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福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李泽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二级研究员。水稻遗传育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1986年7月自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分配至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水稻科研工作。期间,在南京农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部“948”、跨越计划、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30多项。育成早籼15、早籼65、早籼788等早稻新品种19个,皖稻27、皖稻51、皖稻69、徽两优630等中稻新品种20多个,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研制6项安徽省地方标准,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编委和主要撰稿人,参加编写专著5本。 获国家星火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普奖1项。

查看详情

李金才

研究领域

农艺学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李金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农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常务委员会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农工民主党总支部主委,安徽省政协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项,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主编《安徽麦作学》、《作物栽培学》,参加编写小麦、玉米著作10部。先后在《Plant Physiology》、《Field crops Research》、《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 SCI 收录 16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定地方标准10项。培育玉米、水稻、小麦新品种8个。 积极三农建设和社会服务,参加国家和省有关主管单位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每年培训农业技术骨干人员超千人次。积极参加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活动中技术方案的制定、种植技术现场培训和技术资料整理与总结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查看详情

李岩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李岩,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4-2017)》获第十五届河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2015)(第三完成人)。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获河北科技成果国内先进水平(第七完成人)。 《工商资本投资河北省农业问题研究》获201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一等奖。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综合管理工作,熟悉农业科技规律和政策,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实践和管理经验。

查看详情

巫建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巫建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参与组织实施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农民培训工程和现代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成就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特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等奖励多项。

查看详情

孙占祥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孙占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专家,2015年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先后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辽宁省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省直机关“五四”青年标兵、科技部“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奖”等荣誉。 孙占祥研究员一直从事旱地农业和旱地耕作制度科学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9部,主持编写地方标准12项,申报专利14件。在旱地耕作制度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耕作制度区划新方法,制定了东北地区耕作制度区划;围绕绿色发展,构建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绿色种植制度模式;首次提出了旱地高产耕层构建理论,确定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玉米高产耕层标准参数阈值,并建立了配套的土壤轮耕体系及耕层培肥方法,研究成果丰富了耕作学理论。在旱地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提出了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周年调控理论,研发了以秋覆膜为主的作物群体优化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实现了农田水分跨季节高效利用,研究促进了旱地农业科学发展。成果累计应用面积超过 1亿亩,取得经济效益超百亿,为我国北方旱区玉米、花生、杂粮等产业绿色建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查看详情

刘显辉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刘显辉,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深耕农作物种子研发创新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三十余年,先后从事小麦、大豆、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种子小区试验、选育研发、生产加工、推广等多项专业技术工作,成果卓著,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参加工作至今,先后3次荣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垦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垦区劳动模范荣誉,产品德美亚系列、绥玉7号、龙单38号、龙粳31号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十多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及新产品推广应用种植,刘显辉所带领的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己成为中国种子行业领先的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是中国种子行业首批 AAA 级信用企业、农业部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2016年全国信用骨干种子企业排名前三强,全国十家种了信用明星企业之一 ,“垦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查看详情

李瑞奇

河北农业大学

李瑞奇,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河北平原小麦-玉米水肥热高效利用协同增产关键技术,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第2完成人。 2、河北平原区小麦-玉米周年一体化节水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与推广,2014-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二等奖,2017年,第3完成人。 3、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第8完成人。 4、海河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第2完成人。 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oS ONE、Nutrient Cycling Agroecosystems、中国农业科学、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查看详情

刘宝

东北师范大学

刘宝,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校自然科学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负责学校 “生命与环境”双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30多人。在PNA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 Plant Cell , Genetics, New Physiologist, Plant Physiology, Plant Journal, Molecular Pla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本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查看详情

刘玉皎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

刘玉皎,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科技处处长,研究员。开展了蚕豆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集成和蚕豆食品开发,积极争取相关蚕豆产业的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9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5项。主持培育蚕豆新品种9个,其中大粒蚕豆青海11号、青海12号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小粒蚕豆青海13号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43篇,其中核心32篇;SCI收录4篇;主篇学术论文集1部,申请专利4项。并获得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刘玉乐

研究领域

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玉乐,清华大学教授,百人计划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发展了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VIGS载体系统。(2)发现在植物抗病反应中,Autophagy在限制病原诱导的细胞死亡到病原侵染点起关键作用,开辟了研究植物防卫与细胞死亡的新方向。(3)发现了一系列基因在植物抗病毒中有重要作用。(4)发展了利用microRNA进行VIGS以及用病毒系统研究microRNA 功能的方法。(5)发现细胞自噬参与植物叶片淀粉的降解,发现了叶片淀粉降解的一个新机制和细胞自噬的一个新生理功能。(6)发现细胞自噬是一个新的植物抗病毒机制。

查看详情
共38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