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孟宪欣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孟宪欣,东北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2003.7-至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科室副主任;取得成就: 现任黑龙江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国际合作及省级重点课题24项,其中主持课题7项,参加课题17项;参与审定推广“龙芸豆6号”等食用豆新品种21个,获得“龙芸豆5号”新品种保护权1个,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个,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个,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1个;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主笔11篇,2篇SCI。
查看详情佟立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佟立涛,2008.10-2012.03日本九州大学 生物机能科学 博士(国家公派留学);2006.09-2008.06中国农业大学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硕士;2002.09-2006.06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士。工作经历: 2020.01-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研究员;2020.06-至今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青年联合会 主席;2018.07-2019.06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特产处 借调;2016.12-2017.11新疆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 副所长(博士服务团援疆);2015.01-2019.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副研究员;2012.10-2014.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助研。取得成就:围绕大米绿色制粉和籼米粉高效加工系统开展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出了利用饱和吸水率下进行定量着水润米以降低米粒硬度,从而降低大米粉破损淀粉含量的大米粉粉质特性调控新理论。热风与过热蒸汽预处理增加米粒裂缝以提升磨粉效率的新方法。开发了可缩短发酵时间、降低杂菌污染的米粉发酵专用剂新产品。集成创新了包括早籼米、糯米在内的大米半干法绿色制粉关键技术与装备。该成果集成创新了绿色环保、提质增效的传统米制食品加工技术装备,为企业减少废水排放90%、制粉环节无废水、出品率提高5%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4.5倍,综合生产成本节省30%以上。该技术成果在广西螺霸王食品、贵州茅贡米业、河南黄国粮业、湖南金健米业、湖南永州市华利工贸、湖南长沙翔祥食品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中国粮油学会组织成果评价认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2018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等。第1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6篇(累计IF:96.6,其中IF>7的2篇、IF>6的4篇)、EI论文5篇、中文核心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第2)。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5部。
查看详情王金峰
东北农业大学
王金峰,毕业院校:东北农业大学 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 最高学历:博士。工作经历:2010.9-2012.9 东北农业大学 讲师;2012.9-2017.9 东北农业大学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9- 东北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取得成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排名第2)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 (排名第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 (排名第1)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排名第4)
查看详情王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王强,沈阳农业大学 作物学 博士。工作经历:2006.07-2013.0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2013.03-2018.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食用豆研究室副主任2019.01- 至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主任取得成就:先后承担国家、国际合作及省级重点课题16项,其中主持课题4项,作为副主持课题4项,参加课题15项,参与审定推广“龙芸豆5号”等食用豆新品种16个,新品种保护品种1个,获得黑龙江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2项,佳木斯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
查看详情魏淑红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魏淑红,东北农业大学 植保 专科。工作经历:1985.07-1989.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种质库1986.09-1989.07 东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学习1990.01-2011.0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食用豆研究室副主任2011.05-2018.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食用豆研究室主任2019.01-至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取得成就:现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外合作项目、农业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项目。获国家级成果奖6项,省级、院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加编写论著8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得新品种保护权1项。芸豆育种技术和方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品种选育数量和推广面积居国内芸豆研究领域首位,选育食用豆新品种30余个,其中,龙芸豆系列新品种种植面积占黑龙江芸豆种植面积80%以上,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创造经济效益60多亿元,“芸豆种质资源评价及出口型新品种选育”2018年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黑龙江省食用豆产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为优化我省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查看详情张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俊,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2014年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数本。 研究方向:稻田耕作与生态;水稻优质丰产栽培。
查看详情陈惠哲
研究领域
作物栽培学
中国水稻研究所
陈惠哲,男,1970年出生,浙江武义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稻高产栽培、机械化种植技术.通信
查看详情孟凡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孟凡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背景:1982年9月-1985年1月,北京市农业学校农学专业,中专。1992年7月,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1996年9月-2000年7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经历:1985年1月-2003年3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2003年3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小麦、小黑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工作。
查看详情于海峰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于海峰,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农学学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农学博士。2002年7月—2008年6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实习员;2008年7月—2010年11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助理研究员;2010年12月—2014年11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副研究员;2011年—2015年,内蒙古向日葵产业体系首席专家;2013年9月—2014年7月,复旦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12月至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2016年至今,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09年获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内蒙古农学会第十届青年科技奖;2010年6月—2019年7月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2019年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200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技承包特等奖;2003年育成油葵新品种“内葵杂三号”,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成果;2006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06年食葵新品种“赤葵2号”获农业部第三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王创云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王创云,山西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硕士。工作经历:1999/09-至今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2003/09—2006/06 攻读山西农大硕士研究生;2014/10—2019/10 中国作物学会理事;2016/08-至今 山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6/07-至今 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2018/11至今 山西省功能农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取得成就:1.2014年,玉米抗旱、增产、节本精播栽培技术开发,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2.2017年,玉米覆膜精播多功能一体化播种机的研究和应用,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三等奖,第一; 3.2016年,玉米新品种宽窄双株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第一。4.2009年,先玉335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第一;5.2013年,玉米单粒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第一;6.2013年,玉米抗旱、增产、节本精播栽培技术开发,太原市优秀科技项目二等奖,第一 ;7.2009年,科技奉献奖,获先进科技奉献奖一等奖,第一。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