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袁平荣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袁平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先后主持和完成了25项国家863计划、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为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第九届省品审委稻作专业副主任,省常规稻育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育成省级审定水稻品种29个,获品种权9个;获国家和云南省科技奖15项,在 《中国水稻科学》、《Rice》等核心刊物发表了70余篇。
查看详情倪中福
中国农业大学
倪中福,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5年第9)、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18年第5)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1年第5)、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2016/17年度第4)。2009年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925023)。近5年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在植物领域高水平期刊(影响因子大于5)17篇,授权专利15项,获植物新品种权3项。 2、发现异源多倍体小麦根毛长度和侧根数目优势源自异源四倍化过程,并在异源六倍体形成和进化过程中遗传和保留下来,其中转录因子基因TaRSL2和TaRSL4基因起关键作用,而召TaLBD16基因为调控不同倍性小麦苗期侧根数目变异的关键基因,加深了对多倍体作物亚基因组非对称性的认识,同时为多倍体小麦适应性的遗传改良开辟了新的途径。 3、解析了小麦耐热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开发出了2个可用于育种的功能分子标记,提出了环境稳定性QTL对维持高温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的学术思路,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出4个耐热高产小麦新品种,实现了耐热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协同改良,驱动了耐热小麦品种培育的新发展。
查看详情姜东
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 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增、小麦对主要非生物逆境耐/抗性形成机理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较系统地 阐明了小麦籽粒品质形成和产量品质协同提高的生理基础,明确了主要生态与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和品质 的调控效应。通过分层磨粉技术,明确了小麦籽粒关键生化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对氮肥响应 的差异,提出了小麦品质定向调优的技术途径。明确了主要非生物逆境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不利影响及机 理,发现逆境胁迫下小麦植株器官间的补偿效应,提出通过适度的前期逆境锻炼、跨代锻炼及交叉锻炼等途 径,实现小麦抗逆稳产稳质。 个人简历: 本科(1992 年)、硕士研究生(1995 年)和博士研究生(1998 年)都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2000 年结束在浙江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后来到南京农业大学从事小麦生理生态及品质领域的研究,现任南京 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栽培课题组主要领头人,江苏省作物学会小麦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专家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小麦产业体系长江中下游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2014 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中青年领军人才, 2016 年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同年入选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 人才。长期致力于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 30 余项,获省部级 以上科技奖励 7 项(次),发表核心学术期刊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80 余篇,参与出版专著 8 部。 科研项目(主要): 1. 作物栽培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4-2017,主持 2. 江苏稻麦生产新技术示范及推广模式创新,2016-2018,主持 3. 江苏省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稻麦产业,2015-2016,主持 4. 氮硫调控小麦籽粒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积累与粒度分布的生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 主持 5. 氮素调控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特征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主持
查看详情侯云鹏
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侯云鹏,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副教授。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一、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以商业化育种为研发目标,以资源创新、资源交换为基础,以生物技术、 单倍体技术为辅助,以穿梭选育、测配、组配为重点,以试验站和测试网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团队建没,全面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商业化育种体系结构清晰,下设育种部、试验站、资源部、测试部和生物技术研究院,包括4个育种团队,7个大型科研育种试验站,230多个自有测试网络试点。种质资源13000余份,获得18个植物新品种权,通过植物新品种权初审37个,自主选育品种33个,国审16个。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科研管理系统。具备国内领先的常规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诱导加倍技术,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单倍体技术展示基地。2018年获批成立“农业部玉米工程化育种重点实验室”。 二、开发与推广屯玉云商农业服务平台系统 通过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项目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通智慧农业产业生态圈。项目同时构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三、曾主持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 四、参加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和北京市248等多项重点课题的研究。 五、己发表研究论文3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2007年曾获得北京市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2013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查看详情赵全志
研究领域
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赵全志,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水稻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水稻高产栽培的源库关系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基于植物生产的整体性,提出了相对于籽粒库容,源应包括叶源、鞘源和根源的“三源一库”质量栽培理论。该理论于2002、2006年分别被编写进教育部研究生教材《作物群体质量》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本科生教材《作物栽培学总论》进行讲授。主持培育水稻新品种 3个:方欣一号、方欣4号、豫农粳6号,分别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近年来先后主持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在MP、PBJ、JEXB、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等国际或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 10 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查看详情郝元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郝元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小麦品质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发现并定名7个抗病基因,5个营养强化基因,开发的抗土传花叶病及抗赤霉病诊断性标记被国内外50余家育种单位使用;建立KASP分子标记和50K育种芯片等基因型检测平台,培训育种家100余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TAG、Crop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育成国审小麦新品种1个,参与育成3个;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项。
查看详情赵团结
荆门市大豆院士专家工作站
赵团结,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侧重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主要工作进展:新收集、创新大豆种质资源5000余份,揭示中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解析20多个性状QTL构成,发掘主效位点20多个,标记辅助选择育成蛋白质含量超54%的优异新品系,育成7个大豆新品种审定推广。 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批植物新品种权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查看详情周建朝
黑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周建朝,黑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35年来一直从事甜菜营养、施肥理论与技术、甜菜栽培生理等研究和甜菜科技产品的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工作。现为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甜菜养肥管理与土壤肥料”岗位科学家,东北片区负责人。2003年9月遴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7名,博士1名。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院及国际合作等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获奖成果10项,鉴定成果7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独著出版专著2部,合著1部。参加国际会议5次。掌握英语和德语两门外语,并达四会。
查看详情罗杰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罗杰,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作物营养品质调控及改良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赞助(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973”课题等。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Nat Genet、Nat Common、PNAS、Trends Plant Sci、Plant Cell 、Mol Plant、Plant J等发表SCI研究论文25篇(其中 10 篇IF>10,8篇 10>IF>5)全部论文 5 年引用次数 1679次(WOS)。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及大会报告,是首位在“国际代谢组学大会”做主题报告的中国科学家。
查看详情邵玺文
吉林农业大学
邵玺文,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带头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第二层次人才。 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现任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 曾去美国(加州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农业部盐土实验室),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赞比亚(赞比亚大学),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和蒙古国等国家交流学习。 研究领域为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实践。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吉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作完成一、二、三等奖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耕作学》、《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等5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总被引频次1165次,单篇文章被引频次127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9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