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文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耀文,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7年6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小杂粮研究中心工作,1997年任小杂粮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2006年研究员,2007年5月任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研究员,2020年6月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主要从事小杂粮资源搜集保护、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集成、示范推广、新产品研发。培育了抗豆象绿豆新品种2个,制定地方标准3项。任中国作物学会杂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食用豆协作组副组长,山西省作物学会理事,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入选山西省跨世纪‘333’人才省级人选,省级学术带头人,荣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山西省青年科学家称号,荣立三等功一次。

查看详情

王克剑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中国水稻研究所

王克剑,男,博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4年7月获扬州大学农学学士学位;2009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同时留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1月起任副研究员。2013年8月加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任所特聘研究员。近五年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以主持人身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申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以学术骨干身份申请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各1项;以第二主要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目前已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重组机制及应用研究;植物繁殖习性研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查看详情

明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明博,2013-2015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 2015-2019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20年1月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作物生产系统环境资源高效利用 作物生长和营养诊断

查看详情

闫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闫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08.6-2012.6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农学学士 2012.9-2018.6 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博士 2016.9-2017.9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作物科学系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 合作导师:Frederick E. Below 工作经历: 2018.7-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 作物绿色高效化学调控。

查看详情

刘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刘君,主要从事作物生物学信息和分子聚合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课题组自主研发了多型号的自动化核算提取仪器和高通量高密度的分子标记检测系统,以及多种类型的计算生物学分析工具和组学分析流程,在作物种质资源中鉴定抗逆、优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并开发分子标记辅助和加速作物精准育种。 荣誉称号:2015-2020, 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A类计划”

查看详情

秦丽霞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秦丽霞,华中师范大学、植物学、博士。工作经历:2020年3月-至今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2017年12月-2020年2月 山西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员;2014年6月-2017年11月 山西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取得成就:1.2018年度国家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2.第六批山西省青年拔尖创新类人才。3.2018年度山西省科技领域“三晋英才”。4.第十八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5.第十九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查看详情

郭虹霞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郭虹霞,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工作经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取得成就: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

董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董志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与栽培专业/博士;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1986年7月-1988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县农业局,助理农艺师;1988年3月-1994年7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1月-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取得成就:针对东北春玉米低温冷害、华北夏玉米高温热害,以及春玉米和夏玉米密植高产群体冠层郁蔽和易倒伏的状况,利用现代生物化学抗逆调控技术和传统栽培学相结合,成功研究、集成了“缩株增密抗倒伏”、“扩穗防衰”和“双重化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粮食主产区,连续多年培创出亩产超过1000kg的高产典型,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植物内源激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碳氮代谢过程的调控作用,主持研制新型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各类作物生长调节剂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转让6项,专利产品近5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专利产品“金得乐”、“吨田宝”、“玉米伴侣”和“康丰利”在生产中17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以上;近5年来,专利产品分别纳入不同地区政府采购系列产品,平均年推广面积2000万亩。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1]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2名;[2]玉米产量性能优化及其高产技术创新与应用,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3]春玉米密植高产与水热高效的栽培理论与技术,201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3名。

查看详情

宋振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宋振伟,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耕作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作物耕作与农田生态等方面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项目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9部。近年来围绕作物耕作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模式集成等,在合理耕层构建与农田地力提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耕作调控途径及轮耕轮作模式集成等方面做出贡献。系统解析了作物增产增效的土壤障碍因素,阐明了土壤理化性状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了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土壤指标阙值,构建了合理耕层指标评价体系。明确了耕层水肥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协调机制,揭示了少免耕、秸秆还田、有机配肥、轮作倒茬对耕层碳氮、土壤水热、作物地上地下协调的调控效应及耕层障碍消减途径。集成了作物丰产增效的轮作轮耕关键技术,构建的促进地力提升的作物“一增二改三协调”技术模式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

辛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辛霞,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安全保存与信息化团队执行首席科学家。自200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作物种质工作。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和种质活力衰老机制研究,以及种质活力监测等技术研发。近年来发表论文2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14项。

查看详情
共3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