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王铁梅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
王铁梅,博士,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访问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为草资源保护与利用、外来植物入侵防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10余项。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全国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调查”、“中澳苜蓿在逆境条件下适应性评价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各1项、中国草业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审定登记育成草品种2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编专著10部。
查看详情何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何峰,1978年5月生,北京顺义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1年获北京农学院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草地生态与草地管理研究,现任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骨干专家。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草地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5年以来,开展羊草草原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研究。以羊草根茎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控制试验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羊草根茎拓展对水分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阐明了降雨变化是导致羊草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羊草重要值变化的主因;2011年以来,开展栽培牧草的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研究,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控制肥效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对牧草生长和肥料利用效率提升的促进机制。初步揭示了土壤养分、植物组织营养和苜蓿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2015年以来,开展了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羔羊集约化育肥模式研究。形成集生态牧场设计,混播草地建植管理,划区轮牧草畜平衡以及畜产品品质提升的草牧业技术。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加的其它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2013年获得西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5完成人);2019年获得天津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2019年大北农环境工程奖(第3完成人)。累计出版著作8部,其中主编4部。发表论文58篇,其中第一作者的SCI论文8篇,核心期刊10篇,发明专利2项。制定了国家标准“草原健康状态评价”和农业行业标准“草地测土施肥技术规程 紫花苜蓿”。
查看详情高韶勃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高韶勃,1988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态学专业。后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科研管理处、负责草原、草业等项目起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草原生态修复保护工程、草原碳汇、草原群落演替机理、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先后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4项,参加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总到账研究经费50余万元。2020年挂职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业管理司。现为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草业生态修复专委会会员、内蒙古草原学会会员、内蒙古生态学会会员,中国草学会草原经济政策分会会员。
查看详情刘建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
1980年12月生,汉族,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污染物控制技术与工程重点学科团队负责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5-2016在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内容为以环境微生物为手段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研究,并进行技术体系集成应用与示范。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and Biotechnology等SCI TOP期刊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三部,分别为《环境管理与规划实务》、《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西北煤矿(井工)生态环境治理技术》。2018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纵向课题10余项,政府咨询及企业技术开发类等横向课题15项,总经费约2000万元。
查看详情丁成翔
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1、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0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专业;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微生物学硕士专业。毕业后供职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工作。 2011年入职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事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选育和栽培技术、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等研究工作。作为双肩挑青年人才,除了科研工作,还负责畜牧兽医科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期间取得青海大学草学博士学位,获得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拔尖人才”。 2、主要科研工作 编制《高寒地区家庭牧场精细化轮牧及羔羊生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莜麦新品种青引3号试验与示范”的大田实验任务;承担“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低温种质资源库建设;参与“青海省高原牦牛研究开发中心”牦牛代谢仓论证及建设;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部牧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的子课题“西部牧区草地节水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研究工作;青海省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重点实验室重要成员。 3、主要成绩 先后取得科技成果6项,技术标准2项,发表SCI论文6篇,CSCD收录中文论文3篇。
查看详情金维林
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
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沙漠治理专业,自1984年开始主要承担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防治工作,具体参加了呼伦贝尔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工作,重点是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区域分布调查,针对不同区域制定草原荒漠化防治措施,主要采取围栏封沙育林育草、灌草混播、植苗造林等具体措施防止草原荒漠化,并对防治效果进行适时监测。1986年主持了呼伦贝尔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中的沙地樟子松封育规划,对于草原上天然分布的沙地樟子松采取具体的护林防火、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具体措施,加快樟子松更新和树木生长速度,上述两个《规划》得到了上级林业部门的批准得以顺利实施,在保护呼伦贝尔草原、治理沙化土地起到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主持了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封育技术推广工作的方案设计及具体推广工作,该项目获得了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科技推广一等奖。本人在1999年获得全国“绿化奖章”, 2005年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2011年获得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先进个人。2005年主持了《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该《方案》的实施对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和沙地治理项目顺利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效果明显。根据多年的呼伦贝尔沙地治理经验及呼伦贝尔沙地分布区的不同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各地对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实施的沙地治理效果调查,2008年主持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分区及治理模式的研究》项目,该项目2009年获得了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的推广运用对后来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和呼伦贝尔草原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效果突出,为基层治沙单位开展科学有效的沙地治理提供了依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本人多次参加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科院等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的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和沙地治理项目调查和评估。
查看详情李兴福
国家林业和草原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李兴福,男,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人,1992年03月出生。2021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同年入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主要从事草原调查监测评价,草原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工作。 近五年代表性论文: Xingfu Li, Ying Zhang, Chengxiang Ding, Yu Liu, Kexuan Wu, Fuzhen Jiang, Derong Su*. Water addition promotes vegetation recovery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s by regulating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nutrient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20(158): 1-12. Xingfu Li, Chengxiang Ding, He Bu, Liliang Han, Pu Ma, Derong Su*. Effects of submergence frequency on soil C: N: P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 riparian zones of Hulunbuir steppe [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0(20): 1480-1493. Liliang han, Derong Su*, Shihai Lv, Yan Luo, Xingfu Li, Jian Jiao, Zhaoyan Diao, He Bu. Responses of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ediment to ClimateWarming under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 Geographically IsolatedWetlands of the Hulunbuir Grassland,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7, 14(9): 968. 李兴福,苏德荣*,吕世海,布和,沃强,韩立亮,罗琰. 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湿地不同淹水状态的土壤碳氮磷特征比较. 生态学报,2018,38(6): 2204~2212. 刘禹,李兴福,丁成翔,蒋福祯,林长存,维拉,苏德荣. 短期增水对高寒草甸补播草地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2019,27(06): 1622~1632. 近五年获奖情况: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北京林业大学2020-202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创新奖 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研究生
查看详情平晓燕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
平晓燕,女,1985年1月出生,汉族,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科学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为退化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机理研究及林草复合系统生态效益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3项,参加了10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编了《草原知识读本》专著一部,获得2013年中国草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目前为《World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Soil Science》、《草业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并担任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和中国林学会理事等。
查看详情乌仁其其格
呼伦贝尔学院 农林学院
乌仁其其格,博士、教授,呼伦贝尔学院农林学院院长、呼伦贝尔学院草原生态研究院院长。中国草学会草地管理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草地资源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农村农业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客座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实验室主任,“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在草地生态学研究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生态监测、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退化草地恢复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传播与普及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下。 1.草地监测、健康评价研究。在呼伦贝尔草原,近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退化程度植被和土壤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诊断草地退化程度的指标体系(植被指标体系、土壤指标体系和植被+土壤指标体系)对退化草地退化特征和健康诊断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主持的项目有:“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植被与土壤系统健康评价”、“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呼伦贝尔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草地利用方式和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健康影响评价”,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草地基况评价”等各级给类项目。 2.退化草地修复技术研究。主持项目主要有国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草原鼠害(布氏田鼠、草原鼢鼠)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呼伦贝尔草原子课题专项;“不同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草甸草原效应研究”、“羊草草原围封草地利用模式研究”、“草甸草原天然打草场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呼伦贝尔草业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平台建设”、“天然草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为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3.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项目“天然草地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针对呼伦贝尔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的技术瓶颈,运用多年在呼伦贝尔草原的研究成果,分析草地退化的程度,利用方式、刈割制度和放牧强度等管理措施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调控技术、草原生产力时空动态规律、草畜平衡预测预报等影响,开展草地切根、施肥等植被恢复技术、天然放牧地草畜平衡技术、天然割草地合理利用技术等植被土壤修复技术与合理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为助推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牧民稳定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负责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计划-“生态修复创新平台”、“呼伦贝尔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产业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团队建设。自2018年开始作为呼伦贝尔市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团队服务与牧业四旗的科技支撑为呼伦贝尔草原区生态修复和退牧还草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五年获批项目资金近546万,出版专著2部,制定地方标准2个,研究成果在《中国沙漠》、《中国农业科学》、《草业学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中国草地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67篇文章。
查看详情张振粉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张振粉,男,福建省霞浦县人,1984年0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3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同年入职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地保护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近年来,以防控国门生物安全为中心,重点攻关牧草种传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研究,同时进行了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原细菌在草畜系统中的安全性评价,参与了南志标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室主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9项,以第4完成人获中国草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指导1项大学生三创项目获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甘肃赛区“二等奖”。主要研究的科学发现及贡献如下: 1、系统研究了紫花苜蓿等牧草种带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功能,开发了有益微生物及其生防制剂,并揭示了种传病原细菌在草畜系统中的危害性。 在国际上新报道了紫花苜蓿的3种细菌性病害,而且还新报道了紫花苜蓿种子上携带的大量的动物致病菌,如:引起新生儿脑膜炎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同时也储备了100余株具有特殊生物功能的细菌,本研究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被《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Plant and Soil》,《Plant Disease》等SCI学术期刊他引25次;并在《草业学报》,《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国内他引91次,完成了国家成果登记3项,研发了具有对植物免疫调节功能、提高植物抗盐耐寒旱以及抗病能力的小试产品5个,相关技术为甘肃国研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在土壤、中药材等农业领域的微生物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牵头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与甘肃睿康现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特色循环种植土壤有机改良应用方面建立了院企合作,达成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合作协议,本人也因此获聘“兰州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 2、在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细菌研究方向取得了进展,提出了植物和动物共患病新理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研究新发现了一类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细菌,在室内系统证实了这一类细菌可引起多种植物和动物同时患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患病”、“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病原”系列理论。本研究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被《Life Science》,《Plant Disease》等SCI学术期刊他引用;并在《草地学报》和《草业学报》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完成了甘肃省农牧厅项目结题1项,获中国草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参编 “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受邀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暨2019年国际草业研究生论坛”和“全国第九届种子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细菌研究进展”相关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关注和认可,申报的1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参与授权专利2项,成功挖掘了此类细菌对植物和动物具有共同免疫调节功能的靶向关键基因3个,正与兰州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密切联系转化相关基因产品,将在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患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上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人还承担了本科生的《牧草病理学》、《草坪保护学》和《草地微生物学》,研究生的《草地保护研究进展》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优良,曾获全国草学类本科专业2019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指导完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48篇,其中1篇获甘肃农业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其硕士学位论文获甘肃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目前指导在读研究生9名。2016年以来,本人先后作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地保护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围绕草地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方案、本科生参加野外教学实习、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等师生教学科研方面,组织和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本人作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地保护研究所秘书,协助所长参与申报并获批了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的“国家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程技术中心”,在2021年7月10日至7月12日成功举办了工程中心的揭牌仪式和全国第一届“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学术研讨会”,提高了草地保护系和研究所的影响力,为全国草原牧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平台支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