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姚义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①2009.09—2014.12:兰州大学,博士毕业 ②工作经历:2015.10—2018.10: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助力;2019.0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至今。③取得成就: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陕西省青年人才计划,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1排名),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第1排名),陕西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排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本届全国共10人),陕西省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本届全省共10人)等国家和省级奖励20余项
查看详情杨会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CCF专委会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会员,陕西省图象图形学会专委会会员。主持/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教改项目10余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4项,发表论文34篇,申请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0项, 出版教材2部,制订企业标准2项,获科学技术、学科竞赛指导等奖励40余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评审专家、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省赛评委,“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西北林学院学报》和ICC2016、CSA2016、ITA2016、CSAI2017等审稿专家。
查看详情杨改河
研究领域
农业生态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累计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180余人,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200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主持《杨凌示范区乡村振兴规划》、《武功县乡村振兴规划》、《韩城市乡村振兴规划》、《三原县乡村振兴规划》、《延安市河庄坪镇乡村振兴规划》等多部乡村振兴规划。2018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以来,作为总设计师率对西北七省区4.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大调查,总负责完成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系列报告7+1本,总结提出的11种乡村类型被采用;主持完成《乡村振兴监测评估方案》编制工作;主持完成了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并印发五年建设规划,该体系由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目前人民网、陕西日报已报道;提出设立了乡村振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项研究生,并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主持国内首个“乡村学”交叉学科申报,目前已在教育部公示备案;提出设立四个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两个层次已经开始招生;主持策划编制陕西省乡村振兴蓝皮书和韩城市乡村振兴蓝皮书,提出并已在韩城、延安、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乡村振兴研究生专项培养基地、耕读教育基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分院
查看详情徐凌飞
研究领域
果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科学系
①学习经历:199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7月、2005年12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获果树学硕士学位、果树学博士学位。2010年-2011年在美国USDA ARS做访问学者。 ②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 1992-7 至 1998-1, 陕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98-2 至 2003-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讲师 2003-12 至 2011-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副教授 2012-01 至 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教授 ③取得成就:(总计不超过500个字符)。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成果奖3项,培育‘红早酥’等梨新品种4个。
查看详情王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研究方向:家畜近缘物种遗传资源的挖掘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组学大数据,解析家畜重要器官起源发育的遗传基础及家畜近缘物种遗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功能基因组数据,挖掘基因编辑育种关键靶位点。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 ②工作经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2022年3月至今; ③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组学大数据,解析家畜重要器官起源发育的遗传基础及家畜近缘物种遗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如2019年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反刍动物基因组和多达270个转录组,发现羊角和鹿茸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其特异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募集来自在骨、皮肤、脑和睾丸组织表达的基因。这些角组织特异高表达基因,连同一些快速进化基因都参与了神经脊细胞迁移通路,从而从遗传学角度首次提出反刍动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提供了遗传学证据,也为无角牛、羊的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靶基因,相关研究以研究长文发表在 Science 杂志。
查看详情王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研究、非编码RNA调控机制研究。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博士 ②工作经历:2002.7-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5-2008.5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2013.10-2015.3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 ③取得成就: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三等奖级(排名第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王西平
研究领域
果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科学系
主要从事葡萄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葡萄新品种选育、葡萄优质栽培调控等研究。主持NSFC-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等项目20余项。
查看详情王美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21/01-至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2018/03–2019/03 英国爱丁堡大学 访问学者 2015/01–2020/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14/05–2017/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博士后 2012/01–2014/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讲师 2008/10-2011/09 Bournemouth University 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 博士 2005/09-2008/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计算机应用专业 硕士 2001/09-2005/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计算机应用专业 学士 取得成就: (1)在计算机辅助浮雕艺术设计领域,提出了高效生成浅浮雕的方法,系统解决了浮雕模型生成效率较低、细节信息易丢失等问题;通过对模型细节信息进行迁移,实现了浮雕多样化生成,初步探索了浮雕场景自动布局原理。 (2)围绕农业建模需求,提出了自适应点云分割方法,利用交互式骨架提取方法进行快速农作物三维重建,提升了建模精度与效率。 (3)针对现有家畜个体识别方法具危害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融合孪生网络与迁移学习的动物个体及异常行为识别方法,构建了高精度的牛羊个体识别系统。 (4)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成功转化1项,近年来在《Computer-Aided Design》、《Neurocomputing》、《Computer Graphics Forum》、《The Visual Computer》、《Computer Animation & Virtual Worlds》等重要国际知名期刊和高水平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2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王建龙
研究领域
食品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①毕业院校、专业及最高学历(选项:专科/本科/硕士/博士):1998.09-2002.07,西北大学/化学/本科;2002.09-2008.0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 ②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名称,所任职务;(按时间顺序罗列,至最近一次工作经历): 2008.02-2011.02,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博士后;2011.02-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教授;2016.12-2020.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 ③取得成就:简要描述获得国家/省部级/行业等的奖项/荣誉、重大发现、重要突破及相关社会效益等;(总计不超过500个字符) 国务院特殊津贴;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第十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重大发现:首创了食品安全染料免疫层析技术;揭示了细菌耐药性与其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
查看详情王建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①教育经历: 2008年7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2013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2016年7月~2016年9月,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雷丁大学、哈珀亚当斯大学、基尔大学,访问交流 ②工作经历: 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讲师 2018年1月至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 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 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2020年9月至今 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 ③取得成就: 通过研究明确了ANGPTL4和FGF21参与调控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生与发展;发现甲基乙二醛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标志物 从疾病诊断标志物筛选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奶牛酮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揭示了MGO致奶牛氧化损伤和非酶促糖基化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提供了新素材;建立了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病率数据库和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多点检测围产期奶牛血液代谢谱,确定了NEFA、BHBA和TBIL等12种早期预警指标及阈值,节约大量治疗成本,提高了牧场的经济效益。获评202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5)。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