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解治友
研究领域
钢铁
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炭素工艺、炭纤维工艺及炭素制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7—2008年间,主持研究《石墨化工序废混合料重复利用》,获全国职工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同时,参加起草《国家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纳入国家标准2008年6月实施;2008—2009年,主持编写《中钢集团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2000吨碳纤维工程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吉林省、吉林市政府认同,并给予扶持立项实施;此外,还曾先后主持研究《高功率石墨电极Ⅱ型产品》,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作为第一发明人,发明《遵义密闭糊产品》,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近年来,还连续发表论文、编写行业教材。2007年2月,发表论文《UHP石墨电极国际标准化流程工艺的研究》,刊登在中国《炭素技术》刊物上; 2010年2月,发表论文《聚丙烯腈(PAN)基炭纤维工业生产及应用》(上),刊登在中国《炭素技术》刊物上; 2010年4月,发表论文《聚丙烯腈(PAN)基炭纤维工业生产及应用》(下),刊登在中国《炭素技术》刊物上; 2001年11月,编写《炭素制品生产工艺学》第四篇第一章,由冶金出版社出版; 2007年9月,主编《中国炭素行业知名企业录》为炭素材料分会刊物。 2009年10月,主编《石墨电极生产论文集-石墨化篇》,刊登在中国《炭素技术》刊物上。
查看详情汤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1989年6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铸造专业,获得大学本科学士学位。1989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一室从事高温合金材料及精密铸造工艺科研工作。 负责完成了总装“九五”、“十五”、“十一五”材料及制造技术领域内的国防预研项目,并负责完成了多项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本人负责开发的“高温合金整体叶轮控晶铸造工艺及其应用研究”制造技术被应用于多项重点型号铸件的研制,解决了型号研制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满足了型号产品的研制急需;负责研制的“细晶铸造真空炉”、 “大型铸件热控凝固熔铸炉”和“双性能整体叶盘熔铸炉”,均为国内首创,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温合金铸件研制的重要装备。在“十一五”期间,本人负责研究成功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温合金定向/细晶双性能整体叶盘精铸技术,负责研究并开发成功了一种K447A高温合金材料,已在多个航空重点型号上获得了推广应用。“十二五”期间负责2项国防预研和3项重点型号产品研制任务。本人获国防科技进步2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防科技进步3等奖1项(排名第三)、获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3等奖(排名第二),国防科技三等功1次,集团公司三等功3次,发表学术论文18篇。
查看详情张立峰
研究领域
冶金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2016年:张立峰(1972-),男,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从事钢中夹杂物与冶金过程模拟仿真研究工作,E-mail:zhanglifeng@ustb.edu.cn
2014年:张立峰(1972-),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从事钢中夹杂物与冶金过程模拟仿真研究工作.
张建良
研究领域
冶金机械及自动化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989年留校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2001.01—2002.12任北京科技大学炼铁研究所所长;2003.01—2005.05任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系主任;2005.06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秘书长。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3—2007年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2007、2008、2009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奖励;2009年获中国金属学会优秀论文奖励。 先后指导毕业博士生14人,硕士生47人,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检索,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 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人有2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成果获河北省科技成果奖,3项成果获得地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从教二十年余来,所带领的钢铁冶金过程合理化研究梯队形成研究领域包括高炉过程仿真及优化、富氧喷煤、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新技术、氧气高炉和复合铁合金开发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团队。
查看详情熊玮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1997年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2000年于武汉科技大学获钢铁冶金专业硕士学位, 2000年-2005年在武汉科技大学攻读材料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今在武汉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过程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控制、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20多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有10余篇次。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获授权2项。
查看详情陆匠心
研究领域
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技术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陆匠心1982年8月毕业于马鞍山钢铁学院轧钢专业;1986年9月至198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压力加工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5年3月获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陆匠心1982年9月进入宝钢工作,长期从事钢铁产品技术研究,尤其在冷轧薄板生产技术和汽车钢板性能及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炉超低碳冷轧IF钢,填补了国内空白;带领团队研究开发全系列冷轧汽车用钢产品,在先进高强度钢上取得突出成效,使我国汽车板产品和档次跻身并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由他领衔或主要参与的十多个项目曾获上海市、中国机械行业、中国钢铁行业和国家级的多个科技进步奖项。其中“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研究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匠心先生自1994年6月起担任宝钢研发部门的领导职务,先后任宝钢钢研所副所长、所长;宝钢研究院(技术中心)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07年5月起担任宝钢研究院(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副主任)。同时兼任宝钢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低合金钢分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汽车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还担任国际钢协(Worldsteel)未来汽车用钢(FSV)项目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汽车轻量化战略联盟专务和专家组成员,并担任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查看详情孙卫华
研究领域
建筑材料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孙卫华,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1988年7月大学毕业于现武汉理工大学锻造冲压设备与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东北工学院压力加工系,师从王国栋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3月考取东北大学在职博士研究所,2001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学习,次年攻读卧龙岗大学博士学位(机械工程),2005年12月获得卧龙岗大学博士学位;2006至2008年完成中科院工程应用研究所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工作;2010年3月获得东北大学博士学位(材料加工)。 1991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从事钢铁材料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工作至今,在冷轧板带、带钢热轧组织性能预报、中厚钢板新产品开发、钢材表面氧化铁皮特性以及热轧工艺润滑取得多项成果。期间任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技术中心副主任、主任、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务。 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主持开发锅炉压力容器钢板、DH32~FH40级造船钢板、管线钢板X80以及70~80kg级高强度中厚钢板等20余项新产品以及1700热轧精轧机组轧制工艺润滑等多项新技术,作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人完成国家发改委“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用钢板国产化项目”、科技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煤机用高强度中厚板技术开发”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主持科技部“国民经济重大装备用特厚钢板工艺装备研究开发”等项目工作。
查看详情尚成嘉
研究领域
钢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钢铁》杂志编委会编委,《焊管》杂志编委,环太平洋先进材料大会(PRICM)中方技术总代表。 长期从事高性能微合金结构钢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参加“973”一期和二期研究项目,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863”课题两项,参加多项。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正在承担第三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项目课题:“第三代高强高韧低合金钢精细组织的研究”。 多年来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Plenary)报告、主旨(Keynote)报告及邀请(Invited)报告。2011年获得IOMMM(英国材料、矿业、矿产学会)Charlse Hatchett优秀论文奖,为我国首次在“Nb微合金钢研究领域”获此殊荣的科研人员。
查看详情孙毅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82.09~1986.08就读于昆明工学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1986年8月毕业分配到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炭素专业工程设计与研究开发工作,历任沈阳铝镁院炭素专业组组长、电解室主任、院技术研发部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务,曾兼任多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其中2004.03~2007.02 在职攻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是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炭素专业学科技术带头人,是我国首批考核认定的勘察设计注册冶金工程师,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炭素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专业刊物《炭素技术》的编委。 现在从事专业:炭素材料工程的研发与设计、咨询。主要包括:铝用阳极、阴极;冶金用石墨电极、炭电极;特种炭素材料;石油焦及针状焦、无烟煤煅烧等。 完成近50个炭素项目的研发与工程设计,其中《南通炭素厂新型环式二次焙烧工程设计》与《山西关铝阴极制品有限公司1万t/a阴极工程》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合肥炭素厂三期扩建工程》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低品质原料生产预焙阳极及在线监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电解槽集中大修转运系统设备研发与应用》、《铝用新型阳极焙烧炉火道墙研制》、《国产化新型阳极焙烧炉燃烧控制系统》、《碳素生制品制造过程沥青烟气处理系统新技术开发》共5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高温沥青阀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四等奖;《南通炭素厂新高压浸渍系统》、《神火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炭素厂改、扩建工程》、《山西华泽铝电有限公司28万t/a电解铝工程炭素回转窑煅烧系统设计》,分别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 本人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5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主要有14篇,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铝冶炼生产技术手册》手册的编委之一及第六篇“铝用炭素材料及氟盐”主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