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霞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秦丽霞,华中师范大学、植物学、博士。工作经历:2020年3月-至今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2017年12月-2020年2月 山西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员;2014年6月-2017年11月 山西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取得成就:1.2018年度国家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2.第六批山西省青年拔尖创新类人才。3.2018年度山西省科技领域“三晋英才”。4.第十八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5.第十九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查看详情

郭虹霞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郭虹霞,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工作经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取得成就: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

董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董志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与栽培专业/博士;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1986年7月-1988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县农业局,助理农艺师;1988年3月-1994年7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1月-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取得成就:针对东北春玉米低温冷害、华北夏玉米高温热害,以及春玉米和夏玉米密植高产群体冠层郁蔽和易倒伏的状况,利用现代生物化学抗逆调控技术和传统栽培学相结合,成功研究、集成了“缩株增密抗倒伏”、“扩穗防衰”和“双重化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粮食主产区,连续多年培创出亩产超过1000kg的高产典型,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植物内源激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碳氮代谢过程的调控作用,主持研制新型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各类作物生长调节剂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转让6项,专利产品近5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专利产品“金得乐”、“吨田宝”、“玉米伴侣”和“康丰利”在生产中17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以上;近5年来,专利产品分别纳入不同地区政府采购系列产品,平均年推广面积2000万亩。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1]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2名;[2]玉米产量性能优化及其高产技术创新与应用,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3]春玉米密植高产与水热高效的栽培理论与技术,201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3名。

查看详情

宋振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宋振伟,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耕作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作物耕作与农田生态等方面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项目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9部。近年来围绕作物耕作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模式集成等,在合理耕层构建与农田地力提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耕作调控途径及轮耕轮作模式集成等方面做出贡献。系统解析了作物增产增效的土壤障碍因素,阐明了土壤理化性状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了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土壤指标阙值,构建了合理耕层指标评价体系。明确了耕层水肥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协调机制,揭示了少免耕、秸秆还田、有机配肥、轮作倒茬对耕层碳氮、土壤水热、作物地上地下协调的调控效应及耕层障碍消减途径。集成了作物丰产增效的轮作轮耕关键技术,构建的促进地力提升的作物“一增二改三协调”技术模式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

辛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辛霞,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安全保存与信息化团队执行首席科学家。自200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作物种质工作。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和种质活力衰老机制研究,以及种质活力监测等技术研发。近年来发表论文2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14项。

查看详情

方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方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研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标准,构建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研发信息管理和共享的关键技术,开发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开展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与共享研究、基于空间技术的资源分布与环境适应性研究、种质资源大数据研究、作物科学数据整合与共享研究等。1、本人参与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研制与应用”获200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粮食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发平台”获201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 3、“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与应用服务”获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6; 4、2014年获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授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先进个人”。

查看详情

韩龙植

研究领域

作物种质资源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韩龙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组组长。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农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7年8月,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9年8月,在韩国首尔大学农业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农学博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9年10月,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副研究员;2003年1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研究,研究员。

查看详情

金黎平

研究领域

蔬菜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金黎平,主要从事马铃薯遗传与育种研究和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研究。作为首席专家完成了农业部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和948重大项目,作为课题主持人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高产优质专用薯类及其他作物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 课题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863计划课题、国家攻关、农业部948项目、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项目等10多项,参加完成了“七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联合国计划发展署援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持育成了中薯3号到中薯21号18个新品种,其中14个通过国家级审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证书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2006年被评为宁夏先进科技工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培养了十多名研究生。曾多次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计划发展署(UNDP)聘请为专家,并与国外许多马铃薯研究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查看详情

王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王磊,主要开展作物营养光谱诊断技术、作物生长的光谱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土壤养分高效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所长基金3项;作为主要执行人承担863课题2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 3篇,EI 2篇;作为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2部;专利5项。

查看详情

吴存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吴存祥,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1992.07-2000.06 东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2000.07-2002.1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3.01-2012.1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01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取得成就:作为技术负责人,针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后,因麦秸量大而造成的大豆播种质量差的生产现状,研发“麦茬横向大豆免耕覆秸生产技术”及相关机具,为黄淮海夏大豆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相关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黄淮海地区近年“症青”现象爆发式发生、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品质,提出点蜂缘蝽为导致“症青”现象的元凶,并提出防治方案,在生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针对大豆光温反应敏感特性,提出光温互作模型,建立同步评价光温独立效应、互作效应及综合效应的量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生育期长度和结构相结合的大豆品种生育期组(MG)划分方案,实现分类结果数字化和连续化;提出基于生育期组的中国大豆生态区划方案,为光温适应性改良及品种布局提供了支撑。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