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明莫瑜
柳州市工人医院
明莫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副主任,现为广西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广西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一届委员,柳州市医学会睡眠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西部睡眠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从事呼吸内科专业10余年,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尤其是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呼吸衰竭的诊治,尤其擅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的诊治及无创通气;熟练进行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的检查及治疗,多篇专业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数篇论文在SCI发表。
查看详情许叶春
研究领域
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药物设计 专利成果 ( 1 ) 杂环取代苯乙烯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2016, 第 3 作者, 专利号: CN201510876250.6 ( 2 ) 2,4-二取代-环烷基[d]嘧啶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2014,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201310004361.9
查看详情马惠敏
北京科技大学
第八届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副理事长 科研方向:图像认知与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与 目标识别 高动态复杂环境对抗仿真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承担教学科研工作,担任三维图像认知与仿真实验室(3DImageLab)负责人,2019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先后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并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从事计算机视觉与认知心理学交叉研究,探索复杂环境无人系统视觉认知与决策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图像认知心理测评智能系统,2016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教育部鉴定为“原始性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出的基于GPU的高效能复杂环境仿真方法及应用,2017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提出的复杂环境中目标认知方法,2020年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作为通讯作者在TPAMI、TIP、TITS、PR、CVPR、NIPS、ICCV、ICIP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获批及申请专利20余项,两项专利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 2017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6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 2015年至今连续多次在国际最大的自动驾驶数据集(KITTI)评测中获得第一名, 2010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获批专利8项 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状态评测方法及系统,教育部鉴定为“原始性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GPU的高效能复杂环境仿真方法,教育部鉴定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查看详情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研究方向:再生医学、医学免疫学 ,美国布朗大学博士毕业,曾在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2017年2月28日,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 长期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开创性地从蚕丝中提取丝胶用于受损神经、心肌、骨骼肌等多种创伤的修复治疗,系列原创工作开创了丝胶在再生医学中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在创伤修复、生物治疗、新生物材料研发、医学检验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方向兼具科研前景和临床应用转化价值。
查看详情郭静
大连工业大学
第二十五届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1981年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化学纤维专业,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15年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 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科研工作30年,郭静现任教育部“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任,辽宁省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校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辽宁省大学生实践基地主任等职。
查看详情史元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第十二届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长江学者。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硕士和学士学位,并于1993年加入清华大学。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多媒体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学术奖项,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CHI、MobileHCI等国际会议的多项最佳论文奖、最佳论文提名奖。近年来,史元春教授在人机交互领域的贡献包括用户行为建模、手机智能交互技术、大屏幕显示与交互装置、VR/AR头盔交互等。发表了100多篇人机交互领域CS排名为顶级会议和学术期刊的论文,近5年的论文包括30余篇CHI、UIST、Ubicomp、TOCHI和IJHCS论文。
查看详情赵姝颖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四届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会员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的第一个机器人足球世界冠军获得者。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创建的NEW NEU创新团队被命名为“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创建的机器人科普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倡导科艺融合的教育理念,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应用于科普和素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次、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7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沈阳市女职工素质提升标兵,东北大学三八红旗手、“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于翔
研究领域
发育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专业,研究组长。
查看详情杨翠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 主要成果: 主要从事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在国民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在水利基建投资合理比例、中美贸易平衡研究、我国外贸的进口依存度新方法研究、能源综合消费水平的生产综合能耗指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8项,包括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部委项目等。迄今为止在“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中国社会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9篇发表在重要国际期刊上,3篇发表在国际投入产出学界的顶级期刊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上。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近20篇。上报政策研究报告20余篇,多篇报告受到多位中央主要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高度好评和批示,部分政策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用或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现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编委。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8)、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08)、国际运筹联“运筹学进展奖”一等奖(1999)和关肇直青年研究奖(2004)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查看详情刘荣玉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内科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为支气管哮喘、COPD、肺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