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金危危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金危危,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玉米等作物基因组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主持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lant Cel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Mol Plant、 Nat Commun、 Nucleic Acids Res、 New Phytol、 Plant Physiol、Plant J 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获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三)和大北农科技奖植物育种奖(排名第四);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目前兼任《作物学报》副主编和Chromosome Res、Crop J等杂志编委。
查看详情邓兴旺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邓兴旺,教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教授在我国生物学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1)在包括《细胞》、《科学》和《自然》等世界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348篇学术论文,是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和领军人物之一,其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关于植物光形态建成调控机制的经典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主导开发完成了称为“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的水稻、小麦和玉米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解决了作物杂交育种中不育系创制和繁殖中的多个难题,为创制规模化杂交种制种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领导研究团队培育出了称为“洁田稻”的抗除草剂水稻,降低了化学除草的用药风险和成本,有效避免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4)建立了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开创了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新模式;5)组建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并作为首任共同所长主持研究所的运转,使得该所成立五年后即成为国际生物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示范;6)作为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参与组建了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水稻育种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7)发起并筹备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在国内探讨将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究、作物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机制;8)倡导和推动山东省与北京大学在山东省潍坊市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该研究院将整合各自资源优势,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开展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查看详情丁艳锋
研究领域
作物栽培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丁艳锋,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生态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曾入选2016年中组部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4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标兵、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张新友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30多年,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数十项研究课题。率领团队培育高产、早熟、高油、抗病花生新品种40 余个,其中,豫花7号、15号、远杂9102等品种成为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1.3亿亩,最大年度种植面积约占黄淮海地区花生种植面积的23%、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的55%,累计增产花生230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亿元;系统开展了花生野生种质发掘利用研究,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一批优异花生新种质并育成远杂9102等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新品种,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主持的项目先后有13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发明专利13项、植物新品种权1 1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10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原学者”称号,2014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全国百干万领军人才,2017年被聘为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01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查看详情郭中校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郭中校,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杂粮杂豆研究。2006年以来,共主持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22项,总经费1668.5万元。2006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49项。其中选育作物新品种25个,获得省级鉴定(验收)成果10项,获奖成果14项,其中,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选育绿豆新品种11个、小豆新品种8个、芸豆新品种1个、花生新品种2个,荞麦新品种1个、小麦新品种2个。累计推广345亩,创造经济效益1.73亿元。在《植物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作物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2篇,出版著作两部。先后被授予“第三批吉林省高级专家”、“第四批高级专家”、“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第二批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人员第二层次人选”;“吉林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全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吉林省‘百名’技术服务优秀个人”称号。
查看详情马传喜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安徽农业大学
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2002年主持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承担的“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2009 年作为第二完成人的“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皖麦33、皖麦48、安农0711、安农1124等小麦新品种;2007 年入选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查看详情李文华
黑龙江省科技厅
李文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现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主编、参编高校教材5部,主讲本科课程3门,硕士研究生课程1门。现任农业部东北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首届头雁人才。
查看详情潘金豹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作物遗传学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潘金豹,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留校任教。1997年获中国农科院农学硕士学位,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研究一年,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植物科技学院院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作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从事农事学、农业科学研究方法、植物育种学、植物育种学各论、试验统计分析和专业英语等本科教学工作。担任数量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专题和作物遗传育种Seminar研究生教学任务。代表性成果:作为主持人,先后完成了《优质小麦和双高玉米新品种的选育》、《高产优质抗逆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应用双价抗病基因选育青贮玉米自交系》、《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杂交种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超级玉米杂交组合选配及筛选研究》等课题。育成北白糯1号、北农青贮303、北农青贮208、北农青贮308、北农青贮316、北农青贮318和北农青贮356等玉米新品种。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教材和专著8部。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查看详情吉万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吉万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从事小麦染色体工程与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专项、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二十余项。在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方面,获得了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20个,该项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利用缺体系对雄性核不育基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和白粉病基因分别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获得了小麦--中间偃麦草St组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用缺体回交法将簇毛麦、野生二粒小麦、山羊草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创制出一批兼抗白粉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在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方面,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西农509(国审)、西农529(国审)、西农511(省审)、陕麦159(省审)、陕麦150(省审)和远丰175(省审)等,在黄淮麦区推广3000多万亩。 主要获奖成果:“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的创制”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2完成人);“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获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强筋小麦新品种远丰175和陕麦159的选育”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查看详情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
贺浩华,江西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我国杂交水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三系法、二系法杂交水稻为我国水稻增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贺浩华同志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在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优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的作用”等多个学术观点。先后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 SCI 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育成水稻新品种40多个,获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6项;指导培养博士、硕士100多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 1 项,张海银种业科技促进奖一等奖 1 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各2项,其成就对我国杂交水稻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和双季超级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 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奖”、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首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受到国内水稻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好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