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房海蓉
研究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1990.7-1993.8:辽宁凌源钢铁公司,机械加工工艺工程师 1996.3-2019.12: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2020.1-今: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研究方向: 机器人设计与应用 智能机械设计理论与微纳米技术 机械工程 智能机械设计与机器人技术 科技成果获奖: 2013年,低温储箱绝热工艺优化及自动化制造技术,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总装备部 教学成果获奖 2005年,“机械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机械设计系列课程》建设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建设”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突出集成化教学思想 建设现代制造技术集成实践平台”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组织模式研”获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获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2年,“多措并举提升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水平,广开渠道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主编《现代机械工程综合实践教程》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查看详情刘阶萍
研究领域
计算机仿真,物流系统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工作经历: 2022/03- 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12- 2022/02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机械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10- 2010/10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3/10- 2004/11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机械系,讲师; 2001/09- 2003/08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 工业与系统工程 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教育背景: 1997/09-2001/06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 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 1995/09-1997/06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一系,硕士; 获精密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1/09-1995/06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一系,本科; 获精密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获奖与荣誉: 2022年或“启智-2022”作战概念军事需求创新大赛优胜奖 2021年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 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8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8年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查看详情姚燕安
研究领域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北京交通大学
姚燕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山东科技大 学特聘教授。主持承担科研项目 100 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 40 余项);主持获 2017 年度教 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 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8 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参加获 2002 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论文 135 篇(SCI/EI检索 85 篇,Best Paper 3 篇);著作 1 部、参著 3 部、译著 1 部;获发明专利授权 97 项;培养研究生 65 人;技术转让开发出产品 50 余种;主要学术兼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UNESCO Chair)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分会导航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国际机构与机器理论联合会(IFToMM)连杆与机械控制执行委员会委员,FME(SCI 期刊)编委,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
查看详情李梦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李梦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曾任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和美国普渡大学工学院M. E. Curtis Visiting教授。长期从事水深度处理、消毒的原理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美国国家地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自由)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基于紫外线的水深度处理/消毒、多介质高传染病原微生物绿色阻控、UV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研发的UV实验装置已应用于国内外三十多个高校、科研机构和环境公司,UV技术已应用于十多个供水工程。获国际紫外线协会“UV Young Professional”、“UV Production Innovation”、国际水协会首创水星一等奖、MDPI未来水科学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发表ES&T、Water Res.等SCI论文50余篇。
查看详情张逸韵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张逸韵,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16毕业于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6-201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量子器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获得中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资助进入中科院半导体所宽禁带半导体研发中心(原照明研发中心)工作,并于2020年底顺利通过择优考核。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氮化镓基等宽带隙及新兴超宽带隙半导体新型光电子器件研究以及半导体高温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研究。
查看详情詹腾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詹腾,男,博士,2013年开始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长期从事GaN芯片、封装与应用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氮化镓基超高能效半导体照明技术、MicroLED光生物健康医疗技术、深紫外探测芯片技术以及神经拟态器件技术等。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4项,承担军委科技委外拨研制项目2项,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若干项。相关成果在J. Mater. Chem. C, Optics Express, IEEE Photonics Technol. Lett., IEEE Sensors Journal, Applied Physics Expres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等国际期刊上共完成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若干项,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一项。
查看详情伊晓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北京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应用工程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高效发光器件、面向新型显示及生物医疗应用的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等。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任务。发表论文170余篇,授权专利45件,6项成果通过成果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发明一等奖,中国优秀专利奖等。
查看详情闫建昌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闫建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CASA第三代半导体卓越创新青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学位,中科院半导体所博士,2015-2016年度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尤其专注于氮化镓半导体紫外发光二极管(UV LED)领域十余年,主持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金砖国家青年创新奖二等奖等。
查看详情魏学成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魏学成,博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15项,经费超过5000万元;发表SCI论文52篇,其中Advanced Materials 2篇,总引用次数超1000次;申请发明专利64件,授权15件;制定并颁布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7项,国内外会议口头报告14次。 主要从事紫外LED技术研究,特别是在利用飞秒激光研究器件效率和材料改性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主要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穿透位错和点缺陷与发光效率的关系,确立了点缺陷对AlGaN基材料发光效率的影响,实现紫外LED内量子效率提升14.5%;利用激光退火改善Mg的激活效率和欧姆接触,发光效率提升13.2%;对紫外模组进行优化,提升了匀光效率,达到90%以上;改变芯片排布,使紫外LED模组光功率密度超过0.7W/cm2,L50寿命超过5000小时。
查看详情魏同波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魏同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博士毕业于半导体所,而后在半导体所照明研发中心工作至今,2015年-201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学习。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主要包括氮化物单晶衬底、外延材料、发光和探测器件以及光通信等领域。作为项目首席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北京自然基金2项、863子课题2项等十余项课题。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J. Am. Chem. Soc.、Light Sci. Appl.、Nano Energy等发表SCI论文110余篇,累计引用超过4000余次,2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出版氮化物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目前担任半导体学报编委、发光学报青年编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