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安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主要从事生物纳米复合材料与智能医学诊疗等研究,致力于开发肿瘤早期诊疗新方法、核酸信号扩增和多功能核酸纳米药物;在活细胞和活体内高灵敏度成像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系统性、原创成果。截至目前,在相关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40篇通讯作者论文和20篇一作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9的30篇),一作及通讯作者论文包括1篇Chem. Rev.,1篇Matter,4篇J. Am. Chem. Soc.,6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CS Nano,1篇Nano lett.,1篇Nucleic Acids Res.,1篇Nat. Commun.,1篇Adv. Mater.,8篇Chem. Sci.,3篇Small,10篇Anal. Chem.等。申请并获批美国及中国专利各一项,参与编写关于核酸纳米机器和核酸信号扩增反应的书目章节三个。

查看详情

翁小成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翁小成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8年)。2002年7月获武汉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7年12月获武汉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以来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通过探针分子进行核酸结构和功能的识别调控和功能研究,基于化学分子探针进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开发。已在Cancer Cell, Nat. Chem. Bio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1项,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曾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 (2020年,排名第二;2010年,排名第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Young Chemist Award”(2009年) 等奖项。 一直认真承担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化学院本科生“生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研究生“高等生物有机化学”课程主讲,资环院环境工程系,印刷与包装系“有机化学”主讲,并参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化学生物学进展”等课程教学。目前承担化学院本科生“生物化学”以及研究生新生“高等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讲授,曾经获得武汉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2010年) 。

查看详情

周强辉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2015.6— 教授、博导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2015.8— 研究员(兼职) 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 研究兴趣 “天然产物合成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稀缺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以及相关的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旨在为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活性天然产物量身打造新颖的合成方法学,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实用的全合成路线,为进一步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查看详情

沈爱国

研究领域

分析化学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沈爱国(1978-),男,2001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分析化学与石油用品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06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胡继明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连续3年赴德国不来梅Jacobs大学和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每年3-4个月)。2008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获德国DAAD-王宽诚博士后奖学金,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物理与理论化学所从事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的合作研究(合作导师:Prof. Alfred J. Meixner和Dr. Dai Zhang)。2016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主要从事拉曼光谱的生化传感、生物成像及仪器研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油科技创新项目和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和1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迄今已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和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上发表SCI源刊论文80余篇。

查看详情

曾百肇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本科),1989年和1992年在该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7月以来一直在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间,于1996年6月至1998年1月在加拿大McGill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研究领域有生物电分析、电致化学发光、光电传感器和样品前处理(包括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等,具体是指采用新型功能材料(包括功能化纳米材料、离子液体、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聚合物、分子印迹材料及酶等)构建传感器、固相萃取基质和固相微萃取探头,用于生物、食品及环境试样的分析,其中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主要与色谱结合进行检测。

查看详情

李熳

研究领域

中西医结合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

李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硕导,博导,神经生物学系书记兼副主任,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武汉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基础组委员。长期致力于疼痛的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针刺对疼痛调整的机制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得测痛仪和电针仪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Professor Man Li is mainly engaged in acupuncture analgesia. She is the professor, master tutor and doctoral tutor in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She i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secretary-general of Neuroscience Society of Hubei Province, executive director of Acupuncture Society of Wuhan,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youth council of Acupuncture Society of China,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o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f Acupuncture Society of China, member of basic group in 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 study of pain. She has been supported by in 14 fund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other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S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60 paper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journals, including 30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dexed by SCI. She obtained 2 utility model patents and an invention patent of the pain threshold detector and the electroacupuncture apparatus.

查看详情

何静仁

研究领域

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化学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男,工学博士。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粮油食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CMA及CMAF资质)主任、中国粮油学会质检分会理事。农产品加工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食品分子结构与功能” 创新方向PI助理。国内外10多种核心期刊审稿人及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团队目前研究领域集中在食品科学基础及功能性食品和配料的加工新技术开发方面,涉及特色农产品与食用资源中生物多酚(含天然色素)、环烯醚萜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化学生物反应活性及其在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转化中的应用基础和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方向(1)食品化学与膳食加工安全;(2)特色食用农产品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开发(银杏、橄榄、栀子、紫薯、木瓜、茯苓、黑色粗杂粮等等);(3)功效物质化学基础及分子营养与功能评价。

查看详情

陈家春

研究领域

中药学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陈家春,男, 1958年3月出生,湖北省黄冈市人,中药学专业博士,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副院长,教授, 学科带头人,硕士、博士生导师。 现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两次赴日本国立大学做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武汉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武汉市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评审专家库成员。

查看详情

张先正

研究领域

高分子化学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分子科学系

张先正,高分子领域专家,1971年出生,199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6月获得武汉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新加坡国家材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美国康耐尔大学博士后及美国National Textile Center (NTC)基金项目M01-B01和M01-CR01研究员。2004年9月回国到武汉大学化学院任教授,现任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近15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论文被他人累计引用1600多次。并拥有多项国家和国际专利。

查看详情

张超灿

研究领域

材料表面与界面,功能高分子材料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前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学科责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986.9~1989.9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1983.9~1986.8武汉大学化学系功能高分子专业 硕士研究生,1979.9~1983.8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 大学本科。1989.9~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查看详情
共2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