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唐亚伟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唐亚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先后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高产稳产栽培规范指标研制”和“青稞新品种培育与大面积集成示范推广”课题或子课题等4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农田生态系统、973前期3项,申报并建成“藏区青稞生物学与遗传育种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西藏青稞分中心”等平台建没项目5项;现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饲草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的岗位专家:主持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青稞优良品种培育与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构建”课题、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农作物育种”等10项,以及自治区财政专项“粮油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西藏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等25项。 通过项目研究,提出并实施了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青稞新品种选育思路,建立了不同生态区域青稞选育基地。带领青稞育种创新团队紧紧围绕高产、优质专用、多抗型育种目标,积极利用资源鉴定筛选与新种质创制的成果,开展新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并鉴定筛选出了高产、强分蘖、抗倒伏等综合性状优异的青稞新品系149个,主持审定了藏青13、藏青16、藏青17、藏青18、藏青20、山青9号、喜玛拉23号、喜玛拉24号等8个高产、优质、抗逆性青稞新品种,选育出高产、强分蘖、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系13-5171-7、13-3492、13-6927等青稞新品系5个,申报并受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藏青16、藏青17、藏青18、藏青21等4个;作为主要完成人审定了藏青2000、冬青17号、冬青18号、冬青19号等4个;主持审定藏春11号、藏冬26号、山冬10号、艾玛岗2号等农作物新品种4个。在全区累计示范推广藏青690、藏青2000、藏青13、冬青18号、13-5171-7等青稞新品种195多万亩,增产增效十分显著。先后获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项2项、三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2篇,团队合作发表研究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2篇。
查看详情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郭华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长期从事薯类作物研究与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种业重大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各6部;获薯类相关国家专利授权12项;选育及引进薯类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登记)14个,获“马铃薯实生种子应用研究”“云南马铃薯地方品种资源收集、研究与利用”等省级科研成果奖 4 项。 培养博士 21 名 , 硕士47名,推广硕士27名。
查看详情郭永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郭永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杂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绿色防控岗位专家。 承担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讲授《植物化学保护学》、《环境毒理学》等课程;撰写《利用多倍体诱导及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学术著作1部;主编《植物化学保护》等教材3部;在《高等农业教育》等学术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及作物抗逆性的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主持、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省自然基金等课题20余项;参与课题“黑龙江水稻大面积均衡高产优质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体系推广”等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寒地稻田稻小球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等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防治大豆根腐病木霉菌制剂研究与应用”等6个项目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励;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微生物学通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查看详情郭刚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郭刚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大麦青稞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产量和品质调控基因发掘研究,致力于构建稞集种质资源保护-精准鉴定-基因发掘-种质创新于一体的保护利用体系。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合作选育中饲麦1号等大麦新品种6个;主编和参编大麦青稞相关专著6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等公益性行业性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Nature Genetics、The Crop Journal、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合作研究论文近40篇;联合指导西部之光学者2名、博硕士研究生8名,合作在站博士后2名。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协首批青年托举人才、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查看详情祝水金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博导,中国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农学字棉花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国际ICGI棉花育种与功能基因组学主席。技术特长为植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育种-棉花遗传育种,作物种子工程与产业化,棉花副产品综合利用。主持完成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重大课题,主持育成棉花新品种20个,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查看详情姚雄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姚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栽培室主任,研究员。 2001.09-2005.06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农学学士; 2005.06-2010.06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习,获农学博士; 2010.06-2012.12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其间:2011.11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 2012.12-2013.09 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再生稻室工作(其间:2013.05起任党支部委员;2013.08聘任为副研究员); 2013.09-2017.03 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再生稻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党支部委员(其间:2016.07获研究员任职资格); 2017.03-2020.12 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水稻栽培室主任,党支部委员(其间:2017.05聘任为研究员,2018.12兼任重庆市农学会副秘书长,2019.03至2020.03挂职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20.12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工会委员)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主持(研)国家及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18项,发表论文64篇,编撰专著2部,获得专利授权10项,制订重庆市地方标准6项、企业技术规程5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贡献人完成的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高温伏旱区高品质杂交水稻渝香203以及弱光高湿条件下水稻稀植攻中栽培技术等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查看详情郭东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郭东伟,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及细胞周期调控研究,曾先后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专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现代种业产业化等项目,先后参与培育玉米品种3个,申报专利4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TAG、Flow cytometry Part A、Plant Science、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作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首次分选了小麦7DL染色体及簇毛麦6vs染色体; 阐明了玉米内复制的基本特征; 利用RNA干扰技术培育了3个高直链淀粉小黑麦转基因株系; 利用玉米高直链淀粉突变体构建了两个高直链淀粉杂种优势群,筛选和培育了一系列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查看详情郭文善
扬州大学农学院
郭文善,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1985年1月至今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原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9年7月起)。现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在麦类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作物源库流理论及逆境生理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先后主持国家及部省级项目40多项。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合编著作12部,参编9部。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12项,2017年获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技奖1项。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19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贴,是国家“百千力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人选。
查看详情高聚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高聚林,内蒙古农业大学校长,教授。1988 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 年本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8-2001 年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7.01-2007.3 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高级访问学者。2007.9-2008.09中组部“第四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教授。2010.10.17-27赴美国和CIMMYT考察玉米生产,2012.1.3-17参加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赴港培训班。2012.4.22-5.9赴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考察玉米播种及科研工作。2014.8.15-19赴荷兰、比利时考察农业教育工作。2014.8.15-19赴荷兰、比利时考察农业教育工作。2015.9.23-10.2赴加拿大考察旱作农业科技工作。 通过近30年从事玉米生理生态研究积累,组装集成了“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最高实测亩产达到1342.8公斤(含水率14%,下同),集中连片1155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实测平均产量为1002.1公斤/亩,创造出东北-内蒙古玉米高产纪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1篇;著作14部,鉴定成果 7项,审认定品种4个,颁布地方标准8个,专利3个,技术挂图21个,软件权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二等奖2项、三等奖1 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 1 项,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2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1 项;为自治区农业生产纯增经济效益23亿多元,科技培训 110 万余人次。2005年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先进农业科研人员,200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农牧业厅2008年度全区玉米高产创建先进个人,200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十年期间工作突出贡献奖,2012年国家及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查看详情徐明良
研究领域
分子遗传学
中国农业大学
徐明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从事玉米等作物的抗病功能基因组、抗病分子机制和育种应用研究。受聘于《TAG》、《JIA》、《Crop Journal》等杂志编委,《作物学报》副主编。完成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等主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0多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