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李慧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与分子设计中心副主任。自200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作物数量遗传学研究,围绕数量性状遗传解析方法及育种应用:1)建立精准多亲群体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2)开发基于基因组大数据的高效分子辅助育种工具;3)提出智能设计育种新策略。这些技术和软件体系在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农科院、德国马普研究所等96个国家/地区的1,430家单位广泛应用。在Nature Plants,Genetics,Molecular Ecology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29篇,其中单篇他引超过500次的论文3篇,单篇他引超过100次的论文9篇。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担任农学国际主流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Frontiers in Genetics和《作物学报》编委。

查看详情

杨武德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杨武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科技创新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教学名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长期从事旱作栽培与作物信息技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32项。在《Catena》、《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现代杂粮生产》著作1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精确农业概论》1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农业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普通生态学》和《农学概论》4部。

查看详情

岑海燕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岑海燕,“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海外引进青年人才,现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植物表型信息光学感知研究,在植物表型光学成像机理、光学传感方法、图谱解析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7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17年大北农智慧农业奖等学术奖励。此外,担任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和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学术期刊Associate Editor、ASABE ITSC 主席、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基础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查看详情

张漫

研究领域

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

张漫,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近年来,围绕国家发展数字农业的重大需求及学科优势,长期从事精细农业与智慧农业、作物表型高通量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工作。聚焦不同尺度植物体征数字化获取方法,基于不同类型的测量平台,开展了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作物形态学参数测量研究。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SCI/EI论文70余篇,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8 项。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7 年2008年分别获得“北京市 科技进步- -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8完成人), 2013年获得“大北农青年学者奖”,2016年获得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五届中国 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2021 年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目前,已有2项研究成果完成专利转让,服务社会推动数字农业发展。

查看详情

陈立平

研究领域

农艺学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立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航空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小麦体系智能管理与精准作业岗位专家。主要从事精准农业理论方法和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7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件、澳大利亚专利4件;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4件;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青年北京学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钱建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钱建平,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英才。主要从事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与追溯技术研究。近五年来,1)率先提出了批次混合下的追溯优化方法,构建了智能柔性追溯模型,填补了追溯断链研究的空白2)系统研究了冷链微环境智能感知技术,揭示了品质与能耗在冷链物流中的互作规律,奠定了冷链品质与能耗协同控制的基础;3)集成构建了全供应链追溯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全程追溯技术框架,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31篇,其中ESI高被引1篇;获得授权专利3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

查看详情

熊淑萍

河南农业大学

熊淑萍,教授,博士,河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带头人,现任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仿真学会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一直致力于智慧农作与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围绕上述研究,1)建立了小麦生产农机农艺信息三融合技术标准体系;2)提出了麦玉两熟均衡高产的氮肥周年施用方法;(3)开发了麦-玉两熟绿色耕作管理虚拟仿真系统,(4)实现了融研寓教,将科研成果转建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门。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10部,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入选河南省教学名师。

查看详情

杨万能

华中农业大学

杨万能,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人才计划,负责华中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团队和平台建设。华中农业大学作物信息学学科和智慧农业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作物表型组学和智慧农业研究,研发一系列原创作物表型技术和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 Genome Biology等期刊60篇,其中亮点研究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ESI热点论文1篇,封面论文2篇,被引1080余次。其中自主研发水稻高通量表型技术工作被Nature Reviews Genetics点评为亮点研究工作。获批发明专利23项,相关成果在学校和政府支持下进行转化,已成功转化4项并在全国18省份49家单位推广示范,显著提高作物表型检测效率,促进我国作物功能基因组和育种研究。

查看详情

阮怀军

研究领域

农林牧渔

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阮怀军,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院科普委员会主任、院智慧农业团队首席专家、农业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原任山东省农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农业信息技术、数字乡村研究。主持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主持参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科院杰出科技创新奖等多项奖励。牵头山东与中国农科院智慧农业协同创新。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吋,现场汇报了主持建设的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撰发著作论文15部篇。主持编制省“十四五”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农业农村规划等。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图书情报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农业大数据和信息服务联盟副秘书长兼理事、山东省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政府研究室特邀研究员等。

查看详情

赵西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赵西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20余项,在多尺度干旱过程模拟与雨水资源化、作物需耗水精确表征与调控策略、旱作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制定标准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含社会力量设奖)5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

查看详情
共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