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元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与农业研究中心

万向元,北京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生物与农业研究中心书记/主任。万向元2000~2010年主要从事水稻品质、抗逆和雄性不育分子遗传与育种研究;2011年至今,主要从事玉米雄性不育分子机理与不育系统分子设计研究,在雄性不育突变体批量化创制、不育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解析、不育系统分子设计与遗传机理分析等三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PNAS、Mol Plant、PBJ、JXB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已接受玉米雄性不育相关论文16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其中,通讯作者论文(An et al., 2020, PNAS)报道的“雄性不育基因ZmMs7分子调控机理与玉米等作物通用型显性不育系统分子设计”创新成果,受到了同行专家的积极评价,并受邀在Mol Plant发表前沿观点文章。通讯作者论文(Zhu et al., 2020, Mol Plant)为封面文章,基于ZmMs33基因研究发现玉米花药内层叶绿体对雄性发育的重要作用,受到同行专家的积极评价。通讯作者论文(An et al., 2019, Mol Plant)为封面文章和ESI高被引论文,报道了雄性不育基因ZmMs30的功能机理与应用价值,荣获2020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通讯作者论文(Zhang et al., 2018, PBJ)为封面文章和ESI高被引论文,提出并证明了“作物多控不育系统”概念,其相对于国外同类技术系统更稳定更安全,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积极评价。 近五年,以第1作者完成并出版3部国际英文专著中的3个章节;以第1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申请发明专利18项;以第1完成人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8项;以第1完成人荣获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以第1完成人荣获2021年中国发明专利银奖。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6次;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CS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编委。 2、代表论著 已在PNAS, Molecular Plant, Nature Cell Biology, Plant Cell, Plant Biotech Journ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 Genetics, TAG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70多篇,SCI总影响因子超过300,引用次数超过2100次。3、获奖情况 2021年,中国发明专利奖,银奖,一种基于Ms7基因构建的多控不育表达载体及其用于保持和繁殖玉米隐性核不育系的方法(ZL201510301333.2),第1完成人。 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玉米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推广应用,第1完成人。 2020年,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ZmMs30 Encoding a Novel GDSL Lipase is Essential for Male Fertility and Valuable for Hybrid Breeding in Maize. Molecular Plant, 2019, 12(3), 343–359。(万向元,唯一通讯作者) 2019年,万向元荣获“第十三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奖”。 2018年,万向元被北京市评为海聚工程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 2016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即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获批“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团队”资质,即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与产业化应用创新团队,万向元为团队带头人。 2014年,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人才专家。 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海英高级人才专家。 2014年,获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资质”,即“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创新团队”,万向元为团队负责人。 2013年,荣获“中关村国家级人才特区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奖”,即“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奖”。 2007年,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查看详情

薛红卫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薛红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和植物种子发育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蛋白酶体及蛋白磷酸化参与激素作用、激素信号重要调控因子、激素间及激素与磷脂酰肌醇信号互作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水稻种子发育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工作,形成了研究特色,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迄今发表论著2部,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逾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Nature Plants,PNAS,EMBO J,Plant Cell和Molecular Plant等,多次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等撰写领域综述。主持承担“植物胚乳发育及储藏物质累积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金委“高等植物开花时间多样性的分子机理”创新研究群体等。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查看详情

廖允成

山西农业大学

廖允成,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长期致力于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作物与环境互作等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级课题,先后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Field Crops Research》《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主编出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生态学》等著作(教材)5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2012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查看详情

周文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周文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光合生理与分子相关研究,在Cell Research,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Biology, Plant Physiology, The Plant Journal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建立了一个以解决我国农业重大问题为宗旨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创建了“中国产量差与效率差”数据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任The Crop Journal副主编、作物学报编委等。

查看详情

段美娟

湖南农业大学

段美娟,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在重要产量基因和颖壳颜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稻米品质基因表达调控、两系核不育系育性遗传与不育起点温度漂移规律、海水稻生理生态、杂交水稻混播混收机械化品种选育、转基因抗虫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湖南省重大专项、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及长沙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3名。曾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查看详情

严建兵

研究领域

农艺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以基因组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研究策略,系统解析了玉米关键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和调控机制,从基因组角度上首次提出“微效多基因的累加是人工选择高油玉米成因”的学术观点;创新方法组装了野生大刍草和热带玉米的高质量基因组,为复杂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图谱资源;综合多种工具,克隆了多个有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获批基因专利10余个,其中一个抗锈病的基因获批国际专利,授权多家国内外公司使用;首次开发了植物单细胞基因组、单细胞核和单细胞甲基化测序等一系列单细胞测序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系统回答了雌雄配子重组、雄配子重编程和单倍体诱导机制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自2011年全职回国工作后,在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11600多次。以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Genet(2篇),Nat Commun(7篇),Mol Plant(8篇),Plant Cell(2篇)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多次应邀在Mol Plant,Annu Rev Plant Biol,Curr Opin Plant Biol,Genome Biol,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等主流期刊撰写综述或观点文章。获日本国际青年农业科学家奖、杜邦青年教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查看详情

隋国民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隋国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农业部结构调整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部948项目、省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20多项。育成水稻新品种8个,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作为主持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5部。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及生产关键技术累计推广1500多万亩,农民增收水稻 7.5亿公斤,创经济社会效益近22亿多元。

查看详情

周美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周美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门从事荞麦属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以及针对重要品质和抗逆性状开展分子机制解析研究。发现命名荞麦属新种5个,收集鉴定优异特异资源39份,构建了苦荞核心种质和单倍型图谱,挖掘和鉴定了一批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制定行业标准4项,主编专著3部,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enome Biology、Biotechnology Advances、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2019年获国际荞麦协会授予的杰出青年科学家金孔雀奖,2020年入选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B类,现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作物杂志》副主编。

查看详情

赖锦盛

研究领域

农艺学

中国农业大学

赖锦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2006/09-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系,教授 2005/06-2006/08,美国孟山都公司,玉米基因组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9/09-2005/05,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Waksman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08-1999/08,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Waksman研究所,博士后 1993/09-1996/07,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系,博士 1991/09-1993/07,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系,硕士研究生 1987/09-1991/07,福建农学院 研究方向 1. 玉米基因组学 2. 玉米籽粒发育遗传调控 3. 玉米胚乳基因印迹 4. 玉米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

查看详情

邓国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邓国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邓国富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是农业部杰出创新团队,创建了丝苗型优质化育种策略,育成了广西第一、第二个超级稻品种和达国标优质米一、二、 三级标准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共38个,累计推广面和1.2亿亩,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71 项;获各级科技奖励22项 ,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2 项、 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 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2项 ,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植物新品种权16项;出版专著3部;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Plant Biotech J等刊物发表论文115篇。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全国青年科技奖先进个人、广西八桂学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是目前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