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达

研究领域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陈弘达(1960-),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电子与微电子集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查看详情

钟国仿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钟国仿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新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领域,从事了超过26年的一线科研工作,对先进材料工艺和新型设备研发拥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技术积累。发表了超过50篇SCI论文,被引用2470多次;曾任多个学术期刊的论文评阅人;获中国授权专利8项,已申请专利27项。 2019年至今任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创始人、CTO,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开放式卷对卷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中试设备,并在宽度为150mm的铜箔上制备出了连续石墨烯薄膜并转移至柔性基底材料。在碳化硅外延设备方面,钟博士将具体负责团队生产设备的研发、碳化硅外延高温化学气相沉积的生长机制和工艺研究,为设备研发和新材料制备提供强力支撑。 2006年-2019年期间任剑桥大学工程系研究员,先后从事多个欧盟项目的研究(GRAFOL、TECHNOTUBE 和 VIACARBON),例如大面积、超高密度、垂直取向碳纳米管阵列的化学气相沉积及机理研究;卷到卷可集成化学气相沉积连续石墨烯的工艺研发。成功将单壁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密度提高一个数量级,达到了1013cm-2;通过改进设备,利用开放式卷对卷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展示了24小时连续不断的生长石墨烯薄膜可能性;参与剑桥大学开展的多个“企业横向课题”,例如研发在铜箔上生长高密度单壁碳纳米管阵列的工艺及在晶圆上沉积高密度碳膜的工艺。 2002年-2006年期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和客员讲师。为川原田研究室(Kawarada Hiroshi教授)开辟碳纳米材料化学气相沉积及应用的新研究方向;开创性的开发出了一种三明治结构的催化剂,制备出密度为1012cm-2(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几乎不含催化剂杂质的单壁碳纳米管阵列;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应用(无需纯化和方向重整)产生深远的影响。《日刊工业新闻》于2005年6月8日曾对此进行了报道。此外,指导硕士生用微波等离子体方法进行金刚石高浓度掺硼的研究,所制备的外延生长掺硼(111)金刚石的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10 K以上,为同期所报道的最高水平,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2000年-2002年任飞利浦研究实验室-访问科学家。从事由德国教育研究部(BMBF)国际局(IB)和飞利浦(PHILIPS)研究实验室共同资助的项目“高二次电子发射产率材料在电子发射中的应用”;金刚石、氧化镁及其它宽带/具有负电子亲和性的材料作为电子发射层在显示器及相关领域应用的可能性;用微波等离子体方法制备高质量金刚石膜在X-射线窗口等医疗方面的应用。 1998年-2000年任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从事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九五”重大项目:“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方法制备的大面积高质量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加工和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优化工艺,利用10kW级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设备,以5-10微米/小时的生长速率,制备出了直径20-30毫米的白色(抛光后透明)自支撑金刚石厚膜。其热导率达到18W/(cm.K)以上,远红外透过率达到金刚石的理论透过率~71%,是当时国内最高水平。

查看详情

陈炳安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陈炳安201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英国科学/工程协会特许科学家、工程师;深圳市孔雀人才;光明区鸿鹄人才; CASA“第三代半导体”卓越青年,“石墨烯产业”10大知名人物;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深圳市侨联青年委员会副主任;12年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及材料的产学研经验;发表21篇SCI学术论文;已申请专利20项,其中已授权5项,申请PCT专利4项,其中已国际公开2项。 2018年10月在深圳市光明区创办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作为公司创始股东、法定代表人、CEO,整体把握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5套CVD设备的研制,其中包含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里关键的碳化硅外延设备,通过独有的自主创新方案实现碳化硅外延设备产业化;国内首台开放式卷对卷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可用于24小时连续不间断生产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先进薄膜材料;另有3台定制化科研级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交付至高校。此外,带领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共申请专利27项,其中获得国际公开1项,获国内授权8项。截止目前,吸纳专业全职人才17名;公司获政府奖励资助数百万元,获风险投资数千万元;主导公司成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此外,公司有幸登上“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2014年-2019年期间,就职于经VLSI Research Inc.认证的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外延设备供应商爱思强公司,该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制造包括化合物、第三代半导体、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先进材料。陈炳安博士作为研发部门唯一的华人高级科学家,负责审核该部门的全部技术项目,在研发、推广生产高质量先进材料的关键设备同时,紧跟业内科技前沿和市场动态,指导部门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牵头事业部的重大科研项目的方案设计、技术开发和项目执行,持续强化公司在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和行业影响力;主导了3个系列设备的5次迭代;参与欧盟多项产学研大型项目以及全球众多工业巨头合作的研发项目;完成了欧洲石墨烯旗舰项目的关键节点(10亿欧元),以及6个有关纳米新材料和核心设备的欧盟产学研重大项目,项目总金额超过1600万欧元;在拓展和推动中英产业化合作方面,曾作为项目的整体负责人,申请和推动中英之间围绕碳纳米材料电池应用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项目,促成获得Innovate UK的240万英镑项目资助(竞争极其激烈,申请成功率低于5%);与下游客户紧密合作的商业化、产业化项目超过10项;为全球超过140家客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协调管理爱思强的中国大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分部的销售团队和工程师团队共14人;深入参与整个产品系列的市场活动,曾在2017年获得销售冠军;代表公司在国际会议上发表邀请报告5次。 2012年-2014年,创办了英国康能电池有限公司,技术上负责提高电池的性能及对此技术的商业化,商业上负责与投资方和潜在工业合作伙伴进行互动。曾获得剑桥大学企业家协会创业大赛最高奖,康能电池公司被评为年度最佳科技类创业企业。

查看详情

李铁虎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李铁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原副院长,2012年12月起任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至今,西北工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十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工业大学支社主委,并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专项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新型炭材料》编委、中国金属学会《炭素技术》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委、陕西省《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副主编、武汉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

查看详情

付民

山东科技大学

主要从事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在隐身、生物分子检测和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了气相扩散-沉积的材料合成方法。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项目,在Small,Carb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和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H因子14。参与编写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担任Nano Energy, Carbon, ChemSusChem,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30多个国际期刊的学术审稿人。

查看详情

陈成猛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陈成猛,博士,研究员,课题组长,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科院青促会会员、IEC/TC113和SAC/TC279标委会专家等职务。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于中科院煤化所获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 Haber研究所学习。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主持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专利32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持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8项。荣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等荣誉。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查看详情

朱宏伟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2011年:朱宏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纳米材料连续化、纳米技术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授权专利5项.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0年:朱宏伟(1974-),男,辽宁盘锦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的制取和储氢的研究.

查看详情

杨辉

咸阳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性格外向,擅于同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文笔流畅。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集体荣誉意识,踏实肯干,虚心好学,胆大心细,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能较快的适应环境并不断总结经验。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查看详情

漆长席

大英聚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漆长席、男、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化学学士学位,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大英聚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项,国家专利多项,省、市、县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多项。特别是一九九三年主持开发的“1.5万吨/年合成氨天然气换热式转化制气新工艺”,获我国合成氨工艺重大突破,该工艺获国家专利两项。1992年获遂宁“科技拔尖人才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四川省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和“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评聘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评聘为研究员,在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以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发表论文论述二十多篇。2003--2012年组织科研人员,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潜心研究开发成功国家“八•五”--“十•五”攻关新材料项目--高表面活性炭材料、二十一世纪新材料--石墨烯。国家“863” 重大专项的新能源器件项目——铅炭电容电池。分别建成1000t/a高分子聚合物、5000t/a环保专用助剂、300t/a高表面功能化活性炭材料、100t/a石墨烯、3.5亿Wh铅炭电容电池生产线。石墨烯、铅炭电容电池项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首创,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技术的成功产业化将为社会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

查看详情

刘建影

瑞典查尔幕斯理工大学

刘建影,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中瑞微系统集成技术中心主任,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查尔幕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 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IEEE Fellow),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Packaging &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副主编及其他多个国际SCI杂志编委,德国汉高(Henkel)公司亚太地区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材料与电子制造、纳米散热、封装与系统集成,其中包括3D 电子碳纳米管互联技术,2维材料散热与互联技术,纳米界面散热材料,纳米生物支撑材料,纳米无铅焊料和纳米导电胶等。近年来,刘建影教授就其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石墨烯散热技术,与众多国内外下游厂商开展合作,积极推动石墨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查看详情
共10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