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梅

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

承担国家和省级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药品包装材料、药用辅助等产品质量标准的起草以及监督检验、注册检验、评价检验、安全风险检测和复核检验;承担国家相关部门的委托协作标定工作;承担辖区内下级药品检验机构业务指导和生产企业质量部门检验检测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委托检验业务;承担藏药标准、资源和藏药文献研究工作;承担青海省藏药标准委员会日常工作。

查看详情

多杰

多杰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

开展藏医药研究,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藏医医史文献研究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项目攻关藏药新药开发藏医临床研究天文历算研究藏医药科技情报搜集和信息研究《中国藏医药》杂志编辑出版,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办公室地址位于西海锁钥、青海省第一大城市的西宁,中国 青海 西宁市 南山东路97号,我单位主要提供藏药,藏香等

查看详情

李啟恩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藏医药人才的摇篮,现设有藏医学、藏药学两个本科专业。已形成集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成人教育为一体的藏医药学高等教育办学新格局。构建了以藏医药教学为主,藏西医结合为特色,实行传统加现代,传承与创新同步,校企联合、产学研医文化相结合的藏区藏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专任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人数占5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80.4%。学院现有非直属附属藏医医院1个,临床实习医院17个,实践教学基地2个,野外采认药教学基地2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先后牵头完成“全国藏药学专业本科(四年制)系列教材”(11种)、“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26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8种)、“藏医药学专业研究生试用教材”(13种)等近80部教材的编写编译出版工作,全面建立了具有传统民族医药特色的教材体系。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青海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查看详情

李先加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

2000年获得藏医学学术学位硕士授予权,2006年获得民族医学(藏医藏药)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青海省高等教育博士点零的突破。2007年藏医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获批第五批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藏医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藏医药继承与创新研究”被确定为青海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获批国家级藏医药学教学团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藏区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2011年连续两次获批青海省藏医药领域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2015年获批藏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016年,获批青海省首批“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创新团队,同年招收首批藏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留学生。2019年,分别获批国家级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藏医药学入选青海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藏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2021年获批中医学(藏医)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获批藏医学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藏医方剂学与泻治学》国家级一流课程。2023年获得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查看详情

斗本加

青海省藏医院宣传统战科主任、青海省藏医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青海省藏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 名誉会长:尼 玛 青海省藏医院名誉院长、教授、著名藏医学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会 长:艾 措 千 青海省藏医院院长、博导、教授、主任医师 副 会 长:多 杰 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昂青才旦 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李 先 加 (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主任、博导、教授 李 先 加 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端 智 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牛 豫 娟 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事业部总经理 王 建 新 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 秘 书 长:昂青才旦 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副秘书长:万玛拉旦 青海省藏医院院长助理、副主任医师 斗 本 加 青海省藏医药学会主任

查看详情

刘闰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刘闰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 2015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美国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博士后。2019年特聘教授B类人才引进加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职于中药学院。2020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的转化医学研究等工作。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毒理与安全性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兼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主编;CJNM、AHM、AMEM等多部国产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1. 基于代谢、免疫稳态和肝肠轴调控,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与创新药物发现。 2. 运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以阐释传统“疏肝”、“温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机制为切入点,考察中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科研成果: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于肝病学、生物化学、药学等Top期刊,如Hepatology、J Biol Chem(自然指数期刊)、Acta Pharm Sin B、Pharmacol Res、Adv Healthc Mater及Phyto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依托相关成果获得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12)” 和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The Sherrie H. Cathcart Award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任务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

查看详情

邱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是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为依托,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科研机构。1992年,胡之璧院士在全国率先创立了“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室”,为中药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奠定第一块基石。春华十载多秋实,中药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硬件设施先进、人才梯队完善、科研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药科研单位。 中药研究所主要由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室、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中药复方药理机理研究室组成,所在的中药学科属于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拥有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复方中药机理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平台,涉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在生产名贵及濒危药材中的应用研究、利用生物工程定向生产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药对照品研究、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材国际行业标准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毒性”及相关机理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等与中药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攻关、“九五”攀登、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专项)、国家科技部中国APEC科技产业合作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资助的重大科研课题四十余项,并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获得专利授权三项;近年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其中SCI收载75篇。 上海中医药大学入驻张江高科技园区以来,中药研究所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抓住“融入张江、共铸药谷”的历史机遇,以成立上海市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为契机,携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新药开发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中心、南方基因组中心等单位共同构筑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产业化开发的网络群体和技术高地,逐渐成为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

查看详情

宋月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

  主要学术任职   Chinese Medicine、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国现代中药等十余本杂志编委或青年编委,Med Res Rev、Nat Prod Rep、Anal Chem, Bri J Pharm, Anal Chim Acta, Acta Pharm Sin B等数十本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   1. 中药全面质量分析   2. 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奖励荣誉   1.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排名第十)。   2. 澳门特别行政区研究生科技研发奖(博士),2014(排名第一)。   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2016(排名第十二)。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排名第十二)。   5. 入选2016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   6. 入选中国科协第三届(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7. 入选2019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拔尖人才项目。      科研项目   基于胆酸池内稳态定量调节的茵陈“利胆退黄”体内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主持人。   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中药肉苁蓉抗血管性痴呆体内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主持人。   基于代谢物组定量表征的胆类中药改善肝内胆汁淤积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主持人。   中成药整体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成药处方中“有毒”药味和贵细药精确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   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一)--虫草等三种大宗中药材野生与人工繁育品的药用品质比较研究--肉苁蓉野生与人工繁育品的药用品质比较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项目主持人。   第三届(2017-2019)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主持人。   熊胆、牛黄等胆类中药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主持人。   以远志为例基于内、外源性代谢物组动态关联分析的中药体内药效物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     参编著作   1. 张伯礼、陈传宏主编。中药现代化二十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第十一章。   2. HN Lv, KW Zeng, YL Song, Y Jiang, PF Tu. F. Phyt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Overview of Cistanche Species. 313-341. in Daayf, Fouad, and Vincenzo Lattanzio, eds. Recent advances in polyphenol research. Vol. 5. John Wiley & Sons, 2017.

查看详情

李怡芳

暨南大学药学院教授

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JN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国侨办、广东省三方签约重点共建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查看详情

许海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

刘闰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 2015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美国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博士后。2019年特聘教授B类人才引进加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职于中药学院。2020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的转化医学研究等工作。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毒理与安全性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兼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主编;CJNM、AHM、AMEM等多部国产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1. 基于代谢、免疫稳态和肝肠轴调控,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与创新药物发现。 2. 运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以阐释传统“疏肝”、“温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机制为切入点,考察中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科研成果: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于肝病学、生物化学、药学等Top期刊,如Hepatology、J Biol Chem(自然指数期刊)、Acta Pharm Sin B、Pharmacol Res、Adv Healthc Mater及Phyto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依托相关成果获得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12)” 和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The Sherrie H. Cathcart Award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任务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

查看详情
共3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