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李双成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李双成,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水稻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水稻生殖发育生物学、水稻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四川省青年基金等项目近10项。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项目评审专家和“Nature Plant”、“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学术杂志审稿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Journa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参与选育水稻新品种近10个。 研究方向:水稻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水稻生殖发育生物学、水稻遗传育种
查看详情朱军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朱军,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邛崃研发中心主任、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府现代种业园科技副主任,泸州糯稻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委会主任,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 曾对我国四川盆地生态区苏云金芽胞杆菌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挖掘出28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模式杀虫基因,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审定品种5个;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 研究方向 1)水稻基因工程,新型杀虫基因挖掘及功能解析; 2)专用型水稻新品种培育及其产业化应用。
查看详情李平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李平,1965年3月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82.9-1989.7在四川农业大学攻读农学学士、硕士学位,1992-1994年在职攻读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获农学博士学位。1989.7以来一直在水稻研究所工作。期间:1996.1晋升教授职称,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优秀创业人才”;1996.3-2001.2担任水稻研究所副所长,2001.3-2020.2任所长;曾担任四川省作物学会、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水稻遗传育种,包括育种新材料创制、分子设计育种及种子工程等
查看详情马孝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马孝玲,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管办主任、学会秘书长。推荐会员荣获省青年科技奖、西部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各类奖项多达30余人次。省作物学会10余次被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被中国作物学会连续四届理事会表彰为先进团体会员单位。从1996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马孝玲同志每年均被评为省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并被中国作物学会连续六届理事会表彰为学会先进工作者。2006年5月被省科协推荐为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2008年12月15日代表四川唯一省级学会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当选省科协六大、八大、九大代表。2019年9月23-27日,被省科协选派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参加了为期5天的省科协系统干部培训班学习,取得结业证。2016年6月,被中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查看详情邓妍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邓妍,女,汉族,1986年9月生,博士,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作物旱作栽培技术和生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省级自然基金、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等项目6项,参加国家、省和院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5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获国家专利34项,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二等奖1项。
查看详情冯耐红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冯耐红,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工作经历: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取得成就:2008-2020年被聘为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站长。2010年、2015年、2019年连续当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产业经济与加工学组副组长。2017年被聘为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2018年被聘为首批汾阳市农业科学技术专家组成员。2019年被聘为山西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长期服务于山西谷子产业发展。
查看详情郭平毅
山西农业大学
郭平毅,男,1956年10月生于山西省寿阳县,1979年7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并留校任教。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山西省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山西省“1331”谷子产业技术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山西省小米产业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九届、十届、十一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工作期间,1987年9月获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作物生产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已在作物学学科培养指导博士后12名,博士生30名,硕士生100多名。主持完成农业科技项目科技项目20多项,获省级科技奖励12项。
查看详情李素萍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李素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教育背景:1982年9月-198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学习,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读在职硕士,获硕士学位。工作经历:1986年7月-2000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01年1月-2009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所工作,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取得成就:主持完成科技项目10个以上,包括科技部项目1个、农业部项目3个、科技厅项目4个、财政厅项目3个以及草原英才团队和个人项目;参加完成向日葵研究推广项目15个以上,包括科技部“863”和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948”、公益性行业科技、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内蒙古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推广项目;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壹等奖1项,国家农牧业丰收计划二等奖 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业厅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发布实用新型专利8项;育成食葵杂交种5个,油葵杂交种3个;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项;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撰写论文40篇以上,其中国际会议发表3篇,国家级刊物发表20多篇;参加编写出版著作4部;获得 “内蒙古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组织部 “草原英才”称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突出贡献奖”、内蒙古农牧业厅先进工作者、“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等荣誉,被聘请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日葵产业”首席专家。
查看详情郑天清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郑天清,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工作经历: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从事水稻分子育种研究。2009年6月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北方粳稻分子育种研究,先后担任助研、副研究员;取得成就:在北方粳稻的材料创制与品种选育、水稻复杂性状分子育种以及育种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截止2016年5月,作为主要完成人申请品种权2项;参加育成北方粳稻品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第一完成人2项,第三完成人1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2篇);参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获得数据库软件著作权和作品版权各1项。协助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6名(其中外国留学生5名)、硕士2名(均为外国留学生)。
查看详情张敬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张敬涛,1986年毕业于佳木斯农校农学专业,中专;2007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职),本科;2010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在职),硕士。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按时间顺序罗列,至最近一次工作经历);1986.08–1992.03,佳木斯分院大豆育种研究室,技术员;1992.04–1994.05,佳木斯分院原种繁殖场,助研,场长;1994.06–2007.08,佳木斯分院作物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员,主任;2007.09–现在,佳木斯分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取得成就:共主持参加国家、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成果奖37项, 累计发表科技论文48篇,编写论著3部,选育半矮秆大豆新品种6个,获得专利7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研究提出了3项突破性技术:(1)半矮秆大豆及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达到200-250kg,比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累计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增产大豆12.0亿公斤,创效益34.3亿元。(2)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创造了黑龙江省大豆高产记录。利用半矮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及亚表层灌溉技术,多次创造大豆亩产300公斤高产记录,其中,最高亩产达364.64kg,创黑龙江省高产记录,并获得省领导重要批示及奖励。目前该技术已在生产中大面推广应用,并获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3)窄行大豆保护性耕作(免耕)技术。针对黑龙江省生态特点,研究提出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窄行距大豆保护性耕作(免耕)技术2015年通过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制定了佳木斯地方标准。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大豆生产成本高、地力下降等问题,技术将创造显著经济、生态效益,实现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