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

刘登才,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从事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近年来,聚焦于远缘杂种的染色体行为、新多倍体遗传学及其育种应用研究。以人工合成新小麦为桥梁,渗入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节节麦的外源遗传变异,选育出蜀麦969、蜀麦830、蜀麦580、蜀麦114、蜀麦1675等小麦新品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持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曾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查看详情

陈保善

广西大学农学院

陈保善,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广西大学教授(1999年国家杰青、200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先后任广西大学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首次建立了真菌病毒的转染系统; 2、首次揭示低毒病毒对真菌毒力的调节是通过影响G-蛋白信号传导系统; 3、选育了高抗黑穗病的中蔗系列甘蔗品种; 4、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省级科技奖 5 项。

查看详情

杨天育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杨天育,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小杂粮作物品种改良、种质资源、品种推广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省级重大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和课題共18项, 获省级科技奖励 11 项,共育成谷子糜子新品种22个,制定《糜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范》 等地方标准 17 项; 获得国家专利 2 项; 在 《BMC Genomics》、 《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 多篇;作为副主编出版《旱地农业生产与开发》专著 1 部,参编出版 《 中国谷子产业与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Advances in broomcorn millet research》 等专著7部。

查看详情

杨立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杨立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2008年5月上海市农业科学 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08年9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1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3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分子遗传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市科技兴农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选育出双低油菜杂交种品种7个,常规品种5个;参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查看详情

杨远柱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杨远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院长,研究员。杨远柱同志从事水稻育种4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创制出国内领先的育性安全高配合力早稻温敏核不育新种质株1S,培育出优质抗倒高配合力早稻温敏核不育系湘陵628S和优质抗病高配合力中稻不育系隆科638S和晶4155S等20多个不育系通过审定,育成通过审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412个,其中国审216个,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11个,湖南省评高档优质稻3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超6亿多亩,增产稻谷200多亿公斤,为农民增收近300亿元。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PNAS》发表论文各一篇,对促进水稻科技进步,推动民族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排名第2)、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排名1)、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1),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一次第1,三次第2);还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查看详情

陈东升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陈东升,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宁夏青年拔尖人才工程入选对象,宁夏科技创新团队“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团队骨干成员,第十一届宁夏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8 年),长期从事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承担或执行国家、宁夏重大科技专项、农业育种专项、科技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和自然基金项目多项,先后获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2)、二等奖两项(排名第4、10)、三等奖一项(排名第6),宁夏气象科技工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4),先后育成宁春30号、37号、46号和宁冬6号、10号、11号等6个春、冬小麦新品种(分别排名第2-4位)。国家发明专利3项(1项排名第1,2项排名第3),宁夏地方标准1项(排名第2)。在《中国农业科学》 《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

查看详情

杨武德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杨武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科技创新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教学名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长期从事旱作栽培与作物信息技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32项。在《Catena》、《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现代杂粮生产》著作1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精确农业概论》1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农业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普通生态学》和《农学概论》4部。

查看详情

肖仕

研究领域

植物学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肖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和200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至2005年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08至2011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害生物控制和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8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主要从事植物激素和逆境信号转导、植物细胞自噬发生的调控机理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在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Plant Cell、Autophagy、Molecular Plant、PLOS Gene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发表著作章节和评述9篇,获美国和中国授权5项,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

查看详情

吴昆仑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吴昆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青稞遗传育种研究,主持育成青稞品种四个,包括青海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品种“昆仑14号”,以亩产621公斤创青海省有纪录青稞最高单产水平的品种“昆仑15号”,青海省第一个黑色加工专用品种“昆仑17号”,所育品种种植面积占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的55%以上,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其中昆仑14号在甘肃、四川等周边藏区和新疆进行推广,表现早熟、高产、抗倒,是目前藏区适应性与稳产性最好的青稞品种之一,成为青海省推广范围最大的青稞品种。

查看详情

吴书俊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吴书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与稻米品质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上海市科技兴农、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育成上海市审定品种8个,主持获得植物品种权10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育成的优质软米品种“沪软1212”获首届国家优质粳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与优质国庆稻品种“沪早香软 1 号” 成为上海大米品牌的专用品种,在上海郊区和周边长三角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主持成果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查看详情
共3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