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

大连理工大学

邹丽,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大连市杰青。荣获辽宁省青年五四奖章、“辽宁最美青年”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孙玉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3年11月生,黑龙江省讷河市人,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运载机器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第一届深海装备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操纵与运动控制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总体设计、操纵与智能控制、水下自主导航、自主决策与规划以及新概念海上无人系统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装备预研共用技术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主要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4)、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排名6)、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排名9)等,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3项,出版著作 2 部。

查看详情

许学伟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许学伟,男,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s of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编委、副编辑(2013年—至今);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Section Marine Systematics and Taxonomy)编委、副编辑(2014年—至今);国际原核生物分类学丛书《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Archaea and Bacteriology》特邀编辑(2019年-至今);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微生物学通报》编委(2016年-至今)。2009-2012年参加了大洋21和22环球科考航次,围绕大洋矿区开展了分子生态学研究与微生物资源调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洋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130多篇,SCI论文被引3500多次,报道微生物新种属90多个,参与编写微生物学工具书——《The Prokaryotes》(第四版)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s of Archaea and Bacteriology》。2011年获 “十一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13年被评为“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2014年被授予“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万人计划”青年拨尖人才;2017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资助。

查看详情

刘银水

研究领域

流体传动与控制

荆门市广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副主任,液压气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水压传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兼任荆门市广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技术总监。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或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军装备计划项目、载人航天预研项目、863 项目和其余国防项目共计 10 余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30 余篇,其中,SCI&EI&ISTP 收录 20 余篇;出版著作 1 部;以第一申请人获发明专利 7 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查看详情

许立坤

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青岛分部

长期从事海洋环境腐蚀防护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主持完成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等课题2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在装备上得到推广应用。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了《海洋工程的材料失效与防护》、《海洋环境紧固件防护涂层》、《船舶电化学保护技术》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主导制定ISO国际标准3项,并荣获国际标准化组织卓越奖(ISO Excellence Award)。

查看详情

吴世军

浙江大学

吴世军,教授,博导,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为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担任全国潜水器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海洋机电装备技术,主要从事深海探测与取样、热液温差发电、潜水器作业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

查看详情

邵志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邵志刚带领团队在车用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氢氧燃料电池等方面的技术转化取得创新突破。设计制备了铂钯合金催化剂应用于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开发出燃料电池复合增强膜并实现批量生产,发展了多层偏弧离子镀膜技术解决金属双极板导电耐腐蚀问题,研制出多级结构膜电极,铂用量仅0.1 g/kW,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发出新一代车用氢空燃料电池技术,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在国内首次应用于无人/有人驾驶飞机,研制的新型氢氧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填补国内空白;研发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质量轻、低温适应性好等优势的新一代基于金属双极板电堆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系统入选2019全国双创周主题展;建成了燃料电池膜电极中试线;通过技术转化建成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成功下线,实现在氢能公交、物流车等的商业化应用。突破了高效大气量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关键技术,研发的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系统的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专利实施许可实现技术转化;开展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电站示范项目建设等。累计发表SCI论文2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50余项,授权200余项。

查看详情

周国红

研究领域

复合材料,陶瓷材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结构陶瓷工程研究中心

现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结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透明陶瓷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作。在结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承担了多项重要研制项目,并成功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多个型号中获得应用。同时,承担了自然科学青年和面上基金、863项目,中科院A/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照明、防腐、润滑新技术” 、“全海深视频系统窗口材料研制”课题。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陶瓷部件高效精密制造关键技术”项目子课题 “大尺寸高纯Al2O3陶瓷部件工程化制造技术” 负责人,2018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摄像机镜头保护罩”项目,带领团队研制的透明陶瓷镜头保护罩在万米深海装备中获得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外内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发布行标4项、企标2项。

查看详情

张定华

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

张定华,男,1979年11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中国中车资深技术专家,现为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海洋学会理事成员。 2006年-2011年在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电能质量治理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工作,任研发工程师;2011年-2015年在中车电气技术研究院从事牵引供电、机车电传动技术研究,任研发高级工程师;2015年-2017年在英国土壤动力有限公司从事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工作,任副总工程师;2018年-2019年在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船舶与水下装备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任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开始专注水下装备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任总工程师。 专业方向精通于高压电力电子应用、电力变换及品质控制、水下机器人技术、挖沟铺缆及深海采矿技术,主持研制了高压无功补偿、电力电子变压器、水下机器人、深海挖沟铺缆机等系列产品,并形成了产业化推广,在以上领域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目,在IEEE、电机学报、铁道学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的项目获2010年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主持的项目获2015年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专利一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目前主要聚焦在水下机器人、挖沟铺缆等重型作业装备的电驱化和智能化升级和应用,主持开发了ROV系统、海上风场铺缆机、海底采矿装置的研发。作为课题四负责人完成了科技部项目“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课题四-动力传输和控制系统研制”、作为课题三负责人湖南省重大专项“深海矿物开采关键装备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主持了湖南省重点项目“智能海洋装备及运行系统联合开发”和上海市临港重点项目“深潜应急救援电驱水下智能机器人系统”。

查看详情

李晔

研究领域

仿真技术,船舶、舰船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1978年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导,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抗扰动控制、水下自主对接、海底地形匹配导航、多水下机器人协同控制等方向取得创新成果。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33项。出版著作4部。

查看详情
共9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