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冬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吴锡冬,天津农学院农学与环境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加“玉米高密度空间布局种植方式示范与推广”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推广项目 20余项;发表《密度和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等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教材 《鲜食与爆裂玉米育种与栽培》 等4本;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2项。

查看详情

何中虎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小麦亲本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首席科学家。 在小麦品质研究和育种可用分子标记发掘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持育成的中麦175、中麦895和中麦578等新品种累计推广1.25亿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二等奖(排名第一)和创新团队奖(排名第二)各一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二项(皆排名第一)。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中华农业英才奖(2012)、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7)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称号,被选为美国作物学会(2009)和美国农学会(2013)会士。 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52篇,其中影响因子8以上论文7篇,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10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出版《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和《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等专译著7部。主持召开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特聘发言和大会报告30多次。

查看详情

何光华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何光华,西南大学农学部部长、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三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农作物良种创新专家组成员。1994、1997、2001年分别破格晋升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863、重点研发计划、支撑计划、行业专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课题)40余项,主研项目30余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23项,选育品种30个,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查看详情

余应弘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应弘,男,博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1985.09-1989.07,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 2004.09-2010.12,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 1989.07-1996.04,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科学研究 1996.04-1996.11,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秘书科、外事科科长 1996.11-1998.06,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 1998.06-2002.03,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 2002.03-2007.05,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助理(期间) 2007.05,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主攻方向为适合工程制种不育系选育及应用、镉低积累种质资源创制、耐迟收水稻品种选育及机理研究、水稻种子活力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先后主持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点项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长江中下游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广适性两系杂交稻品种繁育及产业化;湖南省政府重点项目--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水稻耐迟收品种筛选及其在镉污染区安全生产应用、镉低积累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适合工程制种的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适合杂交水稻工程制种的小粒矮秆两用不育系研究等。 创制33S、66S、辰18S、申16S等不育系,先后选育、审定玖两优3号、玖两优黄华占等新品种35个。 [1]《中国水稻品种志湖南常规稻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12月,主编; [2]《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指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主编; [3]《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谱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9月,主要撰稿人。

查看详情

谷晓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谷晓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从事水稻耐逆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设计改良研究,建立了高效的表观遗传学技术体系,利用生物组学大数据和合成生物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阐述了新核酸修饰、组蛋白分子模块等调控水稻发育和环境胁迫的表观遗传机制,克隆了影响产量和环境适应性的多个基因,建立了水稻表观智能数据库eRice,创制了性状优良的新种质。近5年申请人在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含共同)论文18篇,SCI影响因子超过180,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际PCT专利4项,联合申报水稻国审品种2个。

查看详情

宋书宏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宋书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辽宁省大豆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大豆种植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综合组组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共完成成果 13 项。主持育成大豆品种15个;主持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参加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先后撰写73篇论文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查看详情

张建华

香港浸会大学

张建华,香港浸会大学负责国际合作研究的协理副校长,生物系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座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浸会大学大学理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植物水分生理和作物节水栽培研究。己在主要植物和农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70余篇,被SCI期刊引用超过23000余次,H-指数达到87。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理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二等奖5项。2008年12月,被 Nature 选为五位可改变世界的作物研究者之一 (‘Five crop Researchers Who Could Change the world’.Nature 2008,456,563-568)。2009年获香港浸会大学杰出研究学者奖。2014年获英国Lancaster大学荣誉理学博士。现任 Plant Physiology 责任编委,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等 5 期刊副主编。

查看详情

张双喜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张双喜,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宁夏作物学会副秘书长,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先后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重大项目、农业育种专项(2018-2022 年)、自治区自然基因、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先导资金和对外交流合作等项目 10余项;执行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作为主要培育人培育出宁2038、宁春55号,宁春57 号、宁春58号、宁春59号、宁春60号、宁春61号等品种培育;近年来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 1 项、三等奖2项;获得宁夏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1 项;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 论文3篇。

查看详情

张平治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张平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先后主持或承担农业部、科技部、安徽省重大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0余项。开展小麦遗传多样性和古老地方种起源研究,开展小麦育种及品质性状、抗病性状研究和新品种推广。培育小麦新品种9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一项。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查看详情

闫文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闫文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研究员。主持多项国家、省科技攻关、国家省重大推广项目和院县科技合作共建重大专项、高效现代农业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长特别奖、省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等20多项。选育新品种17个,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篇。创建的农业科技“院县共建,专家大院”推广模式于2012、2013年连续写入中央1号文件,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新农村帮建先进个人等。

查看详情
共3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