多浓度磁性液体制备装置. 专利号:ZL2021 1 0654625.X 5. 王德义,李德才,何新智. 一种具有过滤磁性杂质的磁流体密封装置. 专利号:ZL2021 1 0796762.7 6. 王志斌,刘思佳,何新智,李德才. 一种能补偿轴线偏斜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专利号:ZL2021 1 0846168.4 7. 王志斌,刘思佳,何新智,李德才.一种能耐轴向和径向振动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专利号:ZL2021 1 0880424.1 获奖与荣誉: 极端工况下高端装备磁性液体动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3/15 高性能磁性液体动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排名:3/15 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北京市发明专利二等奖,第三发明人 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国家发明专利优秀项目奖,第三发明人 磁性液体密封设计及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创新奖,主要完成人 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查看详情兰惠清
研究领域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2008.9 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 2006.10 ~ 2008.9,日本东京大学机械系,博士后 2002.7 ~ 2006.9,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 研究方向: 载运工具运用安全 机械工程 载运工具运行安全理论与技术 载运工具安全检测与控制 汽车节能与控制 智能制造与智能运维(机电学院导师组) 专利: 1. 超大直径法兰盘磁性液体静密封装置(ZL 200310101632.9) 2. 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ZL 200310113378.4) 3. 磁性液体均匀分布的密封装置(ZL 200310117100.4) 4. 一种硅片的切割方法(ZL 200710304302.8) 5. 具有导向结构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ZL 200320121765.8) 6. 提高往复轴磁性液体密封耐压能力的装置(ZL 200320125014.3) 7. 减小径向空间尺寸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ZL 200320126699.3) 8. 磁性液体爬坡装置(ZL 200420048582.2) 9. 磁性液体爬杆装置(ZL 200420059938.2) 10. 磁性液体性能显示装置(ZL 200420064441.X) 11. 一种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扩散实验平台(ZL 201310100442.9) 12. 在役聚乙烯管道的热氧加速老化试验装置及寿命预测方法(ZL201410548625.1) 13.一种在役燃气聚乙烯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方法(ZL201811331800.6) 14. 一种重力作用的小口径输油管道球形检测器投放回收装置(ZL202010237095.4) 15. 管廊排水系统安全检测的模拟试验系统(ZL201811062181.5) 16. 一种可检测输液管道微泄漏的球型内检测器(ZL202120567349.9) 获奖与荣誉: 1. “磁性液体密封的机理及应用研究”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 2.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日本政府奖学金”(2006年) 3. 入选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人才培育计划”(2009年) 4. “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发明荣获北京市首届发明专利奖二等奖(2009年) 5. “低温大直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发明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项目(2009年) 6. “油气管道泄漏特性及事故应急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新兴奖三等奖(2015年) 7. “穿跨越油气管道检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研成果二等奖(2020年)
查看详情李德才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1992-至今,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二级教授. 2001 德国布莱梅大学访问学者 2004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机器人设计与应用 智能机械设计理论与微纳米技术 机械工程 智能机械设计与机器人技术 智能制造与智能运维(机电学院导师组) 机电液磁一体化理论及应用 磁性液体密封、磁力密封、流体动密封等现代密封理论及应用 现代磁技术理论及应用 智能材料磁流变液的制备、理论及应用 纳米功能材料磁性液体的制备、理论及应用 磁性液体传感器的理论及应用 磁性液体、磁流变液减震器的理论及应用 研究概况: 基础课教学与研究: 本科生课程:机械设计(英语),机械设计(双语),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概论,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综合实践; 研究生课程:纳米磁性液体密封理论及应用,微型机械概论,铁磁学,磁性液体密封,磁性液体动力学,磁性液体原理,机械密封,机械电子系统设计(双语),机械工程创新与实践。 《机械设计》双语课程获2008年度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发表的代表性教学论文如下: 1. 机械设计教学中创新性的思考,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排名2; 2. 基于问题学习方法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高等理科教育201001,排名2; 3. 机械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体会,北京交通大学教学论文集,2010,排名1; 4.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探索,2007年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2007,排名1; 5. 机械设计双语教学的一些体会,2007年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2007,排名1; 6.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时间和体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2005,排名1; 7. 机械设计教学实践及总结,2005年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2005,排名1; 8. 提高“机械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2002年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2002,排名1; 9. 机械设计的教学实践和体会,2001年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2001,排名1。 科学研究: 李德才教授先后主持包括国家一号工程项目;国家载人航天预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1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文章150余篇次;独立出版专著3部,参编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 以第一发明人受理发明专利近两百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专利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 获奖与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负责人;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全国模范教师; 北京市教学名师;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以第一获奖人获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7项; 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排名第四); 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用英语进行理工教学”证书。 社会兼职: 1. 白俄罗斯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 国际磁性液体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3. 北京市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5. 磁学与磁性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6. 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评委 7. 十几家国内外SCI, EI刊物的长期特邀审稿人
查看详情翁宇庆
研究领域
金属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钢铁材料专家。获得八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冶金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主要著作及论文: 1. “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其生产工艺” 2. 《超细晶钢——钢的组织细化理论与控制技术》 3. 《特殊钢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应用中的战略研究》 另有学术论文100余篇 研究领域: 1. 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2. 冶金工业科学研究 主要科研获奖(第一获奖人): 1.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中国冶金科技奖特等奖 3. 国家发明三等奖(“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其生产工艺”的主要发明人) 4.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5.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 6. 香港求是科学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三等奖(2008年) 7. 获得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先进材料制造加工大会杰出贡献奖(2009年) 8. 第七届“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科研工作: 1. 主持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军工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0余项。 2. 以第一发明人受理发明专利多项 3.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 。 社会兼职: 1. 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2.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3. 十几家国内外SCI, EI刊物的长期特邀审稿人 4. 曾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冶金部副部长
查看详情曾广商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研究领域: 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推力矢量控制系统 空气动力控制系统 反作用控制系统 机械电子工程 — 流体传动与控制 机电传动与控制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获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 3项(长征三号甲、乙运载火箭98-KGJ07-T-02-09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1项(XXXX推力矢量控制燃气液电一体化伺服机构系统2004-J-242-2-08-R01);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项(电液机械反馈伺服机构87-KG7-3-61-01); 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8项(燃气液电一体化伺服机构系统2003GFJ1015-01等); 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10项(伺服系统一体化电子测控技术2000GFJ1026-01等); 主要著作及论文: 《运载火箭及弹道导弹飞行控制执行技术》等30余篇(注:多数为内部专题研究报告)。 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航天领域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相关专业项目的研究、指导工作,重要型号、任务的技术评审、评估工作和发展研究工作。 社会兼职: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 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刘阶萍
研究领域
计算机仿真,物流系统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工作经历: 2022/03- 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12- 2022/02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机械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10- 2010/10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3/10- 2004/11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机械系,讲师; 2001/09- 2003/08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 工业与系统工程 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教育背景: 1997/09-2001/06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 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 1995/09-1997/06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一系,硕士; 获精密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1/09-1995/06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一系,本科; 获精密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获奖与荣誉: 2022年或“启智-2022”作战概念军事需求创新大赛优胜奖 2021年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 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8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8年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查看详情宋爱国
研究领域
机器人控制,计算机感知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宋爱国(1968-),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感知与遥操作机器人技术.Email:a.g.song@seu.edu.cn
2015年:宋爱国(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
2014年:宋爱国,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a.g.song@seu.edu.cn
2013年:宋爱国(通讯作者),1990和1993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6年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信号处理、遥操作技术等.E-mail:a.g.song@seu.edu.cn
2012年:宋爱国,1990年和1993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操作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力触觉临场感技术.E-mail:a.g.song@ seu.edu.cn
2011年:宋爱国,1996年于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感器、机器人技术.
2010年:宋爱国,1990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于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E-mail: a.g.song@seu.edu.cn
2008年:宋爱国(1968-),男,安徽黄山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遥操作机器人技术.
2007年:宋爱国,博士后,现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研究所所长,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感知与遥操作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及仿生智能计算,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技术,脑-计算机的接口技术,康复工程与康复机器人技术.
2006年:宋爱国(1968-),男,安徽黄山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遥操作机器人与虚拟现实技术;
2005年:宋爱国(1968-),男,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E-mail:a.g.song@seu.edu.cn.
2000年:宋爱国,男,32岁,教授,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测控技术与智能系统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测控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的研究.
1999年:宋爱国 副教授,1968年出生,1996至1998年于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系测控技术及智能系统教研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高技术项目四项,曾获部委科技进步奖二次.
1998年:宋爱国 博士后(已出站).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进化算法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理论及其在水声信号处理和机器人传感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孙世前
中国机甲
孙世前,中国机甲教父,青年艺术家,中央美院客座教师,机器人装置艺术家 ,“中国机甲计划”发起人,超级机甲“大圣号”作者 ,模型论坛ACTOYS创作负责人 。带领中国机器人走向世界,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中央美术学院) 孙世前,男,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机甲教父] ,中央美院客座教师 ,“中国机甲计划”发起人 ,中国电影评论协会动漫游戏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山海经版权筹备委员会共同发起人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装置艺术部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主张“由机甲机器人这种全新载体承载着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核向世界展示”的艺术创作理念。 2021年9月8日,孙世前荣登南方周末 《100张中国脸》。 2022年7月20日,孙世前荣获中国旅游景区文旅创意领军人物。
查看详情刘辛军
研究领域
仪器仪表技术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2011.12- 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0.4-,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管科研工作)。 2009.9-,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5.5-,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7.8.1-8.31,德国开姆坭茨 机床与成形技术Fraunhofer研究所,访问学者(国家教育部和德国DFG基金会资助)。 2006.7 – 2006.8,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Merit访问学者(魁北克省教育部资助)。 2004.2 – 2005.4,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机床控制工程与制造单元研究所,德国“洪堡学者”。 2003.4 – 2004.1,韩国首尔国立大学,“BK21”博士后。 2002.3 – 2003.3,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客座研究人员。 2000.1 – 2002.2,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奖项与荣誉: [1]. 2010年,获得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的“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2]. 2010年,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器人机构优化设计新方法理论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在“第九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会议暨吴贤铭制造科学会议”被评为优秀结题项目。(注:共有567个结题项目参展,从中评选出10个优秀项目,本项目排名第3) [3]. 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最高学术荣誉)。 [4]. 2008年,“新型并混联机构与装备应用研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发明类)一等奖。 [5].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 2008年,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器人机构优化设计新方法理论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在“第八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会议暨吴贤铭制造科学会议”被评为优秀进展项目。(注:共有200多个进展项目参展,从中评选出10个优秀项目,本项目排名第1) [7]. 2006年,获得加拿大魁北克省教育部Merit 奖学金。(22人排名第5) [8]. 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人才类)。 [9]. 2004 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 [10]. 2002 年11 月,获2001 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 [11]. 2002年2月,国家人事部“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获得者。 [12]. 2001年8月,论文“DELTA并联机器人最大内切工作空间的几何求解”获得“IEEE/CSS 北京分会优秀青年论文奖”。(作者排名第1) 工作履历: 2011.12- 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0.4-,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管科研工作)。 2009.9-,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5.5-,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7.8.1-8.31,德国开姆坭茨 机床与成形技术Fraunhofer研究所,访问学者(国家教育部和德国DFG基金会资助)。 2006.7 – 2006.8,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Merit访问学者(魁北克省教育部资助)。 2004.2 – 2005.4,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机床控制工程与制造单元研究所,德国“洪堡学者”。 2003.4 – 2004.1,韩国首尔国立大学,“BK21”博士后。 2002.3 – 2003.3,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客座研究人员。 2000.1 – 2002.2,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