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张安静
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安静,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参加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咸阳综合试验站建设等15项,主持参加完成陕西省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创造小—簇麦新种质2份,引进农作物品种20多个,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开发研究高效种植模式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咸阳市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咸阳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咸阳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先后获评陕西省、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咸阳市首届杰出贡献人才奖,咸阳市十佳科普明星,陕西省“三五人才”。
查看详情张吉旺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吉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生理生态方向研究,现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北部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玉米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山东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玉米分团成员。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作为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ield Crops Research》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41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和教材10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研发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4项。先后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张华
福建农林大学
张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现任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甘蔗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甘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糖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甘蔗糖业》、《亚热带农业研究》编委。 长期从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农艺技术的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开展种植业与机械化、工程化、资源化、信息化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3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作为骨干参加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3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鉴、认)定;4项成果通过农业部和省级技术鉴定;获国家首个甘蔗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软件著作权及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农业行业标准;主编2部、参编6部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70余篇论文。
查看详情白江平
甘肃农业大学
白江平,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马铃薯抗逆遗传与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财政厅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英才计划、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等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并在研国家自然基金、甘肃省重点项目等各类计划项目4项,累计经费300 余万元。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甘肃省创新团队项目、国家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己在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Front. Plant Sci.》、《作物学报》 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
查看详情石瑛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作物遗传学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石瑛,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支部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种薯生产及优质丰产栽培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60 余篇,副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 2 部。作为主持人、副主持人和主要执行人共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 ,育成马铃薯品种8个、其中主持选育品种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1 项,获国家、省级科研奖励3项,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近30人。
查看详情石书兵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石书兵,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农业部行业专项、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自治区教育厅重点项目、新疆科技厅科技支疆项目等5项科研课题。201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8篇,主编专著 5 部。曾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地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孔广超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孔广超,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自1995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学研究与教学,先后参加选育了7个小黑麦新品种、3个小麦新品种和5个啤酒大麦新品种。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和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各 1 项、新疆兵团科技局项目等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 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80余篇,主编 《小黑麦生理生态与遗传研宄及应用》和 《精准种子》专著两部,参编写我国首部小黑麦专著 《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 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 1 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三等奖2项,主持制定了3 项自治区地方农业标准。
查看详情王益华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南京农业大学
王益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克隆并鉴定了一系列参与水稻谷蛋白分选和淀粉合成调控途径的关键基因,初步构建了水稻谷蛋白分选分子调控网络,并参与培育肾脏病人专用水稻低谷蛋白新品系。在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四十多篇。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特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转基因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等课题二十多项,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南京农业大学首批“钟山学术新秀”,2017年获“大北农青年学者奖”,2018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获中国农学会“青年学者奖”。
查看详情王胜军
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王胜军,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持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各类项目20多项,参与育成通过国家或省市级审定水稻品种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35篇。
查看详情王建华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王建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转基因作物种子鉴定等,种子质量控制与改善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工作。参与我国 “种子法”的起草修订,参与完成了农业部全国种子库建设标准、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代理人以及农作物种子四级认证生产标准的研制与审定。主持完成863、973,科技部重大专项、转基因专项等科研课题多项。目前任农业部行业公益专项“主要农作物高活力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种子生产岗位专家。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获得国家教学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2016年荣获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5年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 201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二 2013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人排名:第一 2012年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高产稳产种子生产技术研究,本人排名:第四 2011年突出贡献奖,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开展的“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突出贡献奖 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本人排名:第五 200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本人排名:第五 倡导并组织建立了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经教育部批准,于2002 年在我校设立全国首个“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带动国内44所院校相继设立该专业。科研上围绕高活力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等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开展工作,主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主要农作物高活力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探讨了影响玉米种子质量和活力的关键因素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己在多家玉米种子公司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是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种子扩繁和生产”岗位专家,兼任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委主任。在全国种子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