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省

山东农业大学

张宪省,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作物发育的机制和作物生物技术等方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 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多次应邀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先后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四项,申请基因发明专利十余项,申报新植物品种保护权两项,审定小麦品种一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查看详情

宋纯鹏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河南大学

宋纯鹏,河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增强植物抗旱性研究。首次发现活性氧(ROS)是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诱导气孔关闭的信号分子,系统揭示了保卫细胞ROS产生、感受和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创造性地探讨了植物应答干旱胁迫气孔调节的分子机理和根系构型形成机制,勾画了气孔调控WUE的新模式。迄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7篇代表性论文进入 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前1.00%高被引论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机构做报告。主持完成的“植物应答气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项目首席主持并完成了“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973项目。

查看详情

宋希云

研究领域

植物学

青岛农业大学

宋希云,教授,曾任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育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等重点研发项目60余项;制备了中国第一个能识别单一谷蛋白亚基的单克隆抗体库,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13个,均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发明专利或植物新品种权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50余篇,主、参编专著或教材4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

邹德堂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作物遗传学

东北农业大学

邹德堂,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其中,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等;先后主持选育水稻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8000余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著作3部;2010年“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技术研究与示范” 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优质超级稻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优质高产多抗“东农”系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

邱丽娟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1项、发明专利45项、新品种保护权3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1份,编写著作15部,发表论文348篇,其中在Nature Biotechnology、PNA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ew Phytologist 等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121篇。培养博士后5人,研究生120人。获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农科院巾帼文明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机关党代表,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查看详情

吴新元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吴新元,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研究30多年,先后主持自治区、农业部等项目30余项,获奖成果5项,其中主持“新疆小麦高产优质早熟新品种选育引进及应用”获1999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优质小麦产业化工程技术开发”获2006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3年获自治区科技兴新贡献奖,2004年获自治区科技兴农先进个人,2009 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 年8月获“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2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查看详情

许为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基地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行业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发表学术论文87篇,出版专著2部。育成小麦品种累计推广3.3亿亩,选育的郑麦9023较好地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广适性问题,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选育的郑麦7698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优质强筋品种产量普遍低于高产品种的难题,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育成的郑麦1860等节肥优质高产的绿色小麦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原学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查看详情

汤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汤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华南区马铃薯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减施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福州试验站、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华东区域)、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叶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中试与示范》、财政部成果转化《叶菜用甘薯新品种福薯7-6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种业工程等项目20多项;主持育成了福建省第一个自育的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以及闽薯2号和福克76、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脱毒175,育成了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福菜薯23、参与选育了11个薯类品种通过审(鉴)定。编著出版《果蔗优质高产栽培》(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2项。“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选育”(第一名)和“叶菜用甘薯新品种福薯7-6选育”(第三名)分别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冬作区马铃薯育种体系建立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第一名)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查看详情

刘庆昌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业大学

刘庆昌,博士,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自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主(合)编著作教材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1998年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 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入选第一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查看详情

田冰川

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

田冰川,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信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长期从事农业产业运营与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在种业产业发展、国家产业规划、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受全国人大农委、中央农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委托,作为农业领域资深专家,长期牵头或参与涉农涉种重大法律法规、国家发展规划、产业管理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等研究。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等发挥重大作用,并在牵头多个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协助北京、湖南、海南等多个农业省份编制生物种业产业规划及产业导入。 组织21家农作物、农业动物、林果花草、微生物等领域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等领军企业,联合出资、共同创办了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成为面向产业转移化的行业性创新联合体与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担当政府和行业智库、推进科技攻关与产研产融结合、促进行业重组兼并、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构建专业化新媒体矩阵。公开出版的专著文章超过100万字。

查看详情
共3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