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
陈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农作制和区域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适应。主持完成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课题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教材 10 余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现担任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增效资源高效配置与种植模式优化”首席专家。
查看详情陈光辉
湖南农业大学
陈光辉,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各1项、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湖南省政府重大项目1项,有6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育成6个水稻品种并通过审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编写科技著作5本。
查看详情单卫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单卫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201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2015),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09-2020);兼任中国菌物学会(2008-)、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10-)理事,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16-2021);《植物病理学报》、《生物工程学报》(2017-2022)、《Phytopathology Research》(2018-)编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农业部项目的资助下,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等作物重大病害,开展作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卵菌病害防控研究。在Cell、 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首次获得卵菌寄主特异性无毒基因,在植物病原卵菌与寄主特异性互作的遗传基础方面取得突破,结果发表在本领域权威学术刊物上(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17: 394-403,2004),是该杂志的高引用论文之一; 2)发现3-磷酸磷脂酰肌醇介导植物病原卵菌和真菌效应蛋白的跨膜转运,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合作研究证实了植物细胞膜外以及部分动物细胞膜外存在大量的3-磷酸磷脂酰肌醇,而且作为受体分子介导卵菌RXLR效应蛋白跨膜转运进入寄主细胞内,其转运进入寄主细胞内无需病菌及其特化结构,结果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Cell 142:284-295,2010); 3)通过建立模式卵菌病害体系(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5:317-330,2004;12: 187-201, 2011;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41:369-380,2004;43:583-592, 2006),推动作物新型抗病途径的探索和利用研究(Molecular Plant 11: 1067-1083, 2018;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356-371,2019;21: 95-108, 2020;21:541-554, 2020; 21: 1179-1193, 2020; New Phytologist 209: 1641-1654, 2016; 229: 501-515, 2021; Plant Physiology 184:2182-2198, 2020); 4)系统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规律和特征,为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Plant Pathology 64: 200-206, 2015; 65: 17-25, 2016; Phytopathology 105: 771-777, 2015)。
查看详情张献龙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华中农业大学
张献龙,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针对棉花资源来源单一、突破性品种少的问题,把种质创新作为棉花育种的核心问题,发展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远缘杂交技术。通过远缘杂交、对多抗优质亲本材料进行多轮互相杂交,创建了长江流域棉花优势亲本群,培育了系列杂交骨干亲本。通过不同亲本群的互交测配筛选,育成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综合改良“华杂棉H318”等18个品种,在促进我国棉花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及良种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了高效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分离和鉴定棉花优质、抗病、耐高温重要功能基因,为棉花纤维品质改良、抗逆性提高创制了遗传材料。高度重视基因组育种应用,构建了第一个棉花变异组,率先发表海岛棉和陆地棉参考基因组序列,创建了高通量棉花基因编辑和编辑效果检测技术体系,为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在Nature Genetic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Advanced Science(2篇)、Plant Cell、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0篇,IF大于5的论文70篇。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6年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H指数52。受邀在世界棉花研究大会、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全国作物学大会、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和全国植物基因组大会作大会报告30余次。 以爱党爱国,严谨治学要求自己。入选首批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作物学会杰出人才奖(2020)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张胜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胜,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二级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栽培生理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主讲《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概论》、《农学基础》等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曾获内蒙古农牧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主持完成的“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品质调控、环境质量及生产技术研究”201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完成的“小麦、大豆、马铃薯栽培生理基础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优质高产春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春玉米高产优化栽培生理基础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参加完成的“内蒙古平原灌区优质高效吨粮田技术开发”、“内蒙古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三等奖各1项;主要参加完成的“小麦优良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优质高产粮饲兼用“蒙金谷一号”及系列谷子新品种推广应用”、“中国、加拿大肉羊饲用作物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4项,二等奖 1 项。 曾先后获内蒙古农学会第三届科教兴农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评定的“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后3次评为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在国内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10多篇。主编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中学地方课程教科书(试用)《科学种植》1部 、《内蒙古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春油菜》1部。参编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农林院校 “十二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1部,全国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学》1部,参编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基础》自编教材1部,参编出版《旱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业实用技术丛书一农业分册》等3部。在日常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方面获内蒙古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各类荣誉近二十项,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查看详情张春义
研究领域
良种繁育学,作物生理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春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973计划”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2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在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文章39篇,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国家授权专利7项,主编、参编专著4部,先后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查看详情李超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李超,博士,研究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所长,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优青人才,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所长。自2001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油菜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等相关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48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省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曾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遴选网络同行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场评审专家、省重大专项现场评审专家、南京市高层次人才现场评审专家等;参与选育油菜品种4个,主持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省成果转化一等奖(排名第6)、二等奖(排名第4)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先后在《Front in Plant Science》、《作物学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1篇(SCI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查看详情李顺国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李顺国,研究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三三三”一层次人选、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目前为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执行专家组成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从事谷子栽培技术与产业经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谷子产业经济与栽培技术。 参加工作以来,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河北省渤海粮仓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成果9项,其中主持获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审定技术规程10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选育藜麦、谷子新品种4个。
查看详情周永明
研究领域
蔬菜学
傅廷栋院士专家工作站
周永明,教授,主要从事植物遗传育种教学和油菜资源创新及分子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任作物遗传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兼育种与种子室主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教育部油菜遗传与改良优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现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副主编,湖北省油菜产业协会会长,国际油菜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在Scienc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长期从事油菜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育成国内首个高油酸油菜杂交种华油2129 等一批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促进了高油酸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和高油酸菜籽油新产品开发。
查看详情李建生
中国农业大学
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利用分子标记划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定位了控制玉米杂种优势的QTL,2018年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和新自交系及新品种研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玉米新品种19个,2003年华甜玉1号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挖掘了玉米维生素A原等品质性状的分了标记,并应用于育种,开创了我国玉米分子标记育种成功的先例,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选育了高诱导率的单倍体诱导系,建立了高效单倍体加倍以及双单倍体鉴定的技术体系,2016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发表论文113篇,SCI引用68篇,他引1569次。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