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升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陈东升,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宁夏青年拔尖人才工程入选对象,宁夏科技创新团队“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团队骨干成员,第十一届宁夏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8 年),长期从事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承担或执行国家、宁夏重大科技专项、农业育种专项、科技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和自然基金项目多项,先后获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2)、二等奖两项(排名第4、10)、三等奖一项(排名第6),宁夏气象科技工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4),先后育成宁春30号、37号、46号和宁冬6号、10号、11号等6个春、冬小麦新品种(分别排名第2-4位)。国家发明专利3项(1项排名第1,2项排名第3),宁夏地方标准1项(排名第2)。在《中国农业科学》 《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

查看详情

杨武德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杨武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科技创新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教学名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长期从事旱作栽培与作物信息技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32项。在《Catena》、《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现代杂粮生产》著作1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精确农业概论》1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农业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普通生态学》和《农学概论》4部。

查看详情

肖仕

研究领域

植物学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肖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和200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至2005年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08至2011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害生物控制和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8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主要从事植物激素和逆境信号转导、植物细胞自噬发生的调控机理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在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Plant Cell、Autophagy、Molecular Plant、PLOS Gene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发表著作章节和评述9篇,获美国和中国授权5项,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

查看详情

吴昆仑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吴昆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青稞遗传育种研究,主持育成青稞品种四个,包括青海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品种“昆仑14号”,以亩产621公斤创青海省有纪录青稞最高单产水平的品种“昆仑15号”,青海省第一个黑色加工专用品种“昆仑17号”,所育品种种植面积占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的55%以上,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其中昆仑14号在甘肃、四川等周边藏区和新疆进行推广,表现早熟、高产、抗倒,是目前藏区适应性与稳产性最好的青稞品种之一,成为青海省推广范围最大的青稞品种。

查看详情

吴书俊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吴书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与稻米品质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上海市科技兴农、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育成上海市审定品种8个,主持获得植物品种权10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育成的优质软米品种“沪软1212”获首届国家优质粳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与优质国庆稻品种“沪早香软 1 号” 成为上海大米品牌的专用品种,在上海郊区和周边长三角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主持成果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查看详情

吴锡冬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吴锡冬,天津农学院农学与环境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加“玉米高密度空间布局种植方式示范与推广”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推广项目 20余项;发表《密度和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等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教材 《鲜食与爆裂玉米育种与栽培》 等4本;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2项。

查看详情

何中虎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小麦亲本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首席科学家。 在小麦品质研究和育种可用分子标记发掘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持育成的中麦175、中麦895和中麦578等新品种累计推广1.25亿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二等奖(排名第一)和创新团队奖(排名第二)各一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二项(皆排名第一)。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中华农业英才奖(2012)、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7)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称号,被选为美国作物学会(2009)和美国农学会(2013)会士。 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52篇,其中影响因子8以上论文7篇,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10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出版《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和《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等专译著7部。主持召开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特聘发言和大会报告30多次。

查看详情

何光华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何光华,西南大学农学部部长、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三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农作物良种创新专家组成员。1994、1997、2001年分别破格晋升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863、重点研发计划、支撑计划、行业专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课题)40余项,主研项目30余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23项,选育品种30个,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查看详情

余应弘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应弘,男,博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1985.09-1989.07,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 2004.09-2010.12,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 1989.07-1996.04,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科学研究 1996.04-1996.11,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秘书科、外事科科长 1996.11-1998.06,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 1998.06-2002.03,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 2002.03-2007.05,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助理(期间) 2007.05,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主攻方向为适合工程制种不育系选育及应用、镉低积累种质资源创制、耐迟收水稻品种选育及机理研究、水稻种子活力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先后主持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点项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长江中下游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广适性两系杂交稻品种繁育及产业化;湖南省政府重点项目--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水稻耐迟收品种筛选及其在镉污染区安全生产应用、镉低积累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适合工程制种的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适合杂交水稻工程制种的小粒矮秆两用不育系研究等。 创制33S、66S、辰18S、申16S等不育系,先后选育、审定玖两优3号、玖两优黄华占等新品种35个。 [1]《中国水稻品种志湖南常规稻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12月,主编; [2]《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指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主编; [3]《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谱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9月,主要撰稿人。

查看详情

谷晓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谷晓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从事水稻耐逆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设计改良研究,建立了高效的表观遗传学技术体系,利用生物组学大数据和合成生物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阐述了新核酸修饰、组蛋白分子模块等调控水稻发育和环境胁迫的表观遗传机制,克隆了影响产量和环境适应性的多个基因,建立了水稻表观智能数据库eRice,创制了性状优良的新种质。近5年申请人在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含共同)论文18篇,SCI影响因子超过180,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际PCT专利4项,联合申报水稻国审品种2个。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