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史且

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白史且,男,彝族,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草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曾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家访问学习。 人物履历编辑 播报 1979.09--1982.08  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中师学生 1982.08--1984.09  金阳县对坪区放马中心校教师 1984.09--1985.09  西昌师范专科学校预科部学生 1985.09--1989.09  四川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专业本科学生 1989.09--1992.07  四川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2.07--2003.01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工作(其间:1997.03任草坪科副科长;1994.11取得畜牧师任资格;1998.10取得高级畜牧师任职资格;1999.09--2002.12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习) 2003.01--2003.03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工作 2003.03--2005.10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副所长(其间:2003.12取得自然研究员任职资格) 2005.10--2006.08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06.08--2011.04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06.01--2006.12兼任草坪研究所所长) 2011.04--2011.06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2011.06--2020.07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 2020.07--2023.04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党组成员 [1-2] [4] 2023.06--  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5] 社会兼职编辑 播报 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林草局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草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林木草种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5] 任免信息编辑 播报 2020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白史且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试用期一年)。 [1] 202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白史且的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职务。 [4] 2023年6月,西南科技大学经研究:聘任白史且研究员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5] 参选院士编辑 播报 白史且是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国科协提名 [7] 主持参与课题编辑 播报 “十五”、“十一五”期间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二十项,主要有: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青藏高原优质高产饲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监控与周边生物防治技术开发”(2007bac18b04) 3、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综合试验站站长) 4、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nyhyzx07-022)” 5、“十五”、“十一五”四川省动植物育种攻关重大项目“饲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6、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川西北高原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No. 05jy029-060); 获奖编辑 播报 获奖名称 获奖项目 获奖人员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 白史且,李达旭,马 啸,郭旭生,鄢家俊,严学兵,游明鸿,张蕴薇,李新一,何光武 [3] 成果品种编辑 播报 1、成果: 获科技成果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二主持人)、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主研),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主持)。 2、品种2个:主持选育国家级新品种1个:“维加斯”高羊茅(主持人)(2007年);参加选育国家级新品种1个--阿坝硬干仲彬草(2009年)。 3、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个,四川省地方标准近30个。 白史且研究员是我国草业科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三十多年来,他立足西部及青藏高原地区,潜心致力于特色草种质资源挖掘与应用推广,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牧业发展、我国草坪科技进步和乡土能源草种质资源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查看详情

邓波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邓波,男,1961年10月15日出生,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系教授,中国草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征占用现场查验专家。 人物经历编辑 播报 1981.09-1988.07 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攻读本科、硕士,导师任继周院士。 1999.10-2000.07日本带广国立畜产大学草地环境科学科,研修生,导师冈本明治教授。 2001.09-2004.07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攻读草业科学博士,导师洪绂曾教授。 1988.09 -2006.06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师与科研,曾担任营养教研室主任。 2006.07 - 现在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教师与科研工作。 [1] 研究方向编辑 播报 草地利用与管理为主向,重点研究禾本科、豆科根系生物学。 [1] 教学工作编辑 播报 承担本科生4门课程,分别为:《草原野生动植物保护(草业、动科)》、《饲草生产与加工(动科)》、《草地学(动科)》以及《草业科技论文阅读和写作(草业)》,研究生1门课程,即《草地生产案例分析》(草业)。 [1] 学术成果编辑 播报 科研项目 (1)科技部科技支撑“牧草育种技术研究及产业开发”(2008BADB3B04)。 (2)科技部科技支撑“草业高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16B10)。 (3)科技部科技支撑“人工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3B07)。 (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牧区生态高效草原牧养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1003061)。 (5)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培育”(201303060)。 (6)国家重点研发技术“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0603)。 (7)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放牧和开垦对典型草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31472136)。 (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放牧对草原土壤表层有机质碳储量及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31772653)。

查看详情

黄琳凯

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副院长

黄琳凯,男,1981年生,四川农业大学校级特聘三级教授,博导,草业科技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教学科研工作。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饲草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省饲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任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能源草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第一或通讯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3篇,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中科院TOP期刊12篇,2019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牧草(鸭茅)基因组。选育牧草新品种16个,主持选育6个(英迪米特燕麦为我国南方首个农区饲用燕麦新品种);副主编专著两部,共同主编、副主编教材各一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2项,颁布行业或地方标准15项。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部级创新团队一项。 个人经历编辑 播报 2010年6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获农学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留校工作,201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项目子课题1项,四川省国际合作项目、四川省育种攻关子课题等多项省级项目,参与科技部973、支撑计划、农业部成果转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国家自然基金等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 [2] 研究方向编辑 播报 草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 主要成就编辑 播报 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of Experimental Botany、Industrial Crops AndProduct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3篇,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中科院TOP期刊论文12篇。选育牧草新品种16个,主持选育6个;副主编专著两部,共同主编、副主编教材各一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2项,颁布行业或地方标准15项。 2020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2015年《“将军”菊苣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三获奖人);2017年《西南区饲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育种应用》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2020年《西南区草种质资源创制利用创新团队》获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

查看详情

马啸

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

马啸,男,197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获得者,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肉牛创新团队牧草岗位专家,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教育专委会和育种专委会常务理事,农业部凉山扶贫咨询专家,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牧草2组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牧草种质发掘和遗传育种利用方面的教学科研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选育和登记16个牧草品种(主持国审高原牧草自主产权品种2个-雅江老芒麦和川西扁穗雀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主持2项),副主编和参编专著6部,参加(第2)起草完成行业标准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第3)等六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成果奖。主研高原牧草育种与利用科研成果,使自主优良草品种在高寒牧区覆盖率达70%以上,推广牧草良种及配套技术三千余万亩,为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教育经历: 2004.08—2008.06,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博士 1999.09—2002.06,四川农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 1995.09—1999.06,山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育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6—至 今,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副院长、纪委书记 2021.01—2021.06,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草育种与栽培系,系主任,教授 2014.01—2021.0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学系,系主任,教授 2012.05—2013.1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学系,副系主任 2011.05—2012.05,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 2010.10—2010.12,国际家畜研究所牧草中心(埃塞),访问学者 2010.01—2013.1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学系,副教授 2005.01—2010.0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学系,讲师 2003.05—2004.1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学系,助教 2002.07—2003.05,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中心,实习研究员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牧草及草坪草育种学》、《草育种栽培加工》实践课,硕士生《现代草业科学概论》,辅讲硕士生《牧草学》、博士生《草业科学前沿》等课程。 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青藏高原乡土牧草遗传育种和栽培利用方面的教学科研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主要以披碱草属(老芒麦、垂穗披碱草等)、扁穗雀麦等禾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鉴定和创制,揭示其生态适应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学基础,自主选育抗逆优质高原乡土草品种并研发良种繁育、栽培加工等生产利用配套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等15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 1.高原牧草种质资源发掘及育种利用 2.高原牧草分子生态学 近五年科研项目: 1.高寒牧草老芒麦抗旱性状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2661),2018-2021,主持; 2.退化草地治理新品种-‘川西’扁穗雀麦良种繁育与推广应用,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川〔2021〕14号),2021-2022,主持; 3.中国野生老芒麦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国家林草局生物安全与遗传资源管理项目(KJZXSA202110), 2021-2022,主持; 4.青藏高原优良牧草老芒麦野生种群的适应性进化与抗逆基因资源挖掘,四川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合作项目(2022YFQ0076), 2022-2024,主持; 5.抗逆生态型草新品种选育、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019YFN0170),2019-2022,主持; 6.川西北高原新型治沙牧草种的评价、繁育及沙化治理示范,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2015SZ0200),2015-2017,主持; 7.优质高产饲草品种筛选及应用,四川省农业厅肉牛创新团队牧草岗位专家(SCCXTD-2019-13),2019-2023,主持; 8.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黑麦草三叶草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CARS-34),2009-至今,参加(排名第3)。

查看详情

宗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入选中科院和中组部实施的“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0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至今。现任《草地学报》青年编委,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发表论文30余篇。 主要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高寒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项目、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作为骨干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查看详情

王文峰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共主持和参与实施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5项,其中:主持国家重大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自治区重大项目9项。参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31篇;获发明专利1项,撰写国家科技报告1份。获得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兼任《西藏农业科技》、《蜜蜂杂志》编委委员。 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草原虫害、农田害螨、昆虫资源调查与利用、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等方面研究;填补了在高海拔地区开展了蜜蜂养殖技术研究的空白;近年来致力于草地害虫生物防治、农作物病害致病机理、农作物虫害绿色防控、膜翅目昆虫资源调查与保护、蜜蜂高原饲养、蜂产品品质分析、西藏中华蜜蜂资源保护等相关研究;针对西藏飞蝗、草原毛虫、蚜虫等害虫,蜜蜂、熊蜂等授粉昆虫以及农作物病害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拉萨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十三五”国家蜂产业体系西藏综合试验站的相关工作。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创建和形成了青藏高原害虫绿色防控体系。依据青藏高原昆虫组成的特殊性,揭示了主要害虫的成灾机理;创建了不同生态区域的治理措施;创造并实施了青藏高原害虫分区治理模式。集成并实施了“两改两用”的高原害虫防控对策。构建了“简单、环保、高效”的青藏高原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首次开展的高海拔地区蜜蜂相关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首次研究和形成了高海拔地区蜜蜂产业体系。制定了高海拔地区蜜蜂生产管理、繁殖管理、蜂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规范,研制出了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提高了蜂产品产量;提出了藏东南中华蜜蜂保护区的概念,促进了藏东南中华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适合西藏高原地区的放蜂路线。突破了蜜蜂饲养的海拔高度。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和努力,为西藏植物保护专业学科发展、蜜蜂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查看详情

钟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17-12~现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2001-09~2004-0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生,理学博士 2001-07~2017-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0-01~2001-0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 1999-07~1999-1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实习研究员 1996-09~1999-07,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生,农学硕士 1992-09~1996-07,中国农业大学, 本科,农学学士 主持科研项目: 模拟增温对西藏高原农田青稞生产力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负责人, 国家任务, 2014-01--2017-12 西藏饲草复合种植与人工刈割草地建植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 负责人, 国家任务, 2017-01--2020-12 西藏粮饲复种技术体系构建与集成示范, 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计划, 2013-01--2016-12 西藏当雄草牧业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与示范, 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计划, 2017-01--2018-12 西藏饲草复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负责人, 地方任务, 2016-01--2020-12

查看详情

戴尔阜

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土地经济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环境变化与格局研究室

科研项目 ( 1 ) 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等级评估与风险制图技术, 主持, 国家级, 2008-09--2011-12 ( 2 ) 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 国家级, 2007-01--2010-12 ( 3 )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评估, 主持, 国家级, 2011-01--2013-12 ( 4 ) 土地空间异质性及其资源生态效应, 主持, 国家级, 2015-01--2019-12 ( 5 ) 天然森林和草地土壤固碳功能与固碳潜力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1-01--2014-12 ( 6 ) 三江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生态补偿核定关键技术, 主持, 国家级, 2009-03--2012-12 ( 7 )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08-09--2011-12 ( 8 ) 灾区土地承载力评估与土地利用布局, 主持, 国家级, 2008-05--2009-07 ( 9 ) 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础, 主持, 部委级, 2009-01--2011-12 ( 10 ) 基于决策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珠江三角洲土地系统动态变化, 主持, 国家级, 2008-01--2010-12 ( 11 ) 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景观结构优化, 主持, 国家级, 2012-01--2016-12 ( 12 )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评估技术系统集成研究与示范, 主持, 国家级, 2013-06--2016-12 ( 13 ) 气候变化和森林管理对红壤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4-01--2017-12 ( 14 ) 土地垂直空间异质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权衡机制, 主持, 国家级, 2016-01--2019-12 ( 15 ) 中国陆地表层自然地域系统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参与, 国家级, 2016-01--2020-12 ( 16 ) 孟中印缅区域粮食安全态势及其地缘风险, 参与, 部委级, 2016-01--2018-12

查看详情

何永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在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工作,主要从事生态系统长期监测、高原生态学研究,期间2012.7-2013.7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 1)以青藏高原的典型生态系统为对象,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之上,研究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2)以高山垫状植物为对象,探讨高山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垫状植物的生态工程师效应及其机理。

查看详情

张宪洲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第七次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副理事长,张宪洲 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1998-2014年任拉萨生态试验站站长和博士生导师,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1986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1991年获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主持和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项,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Ecological Modeling,Science in China,《地理学报》和《自然资源学报》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2部.

查看详情
共4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