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武建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武建双博士,研究员,洪堡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海外引进工程所级人才。回国前,曾获国家公派留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和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习和工作。一直从事草地退化与恢复过程的机理研究,草地生态监测和草牧业政策跟踪评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课题、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农业农村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效益评价”等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西藏自治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受到农业农村部和西藏自治区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主编《藏北羌塘高寒草地研究样带常见植物图谱》、参编《日喀则草原常见植物识别手册》《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与成效》《草牧业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获西藏自治区科技奖一等(排名第七)、二等奖(排名第五),2021年荣获第13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同年受聘西藏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专家工作组、西藏林草局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和中国草学会科普咨询与培训专家,2022年3月受聘罗马尼亚雅西库扎大学客座教授,2022年4月作为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成功筹办亚洲草地会议,科研业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查看详情赵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以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为基础建立,成立于1993年4月,200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加入中国国家野外研究台站网络(CNERN)。经过20余年的发展,拉萨站目前已经形成了3个研究基地、3个垂直样带以及1个研究中心的格局。3个研究基地分别是达孜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试验基地、藏北(那曲)高寒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当雄草原通量观测研究基地。3个垂直观测研究样带分别是当雄高寒草甸垂直样带、拉萨灌丛草地垂直样带、以及那曲-阿里草地水平样带,1个中心是依托拉萨站成立的西藏草业工程技术中心。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及地方需求的加强,拉萨站已经成为所、院乃至全国青藏高原研究平台。负责人,张宪洲(站长),石培礼(副站长),余成群(副站长)。 研究方向和平台: 高原典型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传输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机理研究 在高原极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高原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传输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通过对生态环境要素的长期监测,以定点试验的方法,重点研究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传输规律以及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为进一步开展高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环境要素的长期监测 主要对拉萨站试验区的气象、土壤、植被和水分等生态要素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为开展长期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平台。 高原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构建示范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拉萨“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农区畜牧业以及农牧结合的关键配套技术,通过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点带面,建立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 提供青藏高原研究技术支撑和平台 拉萨站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得天独后的的区位优势,是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理想基地,尤其在交通、住宿、人员、仪器、数据和装备等方面,拉萨站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 培养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后备人才 拉萨站生活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学科覆盖面广,为来拉萨站开展相关青藏高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拉萨站也为培养青藏高原研究后备人才的基地。
查看详情孙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生态学研究,主持西藏草地重大工程项目, 以农田、森林、高原生态系统以及区域和国家尺度的重大生态问题为对象,综合研究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关系及调控管理的理论和技术,致力于典型生态系统、区域和国家尺度生态系统动态过程和空间格局变化的网络观测与模拟理论和分析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和完善基于生态系统网络的观测、实验、研究体系,推动生态信息获取、管理和整合分析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面向生态学学科前沿,重点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演化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过程机制,揭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时空变异的生物地理学机制,促进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理生态学知识创新。 面向国家需求,开展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学领域的科技进步。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设一个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国际知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机构,成为我国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关系及调控管理的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生态环境变化观测与模拟分析平台、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学数据资源中心,以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心。 2.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生态系统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技术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与调控的过程机制 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物地理学机制 生态系统的调控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查看详情张国友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第十二届 中国地理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秘书长,2015年1月,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5年09月25日,张国友受邀参加了由中国地理学会在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主办的《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暨黄河分会学术年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查看详情余成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学习经历: 1982.09—1986.07: 南京大学 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理学士 工作经历: 1986.08—2000.10: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研究实习员; 200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期间:1993年至今:中科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 副站长、执行站长 2010年至今: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1—2006年:西藏日喀则地区科技副职,专员助理,副专员 长期在西藏高寒地区从事人工草地建植和农牧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人工草地建植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野生牧草品种驯化、人工牧草种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应;在农牧区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开展高寒地区农牧结合理论研究与系统构建。主持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3部。 先后2次获西藏自治区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第二各一),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查看详情朱军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2012年于中科院地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高原生态学研究。 长期扎根于西藏那曲,开展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负责那曲站日常运行工作近 10年。作为骨干参与创建了地理资源所那曲站,先后推动那曲站加入中科院高寒网、西藏生态环境厅共建网络,参与推动那曲站入选科技部国家野外台站择优建设名单。主要学术贡献:1)组织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全球变化实验平台,;2)通过长期的生态监测,填补了藏北高原研究资料缺失的空白; 3)提出了一套退化草地恢复的关键技术,服务于地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曾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面上基金及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在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cology等生态学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查看详情张扬建
研究领域
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教育经历: 2001-08 至 2004-12, University of Georgia, 景观生态学, 博士 1998-09 至 2001-07,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景观生态学, 硕士 1994-09 至 1998-07, 江西农业大学, 林学, 学士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2019-01 至 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综合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09-12 至 2019-0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07-08 至 2009-11, Rutgers University, Ecology and Evolution, Research Associate 2006-11 至 2007-07, University of Missouri 2005-01 至 2006-10, Rutgers University
查看详情斯确多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教育背景: 1993.09 – 1997.07,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工程学院,学士 2003.09 – 2003.12,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中心,进修英语 2004.01 – 2006.06,挪威特隆姆瑟大学生物系,硕士 2009.03 – 2012.12,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生态与自然资源管理系,博士 工作经历: 1997.07–2002.06,西藏农牧学院,助教 2010.10–2011.10,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2.06–2013.09,西藏农牧学院,讲师 2013.09–2019.06,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9.06–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查看详情武俊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8年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毕业,200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可持续生态学、高寒生态学、高原草业研究,从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角度探索高原可持续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持续管理模式。在拉萨河流域建立了山地草原生态监测样带,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地草原的影响;在拉萨河流域草原区建立了长期放牧试验样地,开展放牧试验研究和退化草原修复技术研究;在拉萨河谷农区建立了高原草业育种和栽培试验基地,研究饲用小黑麦、黑麦育种和栽培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河谷种草促生产,山地减压保生态的拉萨河流域草原可持续管理模式。 研究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的课题4的专题“藏南河谷典型暖干退化草原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6-2020。 中科院STS项目“西藏半农半牧村(白朗村)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示范”,2014-2016。 中科院科技扶贫项目“林周县卡孜乡订单草牧业扶贫示范”,2017-2018。 西藏重点科技项目“基于草畜平衡的河谷型藏羊高效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2016-2017。 拉萨市重点科技项目“拉萨市草业发展潜力和小黑麦新品种开发研究”,2017-2018。 拉萨市重点科技项目“西藏荨麻开发功能性草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2018-2019。 中华环保基金会公益项目“力士绿哈达植草项目”,2015-2021。
查看详情李少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2.9-2006.7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士学位。 2006.9-2009.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9.7-2014.12 地理资源所拉萨站 项目聘用 2014.12-至今 地理资源所拉萨站 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高原农业生态系统监测、草业技术研发与集成、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参与中科院STS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西藏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科技项目,发表论文23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西藏科技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