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山

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许昌市科技进步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参与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1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累计或政府资助930万元。建立企业标准1项,主持或参与的研发项目获公司科技成果奖励30多项。 完成的本职工作以及工作业绩和学术、技术水平如下: 2012年6月,参与承担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大直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验收,项目产品达国内领先水平。 2012年7月,参与研发的“年产1200万粒地质矿产钻探级超硬复合材料”项目被列为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获省专项资金350万元。 2013年11月,参与的“超硬复合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河南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 2015年10月,参与的“地质勘探金刚石聚晶复合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被河南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12月,主持的“金属和电子器件加工用PCD复合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河南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产品达国内先进水平。

查看详情

曹河周

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先后参与实施国家发改委超硬材料及制品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10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5项;许昌市科技进步奖6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9篇,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及先进个人。 2015年1月,参与开发的“地质勘探金刚石聚晶复合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3月,参与开发的“金刚石磁控溅射离子镀钛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金属和电子器件加工用PCD复合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6年11月,参与开发的“雾化预合金粉制备技术升级及产业化”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0年9月,参与开发的“大尺寸蓝宝石衬底片切割专用金刚石线锯项目”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评价,产品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2021年4月,参与开发的“金刚石线锯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应用”项目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评价,产品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承担的“大型智能锻造六面顶压机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及“增材制造用复合金刚石粉体制粉及其工艺性能评价”项目即将进行项目结题。

查看详情

朱玉梅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系

在泡沫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超硬材料刀具制备及应用技术、陶瓷刚玉磨料的的制备及应用、陶瓷结合剂CBN磨具制备及应用、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磨具制备及应用等方面有系统研究。在先进陶瓷材料、超硬材料、磨料磨具等制备技术和难加工材料高效磨削技术等方面有特长。

查看详情

李志宏

研究领域

陶瓷材料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现任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超硬材料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超硬材料协会技术专家、全国磨料磨具专家委员会委员、《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耐火材料》、《超硬材料工程》、《轴承》等期刊编委等职。 主要从事先进陶瓷材料、超硬材料、磨料磨具、难加工材料高效磨削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省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参加完成国家863项目和国家攻关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数被SCI、EI检索。主编参编《陶瓷磨具制造》、《工程陶瓷材料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等六部教材。所完成的项目成果水平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多数研究成果已获得实际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所研制的陶瓷结合剂CBN和金刚石磨具制备技术及产品已分别在汽车及航空发动机部件、传动轴、冰箱空调压缩机部件、轴承、数控刀具、模具、机床导轨等许多加工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济社会经效益。在先进陶瓷材料、超硬材料、磨料磨具等制备技术和难加工材料高效磨削技术等方面有特长。

查看详情

杨栋

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杨栋,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来到黄河集团之后,先后研发出超硬材料制品用预合金粉、粉末冶金零部件用不锈钢粉及低合金钢粉、药芯焊丝用粉等3大系列10余种新产品。提出并实践短流程生产铜锡类预合金粉,使该类粉末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及生产安全显著提高。主持汇总《金属粉末生产操作规程和工艺执行标准》与《原材料及成品质量检测标准》,对于稳定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0年新成立的特种粉体车间目前已能满负荷生产,2019全年实现销售额约400万元。曾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SCI收录6篇。获公司流程再造一等奖3次,新产品研发项目一等奖3次。

查看详情

蒋百灵

研究领域

新能源汽车

西安理工大学

微弧氧化、微弧离子镀、液流储能电池的研制;共晶石墨钢的制备及自润滑精密传动系统开发。从事专业关键词: 铝、镁合金微弧氧化、微弧离子镀、储能系统、光伏薄膜材料 专家简介蒋百灵教授以“探究材料制备原理、创新材料制备技术、装备中国材料产业”为科研理念,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863”技术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二十余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四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本,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 在微弧氧化设备研究及工艺开发领域,提出了调控有效脉宽以确保系统峰值电流输出、辅之表面阻抗诱导以减少无功消耗的设备研制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据开发出单次微弧氧化处理面积大于6m2、综合处理成本低于电镀硬铬和硬阳极氧化等常规处理工艺的微弧氧化处理设备,目前已有四十余台微弧氧化处理设备被一汽、东风、富士康集团等企业采用。其工艺技术被海军装备部列入艇上铝制设备微弧氧化处理验收大纲,且被美国通用公司通过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列入该公司汽车用镁合金表面处理主流技术。“铝、镁合金微弧氧化系列设备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磁控溅射“所得镀层厚度随靶基距的增大而快速减小(1um/100mm),使尺寸大于真空腔直径1/4的制品无法获得均匀镀层”的问题,提出了过压脉冲增强溅射的研究思想,开发出既可使等离子峰值电流小于弧光放电电流临界值、又能最大限度保持等离子体峰值电流的脉冲延迟时间的磁控溅射用过压脉冲等离子体电源,进而研制出延时时间内工作靶电压高于“正常辉光放电平台电压”数百伏、等离子体峰值电流大于普通磁控溅射等离子电流数十倍的“过压脉冲增强磁控溅射离子镀设备”,使镀层厚度随靶基距增大的平均递减速率由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的1um/100mm减缓到0.04um/100mm,镀层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满足了真空腔内任意几何位置镀层厚度基本均匀的产业化要求。

查看详情

胡娜

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

胡娜,女,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开发部部长,纺织行业功能性纤维素纤维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才专家库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专业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素纤维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的革新、创新成果的申报、新产品的应用及推广等工作,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负责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10余项、中纺联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5项,至今已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市级科技奖励1项;获授权专利27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荣获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优秀工程师、山东省青年优秀工程师、山东省纺织服装科技创新杰出人物、高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高密市五一劳动奖章、第一届高密十大创新创业青年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洪樟连

浙江大学

1986年7月,浙江省建德市严州中学毕业。 1990年7月,浙江大学材料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年3月,浙江大学材料系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硕士导师王民权教授)。 1994年4月-1996年 4 月,浙江大学材料系任助教。 1996年5月-2002年11月,浙江大学材料系任讲师; 期间,1997年10月-1998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学校学习日语;1998年10月-2002年3月教育部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材料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佐久間健人教授,日本金属学会第50任会长,任期2001年3月28日-2002年3月28日;协助指导老师原日本无机材质研究所主任研究官三友護博士),2002年3月29日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2年12月-2011年12月,浙江大学材料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期间,2006年2月-2008年4月挂职任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副处长; 2007年3月-2008年3月挂职任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中南部合作处副处长。 2010年3月,筹建“浙江大学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并任中心常务副主任。 2011年1月,任博士生导师。2011年12月,晋升教授。 2011年12月,成立“功能复合航天新材料”科研团队。 2015年12月,获浙江大学2015年度引才育才个人贡献奖(伯乐奖)。 1994年硕士毕业留校,从事先进陶瓷复合材料与纳米光电功能材料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在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企业合作研究等课题。先后讲授“陶瓷材料工艺学”、“纳米科技基础”、“纳米科技概论”、“智能材料与系统”、“纳米粉体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从事了(高温超导陶瓷、结构陶瓷、蜂窝陶瓷等)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新型无机发光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ACS)等SCI收录论文39篇、他引280余次。担任Journal of Catalysis,Crystal Growth & Design,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 JPCA, JPCB ) 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此外,编著出版教材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先进陶瓷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侧重研究 A)高性能特种功能复合航天材料制备与应用:高温透波材料,高温隔热材料,高温隔热/透波复合材料; B)蜂窝陶瓷材料成型技术与材料应用:DPF(柴油机微粒过滤器)用碳化硅基蜂窝陶瓷材料,氮化硅基蜂窝陶瓷材料; C)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的成型、烧结工艺技术与性能。 2、低维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应用。侧重研究 A)可见响应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剂制备、半导体(石墨烯)复合改性与担载技术; B)半导体量子点制备及其在光电转换、生物/化学传感器应用; C)无毒、环境友好的复合氧化物窄带隙纳米半导体材料。 3、无机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侧重研究 A)无稀土激活离子的长余辉荧光粉; B)无毒、环境友好的(钙钛矿结构)荧光粉材料; C)LED用三基色荧光粉制备及其应用。

查看详情
共1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