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任贵兴
研究领域
作物种质资源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任贵兴,香港大学博士,执业药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国际杂志《Foods》、《Foods》杂粮功能成分特刊I和II编委、《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农业工程》编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22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科学领域,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2% Scientists2022)、“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以及“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兼任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业委员会会长,玻利维亚国际藜麦研究中心顾问,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杂粮)营养品质鉴定评价机构技术负责人,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专家,中国酒业协会露酒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杂粮营养健康及加工技术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企业项目等61项研究课题。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农产品营养功能成分鉴定及活性评价相关论文150篇,其中SCI收录99篇,中文论文51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3项,翻译《藜麦生产与应用》、《藜麦研究进展和可持续生产》和编著《QUNIOA》专著3本,审定/登记藜麦品种2个,制定粮食行业标准《LS/T 3245-2015 藜麦米》1项,培养博士14名,硕士39名。
查看详情任长忠
吉林省白城农业科学院
任长忠,博士,研究员。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燕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第一、二、三批高级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我国燕麦、荞麦学科带头人。 先后主持国家、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选育出19个燕麦新品种、5个小麦新品种、1个大麦新品种,研制燕麦新产品2个,制定相关产品生产标准4个,育成的白城燕麦新品种被广泛推广到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河北、黑龙江等17个省、 自治区 , 为上述区域农牧民增产、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先后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政府科教兴农竞赛一等奖、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10余项,相关研究填补国际空白。 他与加拿大农业部合作成立了“中国-加拿大燕麦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与俄罗斯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特色农业联合实验室”,为我国燕麦研究靠近国际前沿搭建了平台。
查看详情朱艳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朱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智慧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在作物生产力形成过程的数字化模拟与效应评估、作物生长指标的光谱监测与智能化诊断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件、美国PCT专利3件,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0多件;制定标准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奖;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带领的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神农中华农业奖优秀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科研创新团队等。
查看详情戎均康
浙江农林大学
戎均康,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现任“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农林人学农学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作物分子遗传育种和基因组学研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三项主持),在 Nature、 Genome Research、 Genetics、Heredity、 BMC Plant Biology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40余篇,被同行引用达2000余次。
查看详情冯跃华
贵州大学农学院
冯跃华,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百”层次人才,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特色粮油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大学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作物生理、生态和栽培理论与技术及农业信息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子项目2项,贵州省农业攻关顶目4项,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项,省基金项目1项,其它省厅级项目16项共27项。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地区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先后在《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Pedosphere》、《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土壤学报》、《生态学报》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1件,地方标准3项,软件著作权1个,主著《作物优质高产理论研究与实践》1部,参与撰写《水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法》、《贵州资源节约增效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专著2部,副主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指导》教材1部,参编《土壤肥料学》、《地质与地貌学》和《水稻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研究》教材和专业参考书3部。
查看详情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
刘登才,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从事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近年来,聚焦于远缘杂种的染色体行为、新多倍体遗传学及其育种应用研究。以人工合成新小麦为桥梁,渗入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节节麦的外源遗传变异,选育出蜀麦969、蜀麦830、蜀麦580、蜀麦114、蜀麦1675等小麦新品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持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曾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查看详情陈保善
广西大学农学院
陈保善,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广西大学教授(1999年国家杰青、200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先后任广西大学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首次建立了真菌病毒的转染系统; 2、首次揭示低毒病毒对真菌毒力的调节是通过影响G-蛋白信号传导系统; 3、选育了高抗黑穗病的中蔗系列甘蔗品种; 4、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省级科技奖 5 项。
查看详情杨天育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杨天育,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小杂粮作物品种改良、种质资源、品种推广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省级重大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和课題共18项, 获省级科技奖励 11 项,共育成谷子糜子新品种22个,制定《糜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范》 等地方标准 17 项; 获得国家专利 2 项; 在 《BMC Genomics》、 《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 多篇;作为副主编出版《旱地农业生产与开发》专著 1 部,参编出版 《 中国谷子产业与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Advances in broomcorn millet research》 等专著7部。
查看详情杨立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杨立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2008年5月上海市农业科学 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08年9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1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3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分子遗传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市科技兴农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选育出双低油菜杂交种品种7个,常规品种5个;参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查看详情杨远柱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杨远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院长,研究员。杨远柱同志从事水稻育种4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创制出国内领先的育性安全高配合力早稻温敏核不育新种质株1S,培育出优质抗倒高配合力早稻温敏核不育系湘陵628S和优质抗病高配合力中稻不育系隆科638S和晶4155S等20多个不育系通过审定,育成通过审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412个,其中国审216个,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11个,湖南省评高档优质稻3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超6亿多亩,增产稻谷200多亿公斤,为农民增收近300亿元。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PNAS》发表论文各一篇,对促进水稻科技进步,推动民族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排名第2)、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排名1)、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1),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一次第1,三次第2);还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