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雄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姚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栽培室主任,研究员。 2001.09-2005.06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农学学士; 2005.06-2010.06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习,获农学博士; 2010.06-2012.12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其间:2011.11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 2012.12-2013.09 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再生稻室工作(其间:2013.05起任党支部委员;2013.08聘任为副研究员); 2013.09-2017.03 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再生稻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党支部委员(其间:2016.07获研究员任职资格); 2017.03-2020.12 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水稻栽培室主任,党支部委员(其间:2017.05聘任为研究员,2018.12兼任重庆市农学会副秘书长,2019.03至2020.03挂职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20.12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工会委员)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主持(研)国家及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18项,发表论文64篇,编撰专著2部,获得专利授权10项,制订重庆市地方标准6项、企业技术规程5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贡献人完成的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高温伏旱区高品质杂交水稻渝香203以及弱光高湿条件下水稻稀植攻中栽培技术等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查看详情

郭东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郭东伟,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及细胞周期调控研究,曾先后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专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现代种业产业化等项目,先后参与培育玉米品种3个,申报专利4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TAG、Flow cytometry Part A、Plant Science、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作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首次分选了小麦7DL染色体及簇毛麦6vs染色体; 阐明了玉米内复制的基本特征; 利用RNA干扰技术培育了3个高直链淀粉小黑麦转基因株系; 利用玉米高直链淀粉突变体构建了两个高直链淀粉杂种优势群,筛选和培育了一系列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查看详情

郭文善

扬州大学农学院

郭文善,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1985年1月至今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原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9年7月起)。现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在麦类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作物源库流理论及逆境生理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先后主持国家及部省级项目40多项。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合编著作12部,参编9部。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12项,2017年获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技奖1项。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19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贴,是国家“百千力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人选。

查看详情

高聚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高聚林,内蒙古农业大学校长,教授。1988 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 年本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8-2001 年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7.01-2007.3 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高级访问学者。2007.9-2008.09中组部“第四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教授。2010.10.17-27赴美国和CIMMYT考察玉米生产,2012.1.3-17参加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赴港培训班。2012.4.22-5.9赴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考察玉米播种及科研工作。2014.8.15-19赴荷兰、比利时考察农业教育工作。2014.8.15-19赴荷兰、比利时考察农业教育工作。2015.9.23-10.2赴加拿大考察旱作农业科技工作。 通过近30年从事玉米生理生态研究积累,组装集成了“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最高实测亩产达到1342.8公斤(含水率14%,下同),集中连片1155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实测平均产量为1002.1公斤/亩,创造出东北-内蒙古玉米高产纪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1篇;著作14部,鉴定成果 7项,审认定品种4个,颁布地方标准8个,专利3个,技术挂图21个,软件权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二等奖2项、三等奖1 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 1 项,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2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1 项;为自治区农业生产纯增经济效益23亿多元,科技培训 110 万余人次。2005年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先进农业科研人员,200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农牧业厅2008年度全区玉米高产创建先进个人,200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十年期间工作突出贡献奖,2012年国家及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查看详情

徐明良

研究领域

分子遗传学

中国农业大学

徐明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从事玉米等作物的抗病功能基因组、抗病分子机制和育种应用研究。受聘于《TAG》、《JIA》、《Crop Journal》等杂志编委,《作物学报》副主编。完成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等主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0多篇。

查看详情

袁平荣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袁平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先后主持和完成了25项国家863计划、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为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第九届省品审委稻作专业副主任,省常规稻育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育成省级审定水稻品种29个,获品种权9个;获国家和云南省科技奖15项,在 《中国水稻科学》、《Rice》等核心刊物发表了70余篇。

查看详情

倪中福

中国农业大学

倪中福,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5年第9)、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18年第5)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1年第5)、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2016/17年度第4)。2009年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925023)。近5年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在植物领域高水平期刊(影响因子大于5)17篇,授权专利15项,获植物新品种权3项。 2、发现异源多倍体小麦根毛长度和侧根数目优势源自异源四倍化过程,并在异源六倍体形成和进化过程中遗传和保留下来,其中转录因子基因TaRSL2和TaRSL4基因起关键作用,而召TaLBD16基因为调控不同倍性小麦苗期侧根数目变异的关键基因,加深了对多倍体作物亚基因组非对称性的认识,同时为多倍体小麦适应性的遗传改良开辟了新的途径。 3、解析了小麦耐热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开发出了2个可用于育种的功能分子标记,提出了环境稳定性QTL对维持高温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的学术思路,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出4个耐热高产小麦新品种,实现了耐热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协同改良,驱动了耐热小麦品种培育的新发展。

查看详情

姜东

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 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增、小麦对主要非生物逆境耐/抗性形成机理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较系统地 阐明了小麦籽粒品质形成和产量品质协同提高的生理基础,明确了主要生态与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和品质 的调控效应。通过分层磨粉技术,明确了小麦籽粒关键生化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对氮肥响应 的差异,提出了小麦品质定向调优的技术途径。明确了主要非生物逆境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不利影响及机 理,发现逆境胁迫下小麦植株器官间的补偿效应,提出通过适度的前期逆境锻炼、跨代锻炼及交叉锻炼等途 径,实现小麦抗逆稳产稳质。 个人简历: 本科(1992 年)、硕士研究生(1995 年)和博士研究生(1998 年)都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2000 年结束在浙江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后来到南京农业大学从事小麦生理生态及品质领域的研究,现任南京 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栽培课题组主要领头人,江苏省作物学会小麦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专家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小麦产业体系长江中下游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2014 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中青年领军人才, 2016 年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同年入选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 人才。长期致力于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 30 余项,获省部级 以上科技奖励 7 项(次),发表核心学术期刊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80 余篇,参与出版专著 8 部。 科研项目(主要): 1. 作物栽培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4-2017,主持 2. 江苏稻麦生产新技术示范及推广模式创新,2016-2018,主持 3. 江苏省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稻麦产业,2015-2016,主持 4. 氮硫调控小麦籽粒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积累与粒度分布的生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 主持 5. 氮素调控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特征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主持

查看详情

侯云鹏

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侯云鹏,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副教授。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一、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以商业化育种为研发目标,以资源创新、资源交换为基础,以生物技术、 单倍体技术为辅助,以穿梭选育、测配、组配为重点,以试验站和测试网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团队建没,全面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商业化育种体系结构清晰,下设育种部、试验站、资源部、测试部和生物技术研究院,包括4个育种团队,7个大型科研育种试验站,230多个自有测试网络试点。种质资源13000余份,获得18个植物新品种权,通过植物新品种权初审37个,自主选育品种33个,国审16个。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科研管理系统。具备国内领先的常规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诱导加倍技术,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单倍体技术展示基地。2018年获批成立“农业部玉米工程化育种重点实验室”。 二、开发与推广屯玉云商农业服务平台系统 通过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项目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通智慧农业产业生态圈。项目同时构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三、曾主持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 四、参加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和北京市248等多项重点课题的研究。 五、己发表研究论文3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2007年曾获得北京市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2013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查看详情

赵全志

研究领域

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赵全志,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水稻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水稻高产栽培的源库关系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基于植物生产的整体性,提出了相对于籽粒库容,源应包括叶源、鞘源和根源的“三源一库”质量栽培理论。该理论于2002、2006年分别被编写进教育部研究生教材《作物群体质量》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本科生教材《作物栽培学总论》进行讲授。主持培育水稻新品种 3个:方欣一号、方欣4号、豫农粳6号,分别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近年来先后主持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在MP、PBJ、JEXB、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等国际或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 10 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查看详情
共3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