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马代夫
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马代夫,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淀粉协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徐州市农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日韩三国甘薯研究会首任主席、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连续五届徐州市优秀专家,两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际块根作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长期主持国家甘薯研究项目,先后育成徐薯22等多个甘薯新品种,为我国甘薯产业和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四等奖(2)和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二等奖2项(2),江苏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1)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在《Food Chemistry》《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 《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 《甘薯-能源与粮食安全》《甘薯栽培技术模式》 《甘薯技术100问》 《中国甘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等专著,参加编写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提升及战略储备》 《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等专著。
查看详情万建林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万建林,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书记、副主任、副主任,研究员,江西省绿色水稻种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7年7月大学毕业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优质稻、特种稻和功能稻培育以及分子标记聚合各种优质、高产、抗病虫害有利性状。骨干选育的优质稻“赣晚籼19号”、“赣早籼37号”和“江西香丝苗”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骨干参与的国家粮食丰产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培育了适合糖尿病、肾脏病食用的低谷蛋白水稻“五谷丰1号”和“五谷丰2号”,并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五谷丰2号”2016年3月获授权(证书号:第20166996号)。 2004年度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度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澳大利亚科学院从事访问研究。2011年聘为教育部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12年4月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第二批人选。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第七批特别资助评审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江西省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作物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九届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农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主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留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西省“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类)、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Euphytica》、《遗传学报》、《作物学报》和《中国水稻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近20篇。
查看详情番兴明
研究领域
玉米遗传育种专业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番兴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体系,大规模创制抗病优质玉米种质,有效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2018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阐明了Suwanl、 Cateto种质不仅是热带地区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也是温带玉米改良的重要种质,为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提供了新途径;提出了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用于热带骨干亲本创制和品种选育,显著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在热带Suwanl玉米群体中精细定位到新的灰斑病抗性主效QTL位点,建立了玉米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在玉米抗灰斑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了优质蛋白玉米o2基因及修饰基因高效转育技术体系,育成一系列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解决了国内优质蛋白玉米软质或半硬质胚乳、抗病性差的重大问题,2009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选育出一批热带高油玉米种质,解决了困扰高油玉米遗传多样性匮乏的技术难题,育成品种“云瑞21”和“云瑞8号”分别于2007年、2011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项目“热带、亚热带优质、高产玉米种质创新及利用”,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创优质蛋白和高维A多基因聚合的分子标记选择体系,在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中转入高维A有利基因,实现了优质蛋白和高维A两个品质性状的同时改良和提高,2016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因科研工作业绩卓越,2019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50多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和技术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和国家一级刊物论文30余篇,在PNAS上合作发表论文1篇。 科技成果累计推广应用1.43亿亩,新增产值171.3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批品种通过老挝农业部审定和乌干达农业部认定,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做出了贡献;与CIMMYT等国际机构及泰国、越南等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多次应邀主持国际会议或做主旨报告;2016年以合作方第一完成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带亚热带玉米创新团队,2015年获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
查看详情赵昌平
研究领域
农林牧渔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赵昌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昌平同志1986年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现任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杂交小麦分子遗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小麦种子检测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突贡专家”和“北京学者”等荣誉称号。现主要从事二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杂交小麦品种(组合)的选育,二系杂交小麦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小麦DNA指纹图谱库的建立等,以及小麦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具体包括小麦分子遗传,品质改良和遗传生理等研究工作。 赵昌平同志作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领域首席科学家,发现了光敏型小麦雄性不育种质,揭示了小麦光温敏不育遗传与光温反应的多样性特征及分子机制,为二系杂交小麦体系提供材料基础;揭示了小麦雄性育性相对性原理,创立了光温敏不育系选育的四条途径,为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小麦光温敏不育的恢复性规律和异交生物学规律,提出了强优势杂交种创制理论与方法,为攻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三大技术瓶颈提供了科学依据;依据核心模块的系统创新,首创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被公认为很好地解决了国际杂交小麦的科学难点和技术瓶颈。发表论文117篇(SCI论文31篇),授权专利25项、新品种保护权7项,制定标准2项,育成小麦新品种 18个(杂交小麦品种9个),获国家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6项。
查看详情宋维平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宋维平,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畜牧业生态与有机畜牧业,发酵工程与饲料添加剂,畜牧业信息化,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策略等。曾主持重要科技项目如97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专项等40余项,曾获得 201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1 项,北京市科协专家建议奖一等奖 1 项,北京市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10余部。
查看详情张宪省
山东农业大学
张宪省,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作物发育的机制和作物生物技术等方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 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多次应邀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先后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四项,申请基因发明专利十余项,申报新植物品种保护权两项,审定小麦品种一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查看详情宋纯鹏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河南大学
宋纯鹏,河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增强植物抗旱性研究。首次发现活性氧(ROS)是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诱导气孔关闭的信号分子,系统揭示了保卫细胞ROS产生、感受和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创造性地探讨了植物应答干旱胁迫气孔调节的分子机理和根系构型形成机制,勾画了气孔调控WUE的新模式。迄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7篇代表性论文进入 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前1.00%高被引论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机构做报告。主持完成的“植物应答气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项目首席主持并完成了“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973项目。
查看详情宋希云
研究领域
植物学
青岛农业大学
宋希云,教授,曾任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育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等重点研发项目60余项;制备了中国第一个能识别单一谷蛋白亚基的单克隆抗体库,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13个,均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发明专利或植物新品种权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50余篇,主、参编专著或教材4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邹德堂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作物遗传学
东北农业大学
邹德堂,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其中,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等;先后主持选育水稻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8000余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著作3部;2010年“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技术研究与示范” 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优质超级稻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优质高产多抗“东农”系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邱丽娟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1项、发明专利45项、新品种保护权3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1份,编写著作15部,发表论文348篇,其中在Nature Biotechnology、PNA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ew Phytologist 等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121篇。培养博士后5人,研究生120人。获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农科院巾帼文明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机关党代表,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