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晏月明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晏月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工程和首都师范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The Crop Journal》、《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973、863计划项目和转基因专项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近年来在Genetics, Carbohydrate Polymer, Mol. Cell. Proteomics, Theor. Appl. Genet., J. Proteome Res,, Front. Plant Sci., J. Proteomics, Electrophoresis, BMC Plant Biol., BMC Genomics, Crop J., J. Agric. Food Chem.等本领域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170多篇,出版教材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
查看详情冯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学院
冯锋,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曾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大豆病害研究及农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国际合作管理等工作。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Phytopathology》、《中国科学基金》等刊物和《宏观植物病理学》、《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等专著,发表科研、科技管理、科技国际合作论文50余篇。2015年4月至2020年10月 ,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理事会(Board of Trustees)理事。
查看详情焦春海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焦春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公开发表农业科技译文50余篇,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次,其中主持完成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各1项。
查看详情乔卫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乔卫华,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基因发掘,水稻产业发展与规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农业部财政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与获2017年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4部;联合培养博士生4名,培养硕士生12名。收集保护了我国丰富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引进的资源填补了我国种质库空白。利用鉴定评价的优异资源,构建了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建立野生稻基因组学研究、水稻新种质创制的材料平台,提供育种单位利用近万份次。各育种单位育成水稻新品种新品系10余个。参与多个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水稻种业与产业规划,推广水稻新品种。
查看详情杨跃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
杨跃华,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四川省宜宾县人,中共党员。西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人才、泸州市拔尖人才,全国鲜食玉米大会优秀育种家。 杨跃华同志1996年开始从事鲜食玉米及蔬菜品种选育、种质改良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及参与国家重点项目20余项。是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鲜食玉米子专题“十五”至“十三五”主持人。创立“鲜食玉米改良回交转育”法,育成甜糯玉米新品种十八个。其中选育的泸玉糯一号,为四川审定第一个“甜加糯” 新品种,于2004年获国家品种权保护;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糯玉米天香糯八号,为四川审定的第一个“粮饲兼用型”多用途糯玉米新品种;该同志秉持轻简、安全、绿色的理念,选育出的鲜食玉米新品种能抗三个以上主要病害,在品种推广上结合长江上游生态特点,创制了“玉.稻.菜”、“玉.玉.菜”、“玉.菜+休耕”等轮作粮经高效复合模式,实现了鲜食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大面积的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累计推广育成品种及技术400余万亩,为农民实现增收近十亿元。作为主研人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地市州科技进步奖三项;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撰写生产建议5篇。
查看详情刘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刘红霞,女,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项。 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和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小麦高产或抗病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调控机理解析、重要高产或抗病基因的遗传演化和多样性分析以及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查看详情赵开军
研究领域
植物学,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赵开军,男,1962年5月出生,四川绵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原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联络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水稻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研究,在水稻抗病育种材料创制、育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克隆了第一个具双元几丁质结合域的新型几丁质酶基因BjCHI1,抗植物真菌病害效果显著,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克隆了世界著名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及其对应的病原菌无毒基因avrXa23,揭示了Xa23基因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机理,并构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的育种技术体系;发明简化的dTALE和TALENs装配技术;建立了利用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抗病性的技术体系,并成功用于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在“Molecular Plan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审定水稻新品种5个。主持发掘的Xa23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广泛引用,全国已育成含Xa23基因的抗病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4400多万亩。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一等奖(2019)和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21)。
查看详情徐彩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徐彩龙,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Field Crops Research、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Agronomy Journal、《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励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阿里巴巴育种人才青年科学家奖。
查看详情毛龙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毛龙,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解析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创建小麦复杂基因组解析的高效平台,为小麦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 荣誉称号: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聘书;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获奖成果: 农业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查看详情张健
研究领域
种子学
中国水稻研究所
张健,男,汉族,湖南宁远人,1979年生,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水稻所研究员,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 1. 水稻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2. 水稻胚乳生物反应器与合成生物学。 社会活动与任职: 农业部: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A类入选人。2013-2018。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水稻生殖发育生物学团队”首席专家。2014-2019。 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2018-今。 BMC Developmental Biology杂志Associate editor。 2019-今。 受邀为Molecular Plant, The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BMC Genomics, Plos One,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等多家主流杂志审稿逾50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