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刘俊
研究领域
太阳能,电池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刘俊研究员在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功底。他发明了硼氮配位键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成功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性能优异。他还揭示了该类材料的“化学结构——光电性质——凝聚态结构——有机光电器件性能”之间的关联。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为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领域提供了分子设计新策略和材料新体系。刘俊研究员擅长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纯化,有机光电器件的制备、表征与分析。
查看详情李耀文
研究领域
太阳能,电池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材料学院
主要从事以有机半导体、钙钛矿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可溶液印刷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并逐渐凝练出以应用导向的方向:柔性太阳能电池;始终坚持以基础研究为根本、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主要突破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电极载流子“分级”传输的新机理,突破传统柔性电极的设计理念,为柔性透明电极同时实现低面电阻、高透过率、高机械弯曲等特性提供了可能,实现柔性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并具有优异的普适性;(2)提出界面层缺陷态“靶向”钝化策略,在低温加工条件下实现了缺陷态的有效抑制,显著提高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效率、机械、化学稳定性;(3)提出了跨尺度调控活性层材料生长和结构组装的新方法,明确了活性层微观结构对柔性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扩大了高质量活性层材料在柔性电极上的制备窗口,推动了柔性太阳能电池在半透明光伏技术上的应用。
查看详情李冬梅
研究领域
染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李冬梅,女,1990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95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95年7月—2005年10月,吉林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1999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2001年1月在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物质应用化学系做博士后,2001年2月—2003年2月在英国Cardiff大学化学系Research Associate,2005年1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太阳能材料与器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 2、新型光催化材料(光分解水制氢)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3、风光互补智能微电网设计与控制研究; 4、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与化学合成及其在能量转换器件中的应用。
查看详情匡代彬
研究领域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纳米材料,电池
中山大学
教育经历 1998.9-2003.7: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5-2002.11:德国Karlsruhe大学 交流学生 1994.9-1998.7: 湘潭师范学院(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化学系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2-至今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2004.10-2008.1 瑞士洛桑联理工学院(EPFL),博士后 2003.9-2004.9 德国胶体与界面马普研究所(波茨坦),博士后
查看详情黄福志
武汉理工大学
学习经历 08/2005 – 07/2009: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09/1999 – 07/2002: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09/1995 – 07/1999: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04/2015 – 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06/2013 – 04/2015:澳大利亚先进光伏中心 博士后 07/2009 – 06/2013: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后
查看详情胡劲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长期从事太阳能转换材料与器件和氢能电催化过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究。近年来探索了高丰度、环境友好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新型GeSe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较系统地研究了全无机钙钛矿的稳定性与高效率器件等。面向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等关键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可控构筑、性能调控、催化机理及高性能电化学能源器件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 在包括Nat. Commun.(6)、JACS(16)、Angew. Chem.(10)、Adv. Mater.(12)、Acc. Chem. Res.、Natl. Sci. Rev. (2)、Chem、Joule、Adv. Energy Mater.(4)、Nano Lett. (5)、Nature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3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这些文章已被引用25000余次,H-因子71,论文近5年引用15000余次。申请专利30余项,已授权20余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专项课题等国家项目;曾获中国电化学会青年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
查看详情李祥高
天津大学
本人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在激光有机光导体、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场效应器件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系统研究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光吸收材料和载流子传输材料等的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材料物理化学、光电性能研究,建立了酞菁、三芳胺等结构类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精准设计和高性能产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设计合成出了新型材料分子百余种,获得了大量的材料基本结构和性能数据,部分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查看详情侯绍聪
武汉大学
长期从事光电能量转换机理、材料和器件应用研究:基于光(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结合物理、化学、材料和信息等领域先进手段,着重研究光、电、化学耦合新机制,开发新一代半导体光电材料和器件,探索光电技术在电能转换、传输和储存中的应用,包括光伏发电、照明与显示、光电化学储能、光电传感与探测等。受邀出版英文著作一部,在Nature、Joule、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重要杂志发表SCI论文40篇,引用3000余次,H因子为27。曾获得密歇根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奖(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第七完成人)、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年)等。
查看详情郝玉英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溶剂工程、界面工程、维度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绿色环保的醇类反溶剂技术,结合顺序热处理和溶剂后退火的方法,有效调控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动力学过程,实现了钙钛矿薄膜的高质量可控制备,降低了晶界缺陷,抑制了载流子的复合损失;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存在各功能层界面接触不良、界面缺陷多、界面能级不匹配等问题,提出了几种治愈界面缺陷、改善界面接触、调控界面能级的有效策略,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使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并有效提升了其抗水氧的能力。
查看详情韩宏伟
研究领域
太阳能,电池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韩宏伟为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获武汉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在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近年来面向廉价清洁能源重大需求,他专注于印刷介观太阳能电池研究,近五年来在Science、 Nature Comms.、Adv Mater.、J Am Chem Soc.等杂志上发表SCI源刊论文70余篇,单篇最高被引1600余次;申请2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3项PCT国际专利;主持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