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宏军,男,博士,所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硕士毕业,2012年博士毕业。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并留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小麦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以第一完成人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参与选育小麦新品种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0项。在Field Crops Research、BMC Plant Biology、The Crop Journal、作物学报等育种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先后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和研究所青年后备人才以及研究所青年人才;2022年荣获阿里巴巴育种人才青年科学家奖。主持或参与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项。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奖(排名第3)。

查看详情

薛仁风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薛仁风,博士,研究员,田纳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辽宁省杂粮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导师。获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沈阳市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现担任辽宁省作物学会理事,辽宁省标准委员会粮油分标委委员,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会员等社会职务。选育国家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个,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个,省级备案农作物新品种4个,国家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11项,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创新三等奖2项,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创新论文特别奖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类项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基金A类项目、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0篇,中文期刊论文42篇,参编专业书籍3部,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个。

查看详情

徐全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徐全乐,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5.5至2021.4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16.9至2017.10在美国农业部农业服务属植物遗传研究组/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植物科学系做访问学者。自2008年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任教。 主要从事植物次生代谢研究、食用豆种质资源利用及创新、作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普查资源繁种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2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参编中英文专著三部。在Nat Genet、Plant Physiol、J Nanobiotechnol、J Agric Food Chem、BMC Plant Biol、Int J Mol Sci、Plant Physiol Bioch、Plant Mol Biol Rep、园艺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草地学报、草业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兼任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入库专家、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陕西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土壤微生物健康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山黧豆种质资源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广州外泌体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山黧豆课题组客座专家、CSCIED科技核心评价数据库评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评审专家等;兼任Frontiers in Medical Technology编委,西北植物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主任,西南农业学报、华北农业学报、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兼任Nature Commun,J Integr Agr,Front Plant Sci,J Plant Physiol,Sci Rep,Int J Food Sci,Mol Biol Rep,CYTA-J Food,Biocell,西北植物学报、草地学报、分子植物育种、西南农业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

查看详情

葛体达

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

葛体达,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PI,主要从事微生物生态与土壤健康研究。先后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英国“牛顿学者”、德国“洪堡资深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与生态管理岗位科学家;主持了国家“优青”、区域创新联合重点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科研任务 2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icorbiome、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总引9269余次,H指数59,连续四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Plant and Soil、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等5个国际期刊的学科编辑或编委;相关成果获省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参与国家标准制定1件;荣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兼任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查看详情

杨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杨涛,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民盟中国农科院委员会委员。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习;2003年9月至2010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17年1-3月赴国际半干旱地区热带作物研究中心Rajeev Varsheny院士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蚕豆、豌豆、鹰嘴豆、山黧豆、小扁豆等冷季食用豆类种质资源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项目。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Nature Genetics、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Plant Physiology、Precision Agricultur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ant Methods、The Crop Journal、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BMC Genomics、BMC Plant Biology等杂志。担任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和“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青年编委、“农业科技通讯”编委;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种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育成品种5个(其中2个已经成果转化)。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获得专利授权5项、培养研究生7人。

查看详情

朱玉贤

武汉大学

朱玉贤,男,1955年12月生,浙江富阳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198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陆地棉纤维发育早期的功能基因组、转录组及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探索纤维突起、伸长的分子机制及调控规律。通过长期研究,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让中国的棉花纤维进一步伸长了3毫米”,推动我国棉花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查看详情

侯宇

蓝田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侯宇,电话13991315283,男,49岁,汉族,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菌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主持了 “ 旱作节水增产模式攻关研究”、“陕西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旱地小麦绿色节水增产技术研究”等多个试验课题;推广“中麦895”等新品种、宽幅播种、氮肥后移等新技术。近几年该同志攻关研究的以半固定式喷灌为核心的旱作节水增产新模式,该模式破解了旱地小麦增产幅度小,尤其是干旱年份增产不明显的难题,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进行补充灌溉开创新路子。2016-2018年度参与关中旱地小麦节水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19年获陕西省农技总站先进个人,获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2021年参与陕西旱地小麦节水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7月,积极响应“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活动,到三官庙镇冯岭村担任乡村振兴顾问。

查看详情

卢为国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

卢为国,男,1971年12月生,研究员,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1996年至今从事大豆品种选育、胞囊线虫抗性鉴定、大豆蛋白研究等工作。任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从事大豆常规育种20余年,作为第一育种人育成大豆品种5个,分别为郑7051、郑4066、郑03-4,郑1307,郑1311,其中国审品种4个;参加育成品种16个,包括豫豆19、豫豆25、郑196等。选育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9项。郑196高产稳产,配合免耕精良播种技术,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郑1307近年屡创黄淮海地区大豆亩产纪录。大豆胞囊线虫研究方面,建立一套抗性鉴定方法,承担国家区试品种的抗性鉴定试验,同时筛选出一批优异抗病资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十余项。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TAG、Crop Science、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2013年在《TAG》首次发表了大豆水溶性蛋白的QTL定位。2012年获全国第三届王金陵青年科教基金,2018年获中原千人计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查看详情

马俊奎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

马俊奎,1969年7月生于山西省孝义市,三级研究员,现工作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他1996年7月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开始从事大豆研究。参与选育成功大豆新品种22个,第一完成人7个,通过国家审定10个,获得农业部品种权6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1999年、2001年和2005年三次荣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荣获共青团吕梁地委、吕梁行署经委和吕梁地区科协共同颁发的“吕梁青年职工优秀技术创新能手”。

查看详情

陈庆山

东北农业大学

陈庆山,男,1973年12月生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农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2021),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21),农业农村部DUS测试技术委员会特聘委员(202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作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20),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黑龙江省头雁工程“大豆遗传改良与高产栽培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19),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教育部(2012)和黑龙江省(2011)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黑龙江省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12),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13),东北农业大学杰出教授(2016),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南部区大豆品种选育岗位专家(2017)。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豆根瘤固氮生物学团队带头人,农业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大豆高产、优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平台负责人。 荣获黑龙江省高校2017-2018年度人物提名奖(2018),黑龙江省高校2016年-2017年道德模范(2017),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黑龙江省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12)。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