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元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郝元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小麦品质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发现并定名7个抗病基因,5个营养强化基因,开发的抗土传花叶病及抗赤霉病诊断性标记被国内外50余家育种单位使用;建立KASP分子标记和50K育种芯片等基因型检测平台,培训育种家100余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TAG、Crop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育成国审小麦新品种1个,参与育成3个;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项。

查看详情

赵团结

荆门市大豆院士专家工作站

赵团结,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侧重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主要工作进展:新收集、创新大豆种质资源5000余份,揭示中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解析20多个性状QTL构成,发掘主效位点20多个,标记辅助选择育成蛋白质含量超54%的优异新品系,育成7个大豆新品种审定推广。 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批植物新品种权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查看详情

周建朝

黑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周建朝,黑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35年来一直从事甜菜营养、施肥理论与技术、甜菜栽培生理等研究和甜菜科技产品的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工作。现为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甜菜养肥管理与土壤肥料”岗位科学家,东北片区负责人。2003年9月遴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7名,博士1名。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院及国际合作等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获奖成果10项,鉴定成果7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独著出版专著2部,合著1部。参加国际会议5次。掌握英语和德语两门外语,并达四会。

查看详情

罗杰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罗杰,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作物营养品质调控及改良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赞助(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973”课题等。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Nat Genet、Nat Common、PNAS、Trends Plant Sci、Plant Cell 、Mol Plant、Plant J等发表SCI研究论文25篇(其中 10 篇IF>10,8篇 10>IF>5)全部论文 5 年引用次数 1679次(WOS)。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及大会报告,是首位在“国际代谢组学大会”做主题报告的中国科学家。

查看详情

邵玺文

吉林农业大学

邵玺文,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带头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第二层次人才。 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现任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 曾去美国(加州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农业部盐土实验室),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赞比亚(赞比亚大学),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和蒙古国等国家交流学习。 研究领域为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实践。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吉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作完成一、二、三等奖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耕作学》、《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等5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总被引频次1165次,单篇文章被引频次127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9人。

查看详情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

陈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农作制和区域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适应。主持完成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课题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教材 10 余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现担任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增效资源高效配置与种植模式优化”首席专家。

查看详情

陈光辉

湖南农业大学

陈光辉,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各1项、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湖南省政府重大项目1项,有6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育成6个水稻品种并通过审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编写科技著作5本。

查看详情

单卫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单卫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201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2015),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09-2020);兼任中国菌物学会(2008-)、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10-)理事,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16-2021);《植物病理学报》、《生物工程学报》(2017-2022)、《Phytopathology Research》(2018-)编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农业部项目的资助下,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等作物重大病害,开展作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卵菌病害防控研究。在Cell、 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首次获得卵菌寄主特异性无毒基因,在植物病原卵菌与寄主特异性互作的遗传基础方面取得突破,结果发表在本领域权威学术刊物上(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17: 394-403,2004),是该杂志的高引用论文之一; 2)发现3-磷酸磷脂酰肌醇介导植物病原卵菌和真菌效应蛋白的跨膜转运,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合作研究证实了植物细胞膜外以及部分动物细胞膜外存在大量的3-磷酸磷脂酰肌醇,而且作为受体分子介导卵菌RXLR效应蛋白跨膜转运进入寄主细胞内,其转运进入寄主细胞内无需病菌及其特化结构,结果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Cell 142:284-295,2010); 3)通过建立模式卵菌病害体系(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5:317-330,2004;12: 187-201, 2011;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41:369-380,2004;43:583-592, 2006),推动作物新型抗病途径的探索和利用研究(Molecular Plant 11: 1067-1083, 2018;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356-371,2019;21: 95-108, 2020;21:541-554, 2020; 21: 1179-1193, 2020; New Phytologist 209: 1641-1654, 2016; 229: 501-515, 2021; Plant Physiology 184:2182-2198, 2020); 4)系统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规律和特征,为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Plant Pathology 64: 200-206, 2015; 65: 17-25, 2016; Phytopathology 105: 771-777, 2015)。

查看详情

张献龙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

华中农业大学

张献龙,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针对棉花资源来源单一、突破性品种少的问题,把种质创新作为棉花育种的核心问题,发展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远缘杂交技术。通过远缘杂交、对多抗优质亲本材料进行多轮互相杂交,创建了长江流域棉花优势亲本群,培育了系列杂交骨干亲本。通过不同亲本群的互交测配筛选,育成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综合改良“华杂棉H318”等18个品种,在促进我国棉花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及良种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了高效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分离和鉴定棉花优质、抗病、耐高温重要功能基因,为棉花纤维品质改良、抗逆性提高创制了遗传材料。高度重视基因组育种应用,构建了第一个棉花变异组,率先发表海岛棉和陆地棉参考基因组序列,创建了高通量棉花基因编辑和编辑效果检测技术体系,为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在Nature Genetic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Advanced Science(2篇)、Plant Cell、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0篇,IF大于5的论文70篇。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6年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H指数52。受邀在世界棉花研究大会、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全国作物学大会、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和全国植物基因组大会作大会报告30余次。 以爱党爱国,严谨治学要求自己。入选首批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作物学会杰出人才奖(2020)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张胜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胜,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二级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栽培生理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主讲《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概论》、《农学基础》等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曾获内蒙古农牧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主持完成的“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品质调控、环境质量及生产技术研究”201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完成的“小麦、大豆、马铃薯栽培生理基础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优质高产春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春玉米高产优化栽培生理基础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参加完成的“内蒙古平原灌区优质高效吨粮田技术开发”、“内蒙古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三等奖各1项;主要参加完成的“小麦优良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优质高产粮饲兼用“蒙金谷一号”及系列谷子新品种推广应用”、“中国、加拿大肉羊饲用作物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4项,二等奖 1 项。 曾先后获内蒙古农学会第三届科教兴农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评定的“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后3次评为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在国内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10多篇。主编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中学地方课程教科书(试用)《科学种植》1部 、《内蒙古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春油菜》1部。参编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农林院校 “十二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1部,全国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学》1部,参编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基础》自编教材1部,参编出版《旱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业实用技术丛书一农业分册》等3部。在日常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方面获内蒙古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各类荣誉近二十项,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查看详情
共3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