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刘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刘红霞,女,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项。 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和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小麦高产或抗病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调控机理解析、重要高产或抗病基因的遗传演化和多样性分析以及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查看详情赵开军
研究领域
植物学,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赵开军,男,1962年5月出生,四川绵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原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联络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水稻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研究,在水稻抗病育种材料创制、育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克隆了第一个具双元几丁质结合域的新型几丁质酶基因BjCHI1,抗植物真菌病害效果显著,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克隆了世界著名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及其对应的病原菌无毒基因avrXa23,揭示了Xa23基因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机理,并构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的育种技术体系;发明简化的dTALE和TALENs装配技术;建立了利用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抗病性的技术体系,并成功用于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在“Molecular Plan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审定水稻新品种5个。主持发掘的Xa23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广泛引用,全国已育成含Xa23基因的抗病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4400多万亩。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一等奖(2019)和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21)。
查看详情徐彩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徐彩龙,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Field Crops Research、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Agronomy Journal、《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励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阿里巴巴育种人才青年科学家奖。
查看详情毛龙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毛龙,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解析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创建小麦复杂基因组解析的高效平台,为小麦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 荣誉称号: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聘书;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获奖成果: 农业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查看详情张健
研究领域
种子学
中国水稻研究所
张健,男,汉族,湖南宁远人,1979年生,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水稻所研究员,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 1. 水稻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2. 水稻胚乳生物反应器与合成生物学。 社会活动与任职: 农业部: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A类入选人。2013-2018。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水稻生殖发育生物学团队”首席专家。2014-2019。 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2018-今。 BMC Developmental Biology杂志Associate editor。 2019-今。 受邀为Molecular Plant, The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BMC Genomics, Plos One,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等多家主流杂志审稿逾50篇。
查看详情杨武云
研究领域
农林牧渔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杨武云,男,博士,研究员,1965年1月生。1986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86-1989 和1996-1999年师从国际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颜济教授和杨俊良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1-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成都)分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省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农委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省重大课题共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育成小麦品种川麦42、川麦104等9个;发表科学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5项。荣获2009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现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查看详情李新海
研究领域
农艺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新海,男,汉族,196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主要学术成绩为发掘抗病虫耐旱主效QTL/基因10个;建立优质蛋白玉米和抗矮花叶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探明我国温带主要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玉米抗矮花叶病、丝黑穗病、粗缩病和耐旱的种质基础;创建并改良涵盖温带和热带种质的4个优良育种群体;创制特异育种新材料210份和优良自交系11个;选育6个玉米新品种;发表论文136篇,SCI收录48篇,出版著作1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现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查看详情孙果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孙果忠,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抗逆遗传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小麦新品种14个,或省部级以上奖励三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抗逆育种创新研究组组长。
查看详情苏昌潮
北京粒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苏昌潮,男,北京粒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育背景: 1988年9月~1992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7年9月~2003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获博士学位。从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工作经历: 1992年8月~1997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任教; 2002年6月~2006年4月:先锋种子公司,任高级研究助理; 2006年5月~2008年10月:孟山都公司,任助理育种家/商业育种家; 2008年11月~2012年5月:先锋种子公司,任科学家兼北京育种研究站经理; 2012年5月~2015年12月: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任研发总监兼高级育种家; 2016年1月~2017年3月: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种业研发中心总监; 2017年4月至今,北京粒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负责公司研发工作。 研究成果: 1) 先后参与先玉335,先玉508,先玉409,先玉716,33B75,32F20,32T24,先玉822和先玉716等玉米品种的选育。 2) 在先锋公司担任科学家期间,主持选育出优秀的玉米自交系PH2GAA,以这个自交系为母本,先锋公司先后组配和审定的玉米品种有先玉1419,先玉1420,先玉1483,先玉1526,先玉1531,先玉1611,先玉1715和先玉1731等。 3) 在北京粒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研发期间,主持选育了九粟910,九粟907,九粟702,粒隆118,粒隆128,粒隆915,粒隆170和粒隆176等玉米杂交种。 发表文章: 1) SU Chang-Chao, Zhai Hu-Qu, WANG Chun-Ming, SUN Li-Hong,Wan Jian-Min(2006) SSR Mapping of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 Bph9 in Kaharamana, an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Acta Genetica Sinica,33(3):262-268。 2) C. C. Su; J. Wan; H. Q. Zhai; C. M. Wang; L. H. Sun; H. Yasui; A. Yoshimura (2005). A new locus for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dentified in the indica rice variety DV85. Plant Breeding. 124(1):93-95。 3) 苏昌潮,程遐年,翟虎渠,万建民(2003)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研究.杂交水稻 18(4):1-6。 4) 苏昌潮,程遐年,翟虎渠,万建民(2002)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遗传学报29(4):332~338。 5) 孙立宏,王春明,苏昌潮,刘裕强,翟虎渠,万建民(2006)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2的SSR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Acta Genetica Sinica,33(8):717-723
查看详情陈红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陈红霖,男,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等项目。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9项。育成中红14、中绿15等21个食用豆新品种,获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际科技合作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