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

赵君,女,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教育背景:2002年9月-2006年10月:在荷兰Utrecht University,生理化学系,信号转导研究组 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9月-2000年7月: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 主攻方向: 遗传育种. 导师:王国英。1987年9月-1991年7月: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攻读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07年1月-至今: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细胞的信号转导。2015年5月-2015年8月:在荷兰Wageningen 大学学习交流(EPS项目)。2012年5月-2012年11月:在美国Texas A&M 大学南方作物改良中心学习(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002年9月-2006年12月:在荷兰Utrecht University, 生理生化系 信号转导研究组 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2月- 2002年2月: 作为中国和荷兰政府互换项目的成员在荷兰Wageningen Univresity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培训。1991年9月- 1997年7月: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专业从事教学工作。取得成就:赵君教授于2006年11月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2007年回国后,工作于内蒙古农业大学,主要从事马铃薯和向日葵和马铃薯病害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担任国际向日葵协会(ISA)理事;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CARS-14)向日葵病害综合防控岗位专家兼任国家特色油料病虫害防控功能室主任;内蒙古寒旱区作物病虫害防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内蒙古土传病害微生态调控院士工作站负责人。获批内蒙古321人才第一层次人才。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2项;内蒙古成果转化项目1项以及内蒙古院士工作站建设经费1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疆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内蒙古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共培养研究生35人,其中5人次获得内蒙古优秀博士、硕士毕业论文。

查看详情

刘俊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

刘俊峰,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查看详情

程维红

中国作物学会

程维红,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查看详情

陈云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陈云,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工作经历:1995年12月至今 从事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取得成就:2005年2月 抗病、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晋薯11号”选育与应用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位, 2008年2月 抗病、优质、高产、加工型国审马铃薯品种“同薯23”选育与应用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位。

查看详情

杜培兵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杜培兵,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工作经历:199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栽培、贮藏、脱毒生物技术研究及新品种推广工作。取得成就: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北方抗旱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繁育体系建设与应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审“同薯20号”马铃薯倍性选育技术与应用”;全国农牧渔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 “脱毒马铃薯种薯及无害化综合配套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一等奖1项:“ 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二等奖2项:”马铃薯农艺农机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获山西省农村技术”“ 马铃薯肥水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获山西省农村技术”;大同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脱毒马铃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国审同薯20号马铃薯品种倍性育种”。

查看详情

杨成元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杨成元,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工作经历:1996年7月至今,一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事谷子育种与栽培工作24年。取得成就:育成晋谷29号、汾选3号,晋谷40号、晋谷49号、晋谷57号、晋汾02、晋谷61号等一级优质米优质谷新品种7个,育成一级优质米新品系晋汾106、107、109等新品系15个。“优质谷晋谷40号的选育及其应用”2010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类三等奖,“晋谷21号无公害优质丰产栽培技术”2006年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一等奖;“谷子免间苗精量穴播机”、“一种谷子的高产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啊发明专利,在吕梁山区以晋谷21号、晋谷29号等为主推广应用“谷子免间苗精量穴播技术”100万亩以上,获社会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现为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谷子汾阳综合试验站团对成员,山西杂粮体系谷子岗位专家,山西省第二批科学传播专家、山西农谷农民培训学校特聘教师,汾阳市谷子产业首席专家,汾阳市首批农业科学技术专家组成员,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长期服务于山西吕梁干旱山区谷子产业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近年来为山西谷子产业技术培训150余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民10000余人次。

查看详情

王春

中国水稻研究所

王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培育工程,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探索无融合生殖机制的分子机理、建立并完善杂交稻无融合生殖技术体系,致力于新技术推动分子设计育种。

查看详情

王振营

研究领域

植物保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研究室

王振营,男,1961年11月出生。博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玉米螟及其他害虫研究协作组(IWGO)共同召集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和转基因抗虫玉米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课题“转Bt基因抗虫玉米生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玉米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制修订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玉米大小斑、螟虫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课题“进口转基因玉米生态安全性检测、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及修订项目“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抗除草剂玉米、抗虫玉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提高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机制研究”、“Bt杀虫蛋白在Bt玉米-害虫-天敌三级营养结构中的传递规律”、“Cry1Ab抗性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研究””、中国与CABI国际合作项目“朝鲜玉米害虫综合治理”(中方主持人) 等课题。目前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课题“转基因玉米小麦大豆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中的任务负责人、欧盟援助项目“通过基于生物防治的植保技术转移提高湄公河次区域玉米种植小农户的收入”负责人。主持完成的“亚洲玉米螟成虫扩散规律”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3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亚洲玉米螟无琼脂半人工饲料研制及应用”199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2等奖。目前已培养硕士17名,博士5名,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查看详情

徐利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徐利远,男,汉族,1963年出生,1984年获西南农大学士,1987年获南京农大硕士,1991年获四川大学博士。1991年始在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工作,其间1996年8月至1998年4月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2014年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所长。 徐利远同志主要从事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先后在《作物学报》、《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核农学报》和《Indian J. Genet.》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现在主要利用分子标记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改造和优良基因聚合,已选育出的科源玉6号玉米高产杂交种以大穗优质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还指导研究生开展玉米航天育种研究和利用玉米远缘小片断替代克隆玉米功能基因。现主持国家转基因抗除草剂重大专项。

查看详情

杜文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杜文平,女,硕士,副研究员,生于1973年8月。2001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并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玉米、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转基因研究。选育或参与选育了“科源玉6号”、“生糯08”、“科玉白202”、“生科甜2号”、“川辐8号”等一系列玉米、小麦新品种。主持了四川省应用基础、省六大作物育种攻关、省财政基因工程、省农科院青年基金、优秀论文基金等项目;参与了国家第一轮、第二轮转基因重大专项项目等研究工作,在《玉米科学》、《麦类作物学报》、《核农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