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放鸣

研究领域

环境工程学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年,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2016年,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7年,日本国际奖(Japan Prize,俗称“日本诺贝尔奖”)提名人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优胜奖(排名2/3000+) 2018、2019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用科学家

查看详情

曹心德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高被长。引用科学家,国际SCI期刊光化副主编,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等编委。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城市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省级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会。 主讲“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原理”,“高等环境化学”课程长期致力于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土壤环境多界面过程,绿色友好型环境修复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面上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环保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等20.创新在创新的土壤-河流界面转化及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SCI论文1300多条,建立建立了土壤循环化学稳定化、污染文章引用率指数h=56 ,-地下水一体化,重金属物理分级分离,植物固定与提取等修复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射击场,电子垃圾回收场地,化工厂,电镀厂等典型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10 。多项多项成果被新闻媒体如化工与工程新闻、文报道等报道。授权发明专利8件。

查看详情

郭婉茜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首届“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培养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获得者。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污水处理资源化与能源化、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高风险有机物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以及工业废水、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等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7年,第一完成人)。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9篇(1篇ESI热点论文;6篇ESI高被引论文);SCI论文他引4600余次,h-index 43;编著图书教材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查看详情

刘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10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系。201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7年获国家“优青”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执行主任。主要从事超光谱立体遥感研究工作,近5年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55篇,包括自然出版集团(NPG)旗下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和美国气象学会旗舰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AMS)、Science Bulletin、Engineering等国内外著名期刊论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防科工局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学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年,排名第二)、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排名第二)、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年,全学科每两年100名)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2019年,环境学科每年10名)

查看详情

安太成

广东工业大学

安太成, 男, 博士,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教育部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广东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健康效应、光化学与光催化迁移转化与风险消减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有关环境水体和大气中毒害有机物的环境催化净化消除与污染控制原理及其区域健康风险削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如Nat. Commun.、PNAS、JACS、Energ. Environ. Sci.、Environ. Sci. Technol.、Appl. Catal. B: Environ.、Water Res.和Environ. Sci. Nano等)发表SCI收录论文450余篇, 发表论文被SCI他引17000余次。2014-2021年连续8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环境科学类)。目前为Crit. Rev. Environ. Sci. Technol. (CREST)和Appl. Catal. B: Environ.副主编及其他多个国际SCI收录学术刊物编委和客座主编。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珠江本土创新团队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等。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查看详情

张衍燊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承担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总纲》、比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大气污染风险动态评估方法研究、江苏省环境与健康调查及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关键问题研究、环境健康工作融入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研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等项目

查看详情

徐顺清

研究领域

环境医学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硕博连读,1993年在同济医科大学获预防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多次在德国Max-Planck生物化学研究所和Tuebingen大学进行访问研究。长期以来从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环保公益项目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Clin Chem, Environ Health Perspect,Nanomed-Nanotech, Biosensor Bioelectron,Anal Chem等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SCI 他引800多次。主要学术兼职有:第十、十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环境化学学科二审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生态毒理学报编委等。三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查看详情

郭新彪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八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郭新彪、男,医学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 目前还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和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环境与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和国际环境流行学学会亚洲分会理事等。 主编的主要教材和著作有:环境医学概论、居住环境与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引、环境健康学、环境健康学基础、化学物质泄漏所致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健康影响调查、空气污染与健康和中华环境百科全书选编本—环境医学等。

查看详情

陈扬

中国科学院大学

承担来自科技部、环保部、 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30 余项,在研项目12项。近年来,申请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主持及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及个人奖项13项。聚焦危险废物处置领域技术需求,推进大功率脉冲电源的研发及系统集成技术突破,开展预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氧化- 资源再生耦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志在解决国内汞污染治理及资源化领域空白;积极助力危险废物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为促进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领域、汞等重金属领域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积极助力国家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履约工作,助力10余项中国国际履约项目设计、实施和国际评估工作。获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项目突出贡献奖、国家环保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怀柔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马湘山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

参与了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全球气候谈判进程,熟知国际及中国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

查看详情
共1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