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宏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宋书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辽宁省大豆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大豆种植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综合组组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共完成成果 13 项。主持育成大豆品种15个;主持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参加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先后撰写73篇论文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查看详情

张建华

香港浸会大学

张建华,香港浸会大学负责国际合作研究的协理副校长,生物系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座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浸会大学大学理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植物水分生理和作物节水栽培研究。己在主要植物和农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70余篇,被SCI期刊引用超过23000余次,H-指数达到87。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理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二等奖5项。2008年12月,被 Nature 选为五位可改变世界的作物研究者之一 (‘Five crop Researchers Who Could Change the world’.Nature 2008,456,563-568)。2009年获香港浸会大学杰出研究学者奖。2014年获英国Lancaster大学荣誉理学博士。现任 Plant Physiology 责任编委,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等 5 期刊副主编。

查看详情

张双喜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张双喜,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宁夏作物学会副秘书长,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先后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重大项目、农业育种专项(2018-2022 年)、自治区自然基因、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先导资金和对外交流合作等项目 10余项;执行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作为主要培育人培育出宁2038、宁春55号,宁春57 号、宁春58号、宁春59号、宁春60号、宁春61号等品种培育;近年来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 1 项、三等奖2项;获得宁夏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1 项;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 论文3篇。

查看详情

张平治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张平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先后主持或承担农业部、科技部、安徽省重大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0余项。开展小麦遗传多样性和古老地方种起源研究,开展小麦育种及品质性状、抗病性状研究和新品种推广。培育小麦新品种9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一项。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查看详情

闫文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闫文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研究员。主持多项国家、省科技攻关、国家省重大推广项目和院县科技合作共建重大专项、高效现代农业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长特别奖、省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等20多项。选育新品种17个,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篇。创建的农业科技“院县共建,专家大院”推广模式于2012、2013年连续写入中央1号文件,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新农村帮建先进个人等。

查看详情

张安静

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安静,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参加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咸阳综合试验站建设等15项,主持参加完成陕西省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创造小—簇麦新种质2份,引进农作物品种20多个,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开发研究高效种植模式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咸阳市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咸阳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咸阳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先后获评陕西省、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咸阳市首届杰出贡献人才奖,咸阳市十佳科普明星,陕西省“三五人才”。

查看详情

张吉旺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吉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生理生态方向研究,现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北部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玉米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山东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玉米分团成员。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作为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ield Crops Research》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41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和教材10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研发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4项。先后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张华

福建农林大学

张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现任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甘蔗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甘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糖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甘蔗糖业》、《亚热带农业研究》编委。 长期从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农艺技术的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开展种植业与机械化、工程化、资源化、信息化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3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作为骨干参加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3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鉴、认)定;4项成果通过农业部和省级技术鉴定;获国家首个甘蔗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软件著作权及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农业行业标准;主编2部、参编6部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70余篇论文。

查看详情

白江平

甘肃农业大学

白江平,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马铃薯抗逆遗传与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财政厅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英才计划、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等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并在研国家自然基金、甘肃省重点项目等各类计划项目4项,累计经费300 余万元。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甘肃省创新团队项目、国家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己在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Front. Plant Sci.》、《作物学报》 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

查看详情

石瑛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作物遗传学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石瑛,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支部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种薯生产及优质丰产栽培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60 余篇,副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 2 部。作为主持人、副主持人和主要执行人共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 ,育成马铃薯品种8个、其中主持选育品种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1 项,获国家、省级科研奖励3项,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近30人。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