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工作,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小宗粮豆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1978年3月至1981年2月,在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1981年3月至1984年12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84年12月至1987年6月,中国农科院原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从事小麦种质资源研究;1987年7月至2003年6月和2003年7月至今,分别在中国农科院原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大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工作,1987年9月晋升助理研究员,1995年12月晋升副研究员,2004年1月晋升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大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主要贡献:先后参加“七五”和“八五”,主持完成“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农作物品种资源和育种攻关与科技支撑计划、区域治理与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农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农业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种专项、“948”重点项目、中美国际合作以及中国农科院院长基金等有关大麦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30多项。担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组织完成“十一五”和“十二五”本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任务。 收集引进国内外大麦种质6000多份,完成性状鉴定编目和繁种入库;合作培育省审(认)定大麦品种25个、国鉴品种1个;获专利1项、申报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参与撰写15部;培养硕士6人、博士3人、西部之光学员2人。

查看详情

张凯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凯旋,女,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专门从事荞麦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23.03,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中苦3号”、“中荞16号”等荞麦新品种3个,近三年累计推广达115万亩。

查看详情

王俊珍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王俊珍,女,汉族,1971年7月生,四川省西昌市人。高级农艺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麦类创新团队荞麦、燕麦岗位专家。主要从事荞麦、燕麦遗传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选育出苦荞麦新品种5个。在国内外不同学术刊物上发表荞麦、燕麦资源,育种和栽培等方面学术论文27篇。

查看详情

宫香伟

沈阳农业大学

宫香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多样性种植与保护性耕作制度研究,以第-/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ield Crop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沈阳农业大学天柱山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查看详情

郭新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郭新字,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字植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漫技术部主任。兼任中国图学学会动漫图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智慧农业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技术学会作物表型专委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第-届农业建模与仿真专委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委员。主要从事数字植物理论技术体系构建、作物表型信息获取与多组学分析、作物系统模拟与决策、农业数字创意与数字体验技术产品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7项,组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40多项。

查看详情

魏海燕

扬州大学农学院

魏海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长期从事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机械化智能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Field Crops Research》、《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2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和一等奖各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

查看详情

宗媛

中国农业大学

宗媛,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2013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继续博士后研究;2021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工作。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编辑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以及小麦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Genome Biology等期刊。

查看详情

缑金营

中国农业大学

猴金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2001年至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2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4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客座助理项目科学家。2014-2022在复旦大学工作2022年调任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2015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长期从事高光效高产、抗条锈病的分子调控机理和遗传改良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和FoodChemistry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查看详情

黄荣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黄荣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7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4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7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7年11月至1998年11月,英国John Innes Centre博士后; 2001年11月至2003年8月,美国Texas A&M 大学和Donald Danforth植物研究中心博士后。长期从事作物逆境胁迫适应与遗传改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等课题20余项。曾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水稻和拟南芥为材料,系统地剖析了乙烯反应因子转录调控乙烯、脱落酸,蜡质及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剖析了乙烯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发现并解析了乙烯与其他植物激素互作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与耐盐性。 申请发明专利2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项;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在Plant Cell, Mol Plant, New Phytol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论文影响因子总计400多个点,引用达3900余次,其中单篇SCI论文引用最高达190余次;他引H指数35。参与编写专著4本;会议摘要60余篇;国际和全国学术大会报告60余次;指导培养研究生50多名。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年度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查看详情

刘志勇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刘志勇,博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和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在瑞士ETH Zurich和美国Hawaii 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回国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6年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担任课题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小麦基因组学、遗传学和育种,利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解析小麦抗病性和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发掘小麦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抗病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及其优异等位变异,进行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 获得奖励:小麦抗病优质多样化基因资源发掘、创新和利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多样化抗源发掘、创新和利用。2010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