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庆

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苏州)光电传感工程监测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总经理,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获国家级奖励1次、省部级奖励5次

查看详情

曹鼎峰

中山大学

曹鼎峰,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2022年通过转聘途径晋升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智能监测,针对岩土体中水分场无法大面积、长距离和大深度监测的难题,研制了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Engineering Geology、Energy and Buildings、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等学术期刊上,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资助。相关成果获得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个人获评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等奖项。

查看详情

吴静红

苏州科技大学

从事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地质灾害生命周期评估及其防控方面的研究工作,获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1项,获2018年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理事。

查看详情

陈志波

研究领域

道路工程,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与城乡建设系

陈志波,男,1977年生,博士, 教授, 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土体基本特性、土工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基金、省部级基金及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等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参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技术标准6项,副主编编著1本,申请美国PCT专利1件、中国国家专利8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福建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获福建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福建省地质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查看详情

乔世范

研究领域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姓 名 乔世范 < 出生年月 1975.05 最高学历 博士(后) 教育经历 1994.09-1908.06 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工程(本科); 1998.09-2001.06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硕士); 2001.09-2006.10 中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 2007.10-2010.10 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后) 2004年5月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RA) 2007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RA) 2011.10-1012.10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 职 称 教授 社会兼职 硕/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计算机三维建模与仿真技术 、地质灾害与防治 主讲课程 土木工程地质(本科)、高等土力学(研究生) 所在系所 岩土工程系

查看详情

崔春义

大连海事大学

007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进站于大连理工大学近海与海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工业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2013年于英国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从事合作研究工作,2014-2021年担任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工作。 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工委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监测分会理事、中国地震工程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委员、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函评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奖评审专家。同时还担任《Ocean Engineering》、《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10余个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一级学报审稿专家工作。 科研业绩: 主持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国家近海与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育部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3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此外,还主持完成包括深圳老街地铁车站结构、北京地铁七号线行车振动液化、马兰西亚马BALINGIAN电站桩基及深圳地铁10号线区间行车振动等相关的横向项目20余项。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文核心以上论文90余篇,SCI、EI期刊收录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专业著作2部(科学出版社1部)和教材2部,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3年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0余次。 教学业绩: 近5年,主持包括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J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改项目3项(J4),校研究生教改项目3项,其中1项获得校优秀结题教改项目。获得辽宁省一流课程立项1门(2020),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2020),校研究生优质教学奖1次(2020),省研究生招生研究会教改项目二等奖1次(排名第2),连续4年本科教学质量优秀,4次获得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编发行教材2部,其中1部教材两版3次印刷,获得兄弟高校广泛采用。所指导博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次,校研究生创新奖2人次,校研究生创新项目3人次,获得2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 研究方向: 1.近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动力灾变分析与防控(高桩码头、跨海桥梁隧道); 2.近海工程结构与海洋岩土工程灾变分析与防控(海上风机、海洋平台) 3.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数值与解析求解方法 4.非线性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查看详情

崔芳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地测学院地质工程与环境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1979年8月生,2000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地质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访问學者;兼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山水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合作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曾获第三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奖”和煤矿高层专业技术人才实践工程“优秀挂职教师”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31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6人。 电子邮件:Cuifrb0823@126.com 研究方向 1、矿山地表地质灾害防治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煤矿井水害评价与防治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岩溶山区地下采动环境下特大滑坡形成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矿井突水水源多元快速判别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滑坡碎屑流中碎屑颗粒的变形破碎与能量转化及其宏观动力学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损伤与崩滑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动态应力场与渗透性耦合环境下煤层底板隐伏陷落柱滞后突水机理与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黄土高边坡失稳滑移的早期识别与分级防治研究,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 7、矿井水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8、特大型滑坡早期识别与空间预测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查看详情

邓永锋

东南大学

邓永锋,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地下工程系副主任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 理事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 会员 国际工程地质学会 会员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地下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邮编:211189 教育背景 2002.3~2005.6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9.9~2002.3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5.9~1999.7 重庆交通大学 港口与海岸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05年6月至今: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讲师(2005.6-2008.4)、副教授(2008.4-2014.4)、博士生导师(2012年)、教授(2014.4至今); (2)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法国路桥大学Navier学院(CERMES, Ecole des Ponts Ponts, ParisTech, France)从事博士后研究(比利时Boom粘土作为核废料地质深埋宿体的工程特性) 承担课题与工程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级配和胶凝作用的水泥土强度形成机制与调控技术,(51878159),2019-202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入掺偏高岭土的钢渣活性激发机理与固化软粘土效能(41572280),2016-2019;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孔隙水盐分溶脱过程天然沉积软粘土工程性质演化及机理研究(51378117),2014-2017;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然沉积结构性软粘土力学扰动机理与评价方法(50908049),2010~2012; (5)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地基加固工程中基于功能设计的高性能改性材料(“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2015-2017; (6)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孔隙水盐分对结构性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及机理研究(2012-1707),2012-2013; (7)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地铁“十三五”工程南京地区地铁基坑围护结构标准化设计研究,2018-2020; (8)中交一公局第七公司:路基与地基轻质化关键技术及其在深厚软基中的应用研究,2018-2020; (9)浙江明仲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淤泥固化与ASE复合桩关键材料及加固机理研究,2016-2020; (10)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铁矿尾泥在徐圩港区一港池三期工程软基处理项目建设中再利用关键技术与现场应用,2019-2022.

查看详情

冯伟强

南方科技大学

冯伟强,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9月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16-2020年留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6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冯博士在博士期间提出了考虑固结与蠕变拟耦合的新简化计算模型,并拓展了土体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可有效应用在土体卸载中长期变形分析,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香港第三机场跑道、广州南沙滨海花园沉降分析;开发了基于光纤技术的传感器,并成功应用于室内试验仪器、桩基监测、土钉监测和挡土墙稳定性预警等项目中。在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Engineering Geology,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 in Geomethanic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岩土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四十四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20篇(SCI收录)。担任多个知名期刊审稿人。 目前研究领域为海洋土体性质与本构理论,光纤智能监测技术,岩土材料智能探测等。 教育背景 2011 - 2016, 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岩土工程 2008 - 2011, 硕士,浙江大学, 岩土工程 2004 - 2008, 本科,中南大学,采矿与岩土工程 工作经历 2020.06 - 至今,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 2016.06 – 2020.05,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 2016.04 – 2016.06,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研究员 荣誉奖项 2020 年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

查看详情

黄观文

长安大学

黄观文,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长安大学硕士毕业,2013年长安大学博士毕业(其中2011.2-2013.02,德国地学中心,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博士毕业后在长安大学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卫星导航与大地测量理论应用教学与科研工作。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软件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北斗重大专项、国家标准等项目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卫星导航定位教学成果特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卫星导航与大地测量理论应用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安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等。目前担任自然资源部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装备发展部北斗重大专项监测评估专家组专家、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理事、北斗产教融合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查看详情
共4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