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书兵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石书兵,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农业部行业专项、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自治区教育厅重点项目、新疆科技厅科技支疆项目等5项科研课题。201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8篇,主编专著 5 部。曾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地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孔广超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孔广超,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自1995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学研究与教学,先后参加选育了7个小黑麦新品种、3个小麦新品种和5个啤酒大麦新品种。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和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各 1 项、新疆兵团科技局项目等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 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80余篇,主编 《小黑麦生理生态与遗传研宄及应用》和 《精准种子》专著两部,参编写我国首部小黑麦专著 《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 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 1 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三等奖2项,主持制定了3 项自治区地方农业标准。

查看详情

王益华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南京农业大学

王益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克隆并鉴定了一系列参与水稻谷蛋白分选和淀粉合成调控途径的关键基因,初步构建了水稻谷蛋白分选分子调控网络,并参与培育肾脏病人专用水稻低谷蛋白新品系。在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四十多篇。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特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转基因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等课题二十多项,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南京农业大学首批“钟山学术新秀”,2017年获“大北农青年学者奖”,2018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获中国农学会“青年学者奖”。

查看详情

王胜军

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王胜军,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持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各类项目20多项,参与育成通过国家或省市级审定水稻品种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35篇。

查看详情

王建华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王建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转基因作物种子鉴定等,种子质量控制与改善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工作。参与我国 “种子法”的起草修订,参与完成了农业部全国种子库建设标准、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代理人以及农作物种子四级认证生产标准的研制与审定。主持完成863、973,科技部重大专项、转基因专项等科研课题多项。目前任农业部行业公益专项“主要农作物高活力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种子生产岗位专家。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获得国家教学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2016年荣获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5年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 201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二 2013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人排名:第一 2012年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高产稳产种子生产技术研究,本人排名:第四 2011年突出贡献奖,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开展的“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突出贡献奖 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本人排名:第五 200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本人排名:第五 倡导并组织建立了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经教育部批准,于2002 年在我校设立全国首个“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带动国内44所院校相继设立该专业。科研上围绕高活力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等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开展工作,主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主要农作物高活力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探讨了影响玉米种子质量和活力的关键因素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己在多家玉米种子公司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是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种子扩繁和生产”岗位专家,兼任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委主任。在全国种子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查看详情

王旭清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王旭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栽培生理与生态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完成省和国家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作物覆盖度调控抑盐栽培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玉米抗逆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等课题,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粮田资源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任务团队首席专家。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在《Field Crops Research》《麦类作物学报》《中国农业气象》《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与高效生产技术》(副主编)、《科学种小麦(图解)》(副主编)、《山东小麦遗传改良》《简明自然科学向导丛书——农学初步》等专著8部。

查看详情

王丽侠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王丽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九三社员,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委会秘书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等项目,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专家,并参与农作物保种、平台、行业科技等工作。先后主编或参编《食用豆类资源描述规范与数据标准》、《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豆类芽菜学》、《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食用豆分册》、《Advances in Plant Breeding Strategies: Legumes-Adzuki bean (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Ohashi ) Breeding》等书籍。分别在遗传学报、 作物学报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Frontier in Genetics/Molecular Breeding/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Crop Scienc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先后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3)、江苏省科技一等奖(第3)、中国农科院杰出成果奖(第5)、北京市科技三等奖(第3)等奖励。选育新品种10多个,培养研究生及大学生30多人。

查看详情

王光明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王光明,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农技推广研究员 (二级 ),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物学会特用作物产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农业核心期刊 《农业科技通讯》编委。 一直从事蓖麻等经济作物育种、栽培及推广工作,选育出高产、高油、耐盐碱蓖麻杂交种9个,其中5个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4个品种通过中国作物学会同行专家鉴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二等奖 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获国家授权专利8项;出版著作8部,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2部。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8篇,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 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优秀援藏技术干部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王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王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重大项目。主持和参与育成100多个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育成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8000 多万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在《Plant Biotechnol J》、《杂交水稻》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

查看详情

王才林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王才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育成高抗条纹叶枯病超级粳稻南粳44、优良食味粳稻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3908、南粳5718等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8000 多万亩。 南粳46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30 多次获得全国 “金奖大米”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2 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先后获得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江苏省 “333工程”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和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