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李立会
研究领域
作物种质资源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李立会,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1992~1993年,在Forage and Range Research Laboratory, ARS-USDA, Utah State University,USA从事小麦族植物遗传评价合作研究。
查看详情钱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钱前,男,1962年3月出生于安徽安庆,水稻分子遗传学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89年和1995年分别获日本北海道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曾于2013年11月至2017年6月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在生产上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二等奖(排名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创新群体科学基金”资助。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浙江省特级专家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详情王汉中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王汉中,油菜遗传育种学家。湖南涟源人。1980-1990年就读于华中农大,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油料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等重点项目(课题)2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2项和省部级成果奖4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以第一完成人育成油菜新品种17个,先后实现了多抗、高油和高产三次跨越,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其中2个还被同行专家作为优异亲本培育22个新品种并推广2300多万亩。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吴孔明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吴孔明,男,农业昆虫学专家。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学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从事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明确了棉铃虫在我国各地的迁飞规律,为我国棉铃虫区域性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态系统害虫种群演替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为利用转基因作物防控重大农业害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研发了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花的抗性监测与预防性治理技术体系,为转基因棉花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万建民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万建民,1960年6月生,江苏省泰兴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历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在国内较早提出并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在挖掘水稻产量、品质、抗病虫和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培育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Cell、Science、Nature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SCI论文320余篇,培育水稻品种38个,其中5个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和主导品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4亚太种子协会“中国种业卓越贡献奖”等。
查看详情戴景瑞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戴景瑞,玉米遗传育种专家。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研究生班。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主要工程科学技术的成就和贡献:始终坚持玉米种质创新,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应用面积达1.6亿亩以上,亲自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累计推广一亿亩。提出创造杂种优势群的新观点。在世界上首次用细胞工程技术阐明C型不育性与专化感病性的关系,解决了C型不育系对C小种敏感的难题,使不育化杂交种大面积推广,开创了我国玉米细胞工程育种成功的先例。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率先在国内用分子技术研究玉米杂种优势,发现了新的杂种优势群,提出玉米杂种优势与基因沉默有关,并克隆了相关cDNA片段。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张洪程
研究领域
作物栽培学,作物耕作学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洪程,男,1951年2月24日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人,1975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首席中青年科学家;2008年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2年分别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
2016年:张洪程, E-mail: hczhang@yzu.edu.cn
2015年:张洪程, E-mail: hczhang@yzu.edu.cn
2014年:张洪程*通讯作者,Tel:0514-87979220,E-mail: hczhang@yzu.edu.cn
2013年:*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张洪程, E-mail: hczhang@yzu.edu.cn, Tel: 0514-87979220
2012年:通讯作者Tel:0514-87979220,E-mail:hczhang@yzu.edu.cn
2011年:张洪程,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与耕作新技术及理论.Tel:0514-87979220;E-mail:hczhang@yzu.edu.cn
2010年:张洪程.Tel:0514-87979220 通讯作者
2009年:张洪程,Tel:0514-87979220,E-mail:hczhang@yzu.edu.cn.通讯作者
2008年:张洪程,通讯作者 Tel: 0514-7979220, E-mail: hczhang@yzu.edu.cn
2007年:张洪程,通讯作者 Tel:0514-87979220,E-mail:hczhang@yzu.edu.cn
2006年:通讯作者:张洪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轻型栽培与耕作技术研究.江苏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225009.Email:qgdai@yzu.edu.cn
2000年:
马有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马有志,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同年考入黑龙江省农科院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10月赴日本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3月获农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至1995年9月到日本北陆国立农业试验场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10月回国进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作物转基因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作物学报常务编委,2011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20年5月起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克隆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逆候选基因,初步阐明小麦抗旱DREB转录因子基因的作用模式,利用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具有重要生产利用前景的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系,目前已进入环境释放。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4项。
查看详情陈学伟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陈学伟,博士,四川农业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农业大学茶学93级学士、作物遗传育种专业97级硕士(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联合培养),于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获得博士学位。于2004年赴美,先后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9年晋升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助理项目科学家。2011年3月回国作为四川农业大学首批高端人才(特聘教授)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工作;2011年12月入选四川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特聘专家;2013年入选四川省第十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作为主研人员主持或参与了国内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部转基因专项等项目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美国能源部(DOE)等赞助的重大项目,并在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LoS Biology,PLoS Genet, 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LoS One,Genetics,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国际顶级杂志和科学通报,遗传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共30余篇,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并获授权,并申请美国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查看详情陈温福
研究领域
作物栽培学
辽宁省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陈温福,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辽宁省一流学科“作物学”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第八、第九届科技委委员,农业部水稻专家组顾问,辽宁省科协副主席。《Biochar》主编,《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等杂志副主编。第十一、十二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科技专项等国家和部省级项目的研究,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生物炭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9件。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 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作物科学进展》、《现代农业科技进展》、《作物学专题讨论》、《作物栽培学专题讨论》、《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超高产与品质改良》等课程。培养硕士52名,博士47名,博士后12名,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