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卫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201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2015),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09-2020);兼任中国菌物学会(2008-)、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10-)理事,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16-2021);《植物病理学报》、《生物工程学报》(2017-2022)、《Phytopathology Research》(2018-)编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农业部项目的资助下,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等作物重大病害,开展作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卵菌病害防控研究。在Cell、 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首次获得卵菌寄主特异性无毒基因,在植物病原卵菌与寄主特异性互作的遗传基础方面取得突破,结果发表在本领域权威学术刊物上(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17: 394-403,2004),是该杂志的高引用论文之一;
2)发现3-磷酸磷脂酰肌醇介导植物病原卵菌和真菌效应蛋白的跨膜转运,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合作研究证实了植物细胞膜外以及部分动物细胞膜外存在大量的3-磷酸磷脂酰肌醇,而且作为受体分子介导卵菌RXLR效应蛋白跨膜转运进入寄主细胞内,其转运进入寄主细胞内无需病菌及其特化结构,结果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Cell 142:284-295,2010);
3)通过建立模式卵菌病害体系(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5:317-330,2004;12: 187-201, 2011;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41:369-380,2004;43:583-592, 2006),推动作物新型抗病途径的探索和利用研究(Molecular Plant 11: 1067-1083, 2018;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356-371,2019;21: 95-108, 2020;21:541-554, 2020; 21: 1179-1193, 2020; New Phytologist 209: 1641-1654, 2016; 229: 501-515, 2021; Plant Physiology 184:2182-2198, 2020);
4)系统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规律和特征,为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Plant Pathology 64: 200-206, 2015; 65: 17-25, 2016; Phytopathology 105: 771-77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