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蒲宗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蒲宗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至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麦科研工作。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2项、品种权 1项;在《Plant Breeding》《Gene》《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10篇;主持选育深受市场欢迎小麦新品种10个,这些品种均成功进行知识产权转化,为本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400万元;主持和主研的小麦成果释放生产应用,在西南麦区新增粮食18.2亿公斤,新增产值25.47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极大促进了小麦产业发展。
查看详情熊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熊和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2008年分别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大学获得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和 EMBA 学位。先后前往意大利农业委员会、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泰国国际黄麻组织、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波兰天然纤维与药用植物研究所等访问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973”前期、“863”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23个,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项,育成苎麻新品种5个,鉴定成果6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7名、硕士6名。主编《麻类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中国农业麻类研究所所志(1958-1997)》与《麻类作物育种学》等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率先完成苎麻全基因组测序,首次发现苎麻孤雌生殖现象;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苎麻下胚轴和子叶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出“中苎1号”等苎麻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占比达到70%以上,其中“主要麻类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2009 年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优质高产苎麻新品种‘中苎 1 号’选育与推广”2008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培育出我国首个饲料苎麻新品种“中饲苎 1 号”,突破了苎麻单一纤维用途的瓶颈,研发了苎麻饲料化技术以及苎麻青贮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该成果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构建了麻类行业十大技术创新平台,作为首席科学家设计并搭建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为推动国家麻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查看详情曾任森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曾任森,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抗虫抗病以及作物与昆虫和微生物互作机理研究。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主持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150 多篇,其中在 PNA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New Phytologist等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的英文著作1部,副主编或参与编写国家级教材4部。发表的论文被 SCI 他引 3000多次。负责的 《农业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入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省精品课程。培养博士后8人,研究生50多人,包括博士 13 人。组织召开四次国际会议。
查看详情焦少杰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焦少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粱资质资源研究和高粱新品种选育工作。“十二五”以来,作为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员在早熟机械化栽培高粱育种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主持登记推广了7个高粱新品种,参加选育推广了3个高粱新品种。已育成的龙杂17、龙杂18、龙杂19、龙杂20等机械化栽培专用品种,共累计推广高粱新品种500多万亩,为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60万元,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5亿元。获省农业科学技术1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类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各级刊物上独笔或主笔发表论文6篇。
查看详情彭少兵
华中农业大学
彭少兵,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期项目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979-1983年就读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1991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理工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于1991年10月起就职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任高级作物生理学家。2010年12月回国,受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全职教授。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Crop Physiology and Production center, CPPC)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湖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作物高产生理与栽培管理、作物营养生理与养分管理、水稻光合作用与水分生理、全球气候变化与逆境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77篇,其中为SCI收录论文217篇。所发表的论文被SCI期刊共引用10876次,单篇引用最高次数达1175次,SCI论文的h-指数为52。200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被国内学术期刊引用次数高达1611次,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的农业科技领域被引频次排名为第5位。2014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首次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排名第四,随后每年连续入选。2017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现任《Field Crops Research》、《The Crop Journal》、《Plant Production 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Biochar》、《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编委,曾任《Crop Science》编委。1996年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得韩国农村发展局“荣誉科学家”奖;2004年被美国农学会授予“会士” (Fellow of ASA); 2004年在美国PNAS发表的论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被美国《探索》杂志选入“2004年度全球100项重大科学新闻”,排名第68位;2005年被美国作物学会授予“会士”(Fellow of CSSA);2005年获CGIAR颁发的“优秀论文奖”;2018年“机收再生稻丰产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第一完成)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查看详情梁天锋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梁天锋,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党支部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轻简高效栽培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兼任广西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广西农业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专家组专家。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任务)、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2013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排名第 1;2015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等奖各 1 项,排名分别为第 11 和第8。
查看详情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黄玉碧,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作物科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西南作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专家组成员。1984、1990和1997年分别获得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学士、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一直在农学院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生物统计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担任农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和农学院院长等职务。 主要从事西南生态区玉米自交系选育、杂交种组配及其应用推广,玉米淀粉生物合成机理和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主研选育出高配合力、优质、多抗的玉米优良自交系10余个、组配出川单系列优良杂交种20余个;对玉米淀粉生物合成机理及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4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1次,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
查看详情黄长玲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黄长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中心主任,研究员。1981-198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8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2003年之前为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品种开发推广工作,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遗传育种中心主任, 二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期间出访多个国家;1992.01-1992.06在CIMMYT学习。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主持、参加、完成的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课题20多项。获得新品种权6项,在BMC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5篇,主编玉米著作6部,副主编 1 部,参编2部,培养研究生 20 名、博士后 1 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带领团队选育了中单909、中单808等20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 05 亿亩,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 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 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创新奖;2017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被评为“科学中国(2018)年度人物”;2018 年被评为 “2012-2017 年度中国种业十天杰出人物”;2016 年获北京市“首都科技盛典人物--推动北京创造的二十大科技人物”称号。
查看详情宾士友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宾士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党支部书记,研究员。 1981.09-1985.07 华南农业大学土化系土壤农化专业学习 1985.07-1991.02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肥料科干部、助理农艺师 1991.02-1994.11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副主任(副科级)、农艺师 1994.11-1997.12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科技服务部主任(正科级)、高级农艺师 1997.12-2001.07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长 2001.07-2006.02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长,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主任、推广研究员 2006.02-2006.11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长(主持工作、法人代表),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主任 2006.11-2007.02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长(主持工作、法人代表)、党支部副书记,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主任 2007.02-2013.01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党支部副书记,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主任(兼) 2013.01-2017.11 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南宁)主任(兼) 2017.11-2018.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党支部书记 , 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主任(兼) 2018.03-2020.09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党支部书记 2020.09-广西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主要科技成果及工作成就: 1、2011年12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2013年,《广西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1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3、1989年12月,《广西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4、1995年12月,《含氯化肥科学施用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5、2002年2月,《广西土壤诊断施肥网络工程》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八; 6、2004年12月,《广西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推广示范》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7、2006年12月,《水稻、玉米、甘蔗生物有机复合肥》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8、2016年12月,《广西水稻、玉米、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9、2010年12月,《稻草还田快速腐熟技术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排名第二; 10、主持开展“广西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广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项目”、“广西富硒农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
查看详情唐文邦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作物遗传学
湖南农业大学
唐文邦,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长沙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2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2项,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60多篇;作为主持或主研完成人,育成C815S、卓201S、卓两优141、卓两优1998、C两优396、陆两优996等60多个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项,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