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方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方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研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标准,构建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研发信息管理和共享的关键技术,开发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开展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与共享研究、基于空间技术的资源分布与环境适应性研究、种质资源大数据研究、作物科学数据整合与共享研究等。1、本人参与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研制与应用”获200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粮食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发平台”获201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 3、“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与应用服务”获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6; 4、2014年获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授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先进个人”。
查看详情韩龙植
研究领域
作物种质资源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韩龙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组组长。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农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7年8月,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9年8月,在韩国首尔大学农业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农学博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9年10月,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副研究员;2003年1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研究,研究员。
查看详情金黎平
研究领域
蔬菜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金黎平,主要从事马铃薯遗传与育种研究和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研究。作为首席专家完成了农业部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和948重大项目,作为课题主持人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高产优质专用薯类及其他作物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 课题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863计划课题、国家攻关、农业部948项目、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项目等10多项,参加完成了“七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联合国计划发展署援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持育成了中薯3号到中薯21号18个新品种,其中14个通过国家级审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证书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2006年被评为宁夏先进科技工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培养了十多名研究生。曾多次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计划发展署(UNDP)聘请为专家,并与国外许多马铃薯研究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查看详情王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王磊,主要开展作物营养光谱诊断技术、作物生长的光谱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土壤养分高效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所长基金3项;作为主要执行人承担863课题2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 3篇,EI 2篇;作为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2部;专利5项。
查看详情吴存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吴存祥,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1992.07-2000.06 东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2000.07-2002.1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3.01-2012.1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01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取得成就:作为技术负责人,针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后,因麦秸量大而造成的大豆播种质量差的生产现状,研发“麦茬横向大豆免耕覆秸生产技术”及相关机具,为黄淮海夏大豆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相关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黄淮海地区近年“症青”现象爆发式发生、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品质,提出点蜂缘蝽为导致“症青”现象的元凶,并提出防治方案,在生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针对大豆光温反应敏感特性,提出光温互作模型,建立同步评价光温独立效应、互作效应及综合效应的量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生育期长度和结构相结合的大豆品种生育期组(MG)划分方案,实现分类结果数字化和连续化;提出基于生育期组的中国大豆生态区划方案,为光温适应性改良及品种布局提供了支撑。
查看详情胡培松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国家水稻改良中心
胡培松,男,1964年5月出生,浙江桐庐人。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水稻产业创新服务技术平台主任,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IRRI水稻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1991年起,一直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育成了中优早3号、中鉴100、中香1号、中嘉早17等主栽优质专用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先后入选农业部科技杰出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和浙江省特级专家,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等。
查看详情张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小麦新品种选育、产量和品质改良研究。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产量和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4个;负责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产抗病广适国审品种中麦895的繁育和推广工作,该品种已累计推广2000万亩。创制优质抗病新品种中麦255,正在参加河南省优质组生产试验,并以其为亲本,育成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中麦578,正在参加河南省优质组生产试验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及北片、河北、安徽、新疆区域试验。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项;指导毕业硕士6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1名。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13篇,《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等一级学报论文14篇。
查看详情郑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郑军,主要从事玉米抗逆分子生物学,以及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在玉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截止2019年7月,获得发明专利3项;发表文章44篇(其中SCI收录34篇),培养硕士生8名(含联合培养及专业学位硕士生),协助培养博士生4名,指导进修人员1名。
查看详情徐建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徐建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3.09-1987.06 浙江农业大学本科;1987.09-1990.06浙江农业大学硕士;1997.09-2001.06浙江大学博士;1990.08-2002.0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水稻育种工作;2002.01-2003.10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11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水稻分子育种工作。取得成就: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审定水稻品种20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12项,获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52篇,转让品种权3个,获得转让合同经费1072万元;积极参与服务“三区三州”科技扶贫工作,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户,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谢瑞芝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谢瑞芝(1972年--),女,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主要研究方向是玉米生态生理及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并承担玉米生产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科普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十三"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Field Crops Res.、Crop Scie.、Eur. J. Agr.、《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参与编著、出版了《北方春玉米田间种植手册》、《玉米规模生产》等十多本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八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