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宋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宋军,男,副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10月生。2007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四川省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核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玉米生物技术育种。主持和主研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0余项。选育“仲彩糯401””、"金仲甜001”等6个新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核农学报》、《玉米科学》、《分子植物育种》、《西南农业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查看详情余桂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余桂容,女,1971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荣县,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博士。1993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植物病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工作至今。2006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学位,2010年9月~2011年8月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进修一年,师从王国英教授。2011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九五”期间主要从事化学杀雄杂交小麦育种,“十五”开始主要从事高产优质玉米育种,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基因玉米新材料创制和分子标记辅助玉米育种。现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辐射育种研究室主任,所纪委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航天育种、辐射育种支撑项目、四川省生物技术育种、玉米育种攻关、应用基础、青年基金和省财政育种攻关等各类项目课题10余项,近年主要致力于农业部重大转基因专项“新型高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先后选育出“科源玉6号”“生糯08”“科白糯202”“生科甜2号”等普通及甜糯玉米新品种4个,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2项,科技成果1项。
查看详情陈晓琼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陈晓琼,博士、毕业于日本县立广岛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稻米的遗传机制、生理功能、功能稻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和成都市科技局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泸州市科技扶贫等项目。在Food Chemistry、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中国农业科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水稻新品种选育 4个。
查看详情孙昌辉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孙昌辉,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生,山东济宁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SU)访问学者。2004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获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2011年6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联合培养)。2011年进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工作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合作育成水稻品种10余个,申请专利及品种权10余项,先后在Plant Cel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rotein Cell、PNAS、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查看详情邓其明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邓其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教授、品种改良中心副主任。2005年获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2010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转基因专项、四川省科技攻关、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数十项,主持选育出一批具有应用潜力的水稻不育系(川谷A、珍香A、川浙A、川谷s、蜀香S等)和恢复系(蜀恢600、蜀恢668、蜀恢105、蜀恢131、蜀恢1872等),主持国家审定新品种3个,省部级审定新品种3个,参与选育国家审定新品种6个,省部级审定25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查看详情王世全
研究领域
抗病虫害育种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王世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获四川师范学院理学学士学位(生物专业),1999年获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03年获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稻抗虫育种,植物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 水稻抗虫育种、转基因水稻育种。 承担课题 国家重大专项:转基因抗虫水稻新品种培育,主研,2016-2020年
查看详情卢新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卢新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研究方向:种子安全保存研究;种质活力监测预警研究;无性繁殖作物超低温等离体保存研究。 1984.08~1990.12,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91.01~1998.02,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03~2003.12,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01~至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4~2016,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资源中心副主任 2003~至今,资源中心种质资源保存创新研究组组长,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 主要成就:1)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信息化创新团队首席,研究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创建了基于种子生活力丧失关键节点(拐点)安全保存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延长种质寿命,及时预测预警出库存种子生活力变化与丧失规律,避免因生活力降至过低而导致资源得而复失,为我国库圃资源的持久安全保存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专著《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50万字),该专著系统阐述作者30多年来研究成果,是国内外资源安全保存领域首部著作,该著作出版将对作物种质资源乃至植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2)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负责人和国家作物种质库负责人,致力于新保存技术研发,建立了国家库超低温离体长期保存技术,开启了我国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的离体长期保存实践;参与组织开展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编目、繁种和入国家库保存工作,近年来每年新增资源1万余份,全国资源总量突破50万份;同时也十分注重资源工作规范化、系统性培训,每年向大量单位提供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和种质安全保存咨询意见和技术培训,为有效促进全国种质资源保存水平的提升。 3)作为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保藏中心负责人,20年多来兢兢业业,实现了新品种繁殖材料接收、保藏与提取工作的无差错,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2009和2019年两次获“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个人”表彰称号。在此基础上,国家库在2010年以来承担了审定品种和登记品种的标准样品的接收和保藏工作,不仅为建立以国家库为依托的国家农作物品种标准样品库,也为我国实现品种标准样品的唯一性管理奠定基础。 4)作为国家库新库建设项目的工艺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参与负责工艺技术总体设计方案的调研与确定等工作,为将新库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容量、体系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种质库做出应有的贡献,新库计划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
查看详情白由路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白由路,男,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11月23日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土壤学会肥料与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农业网络信息》杂志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3S技术在土壤养分管理中的应用
查看详情梁越洋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梁越洋, 2016年6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Gatsby基金的资助下,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就职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主要从事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和水稻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研究。在国际著名期刊《Plant Cell》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研育成国审水稻品种4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成都市重大科技项目1项。 研究方向:水稻株型调控的分子机制解析及分子设计育种应用
查看详情钦鹏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钦鹏,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201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硕博士期间在四川农业大学李仕贵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heila McCormick实验室从事水稻和拟南芥生殖发育相关研究。现研究工作集中在温度影响水稻结实、灌浆的分子机制解析、优异等位基因挖掘和育种应用,以及利用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水稻资源评价,创新,遗传改良和选育新品种。在Cell,Science, Science Adva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lant Cell and Physiology等期刊发表26篇SCI文章;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重点项目等9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专利7项;通过国家和地方审定水稻品种19个。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