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忠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1976.10~1979.5,中国人民解放军89333部队59分队; 1980.9~1984.8,攻读学士学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984.9~1987.4,攻读硕士学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987.5~1989.6,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 1989.6~1998.6,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8.7~,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车辆总体设计及理论。

查看详情

徐胜金

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绕流、流致振动及控制、湍流实验研究、风洞实验 学术兼职:第7、8届实验流体力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汽车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委员

查看详情

翟丽

北京理工大学

翟丽,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评专家,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委员会A分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分布式电驱动车辆稳定性控制、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装备预研公用技术“某电驱动车辆电磁兼容设计与验证技术”、装备预研领域基金“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电磁发射耦合机理建模仿真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校科技创新重大培育专项、产学研项目。作为骨干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总装重点预研项目、国防科工局基础研究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产学研项目等。出版教材专著3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公开或授权专利20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6)。

查看详情

侯之超

清华大学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XX预研等纵向课题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6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次;获得中国船舶工业科技进步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各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已授权10项)、PCT专利2项。 研究领域: 车辆结构动力学与振动噪声控制、轻量化与结构完整性、车辆振动能量回收与应用。 近年来研究工作聚焦于:动力电池力-电化学耦合及其结构轻量化、电驱动系统及其振动噪声控制、运载系统振动噪声的主客观评价。

查看详情

孙超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博士后;致力于智能新能源汽车、非线性优化、预测控制和机器学习及应用的相关研究。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SCI期刊论文4篇,Google Scholar总引用950余次,2篇入选中国科学院《2016研究前沿》“重点新兴前沿”,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担任IEEE TCST, TVT, TAC,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30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 1.车辆行为模拟与智能预测; 2.智能网联汽车决策控制; 3.路况预测与汽车运动规划; 4.混合动力车辆的能量管理; 5.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新能源汽车应用。

查看详情

杨福源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及发动机分会主任,北京市内燃机学会理事,国家标准委员会柴油机电控组委员,全国车辆工程学科教学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1985.9-2005.7,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获得内燃机专业学士学位,以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6至今,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工作,历任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副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其中1998.12-1999.12,到日本五十铃中央研究所进修,参加美国PNGV计划百公里3L油耗柴油机技术研究。2012.10晋升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首批获聘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查看详情

席军强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 车辆智能操纵与控制; 驾驶员认知; 驾驶员意图识别。 入选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1项)以及部级科技奖励6项; 作为导师指导的博士论文《基于个性化驾驶员模型的车辆辅助驾驶系统自适应技术研究》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查看详情

罗禹贡

研究领域

车辆工程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2015年:罗禹贡,男,1974年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研究员. 2014年:罗禹贡(1974-),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车辆动力学及控制.E-mail:lyg@tsinghua.edu.cn 2012年:罗禹贡,男,1974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动力学控制、混合动力汽车系统集成控制,发表论文70余篇.E-mail:lyg@tsinghua.edu.cn 2011年:罗禹贡(1974-),男(汉族),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混合动力汽车及车辆动力学控制. 2010年:罗禹贡,男,1974年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研究员. 2008年:罗禹贡,男,1974年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博士. 2007年:罗禹贡(1975-),男,助理研究员,B-mai:lyg@tsinghua.edu.cn 2006年:罗禹贡,男,1974年出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技术和车载网络技术.E-mail:lyg@tsinghua.edu.cn

查看详情

王震坡

研究领域

新能源汽车

北京理工大学

从事专业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智能交通,

专家简介:长期从事电动汽车系统集成、动力电池成组应用、车辆运行监控与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了“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北京奥运电动客车重大项目等10余项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单位的项目科研工作。部分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已在奥运电动客车制造和北京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中应用;在电动汽车运行机制和技术经济性方面的研究已在奥运电动汽车运行规划中应用;主持研制的动力电池快速更换系统和存储平台在奥运期间作为奥运电动客车车队的电池更换和存储设备直接服务于奥运会;主持编写的充电站设计和施工标准已经作为北京市充电站设计建设的技术性指导文件应用。在电动汽车领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收录2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查看详情

杜玖玉

清华大学

杜玖玉,女,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储能系统热-电-安全管理技术、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电池梯次利用管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交互技术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子)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2项,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1项。基于以上研究,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

查看详情
共10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