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勇

柳州市科学技术局

行业大型龙头企业从事科技管理工作10余年,曾兼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省级工程院秘书。从事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院等科研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大楼及试验室建设等工作;参与市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市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编写,牵头推进市级科技项目管理和评价体系梳理与优化等工作。

查看详情

姜恒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9年12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博士 1999年9月-2003年7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学士 主要简历: 2020年12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13年12月-2020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8年11月-2018年12月 University of Missouri 交流访问 2012年7月-2013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0年4月-2012年7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博士后 2003年7月-2012年7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研实员、助理研究员 从事工作/专业领域:主要从事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及应用、复合材料力学、超材料理论与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专业特长:主要利用智能制造原理,从事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工作,并将该技术用于微通道反应器、船用螺旋桨、超材料等领域,同时,将该技术与超材料理论相结合,解决空间与海洋环境中面临的材料力学问题,发展了超构基元设计理论与制造方法,突破了超材料一体化制造技术。 申请人目前已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与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项目、军科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重大安全基础研究项目、中科院先导B、先导C、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力学学报”青年编委,曾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率先杯”复赛优胜奖、全国船舶水下噪声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等,近五年成果附后。 申请人积极参与了2021年空间科学学会组织的“科创中国”工作,包括: 试点城市: 3D打印培训工作: 申请人在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及应用方面的业绩包括: 1. 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完成了煤气制天然气的3D打印微通道反应器研发,并圆满完成了100小时寿命考察,所研制的微通道反应器使甲烷化反应时空产率提高15%,预计可降低甲烷化10%的投资成本,以40亿方/年煤制天然气计算可节约成本9000万元。 2. 成果转化的科学技术价值:构建了异种金属3D打印过程的物理力学模型,发展了异种金属3D打印制造的时变力学基本理论体系,解决了微结构演变和温度应力梯度等科学问题。 3. 成果转化的社会价值:本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填补增材制造领域相关的技术空白,并且解决异种金属熔融过程中的难点,初步建立一个对未来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产业化能够产生指导作用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在相关技术层面和产业层面达到开创性的目的,这不仅对先进制造学科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对材料学也能够产生正面的推动效果。 4. 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和长远规划:成果未来有望提供给华能集团新疆40亿方/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取代现行的甲烷化反应器,降低甲烷化工艺的投资成本用。 申请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基于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的微通道反应器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申请人攻克了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了本领域的国家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对抢占微通道反应器战略制高点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相关成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

郑福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工作经历 • 2020年1月-现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 • 2016年7月-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工程师  教育经历 • 2011.9-2016.6,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 • 2007.9-2011.7,学士,北京林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弱光探测成像、单光子探测技术和空间科学仪器等领域,先后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发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自然基金委项目、863项目等多项创新项目的研究。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在极弱光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及科学仪器载荷研制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在极弱光信号探测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1] ZHENG F, WANG F, WANG C, et al. Free-running InGaAs/InP single photon detector with feedback quenching IC[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2015, 799:25–28. [2] ZHENG F, WANG C, SUN Z B, et al. Detection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of free-running In Ga As/In P single photon detector using passive quenching active reset IC[J].Chinese Physics B,2016,25(01):464-468. [3] ZHENG F, ZHU G, LIU X F, et al. Double balanced differential configuration for high speed InGaAs/InP single photon detector at telecommunication wavelengths[J].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5, 11:121–124. [4] 郑福, 王超, 孙志斌, 等. 基于 FPGA 的 100MHz 近红外单光子探测器[J]. 光电子. 激光, 2014, 25(7): 1254-1254. [5] 朱阁, 郑福, 王超, 等. Bias-dependent timing jitter of 1-GHz sinusoidally gated InGaAs/InP avalanche photodiode[J]. Chinese Physics B, 2016, 11: 102. [6] 陈晖;郑福;翟光杰. 基于时间标记的60皮秒FPGA精密时间测量系统 [J]. 电子设计工程, 2016, 08): 68-71. [7] Wenzhao Gu,Fu Zheng,Guangjie Zhai.Generation and Display System of Measurement Matrix Based on DMD[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8,27(04):493-502. [8] 马吉宁,孙志斌,郑福.LHAASO-WCDA时间刻度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8,26(18):64-67+72. [9] CHEN Z, JIANG Y, WANG C, YU W, ZHENG F, et al. High Performance Hardware Architecture for Sparse Sign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Systolic Array[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4, 10(24): 10611-22. [10] 黄振;蒋远大;孙志斌;郑福;王超;翟光杰. 近红外单光子读取电路 [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02): 464-8. [11] 翟光杰;郑福;王超. 一种近红外多光子探测器: 北京, CN201410532426.1 [P/OL]. 2015. [12] CHAO W, XUE-FENG L, WEN-KAI Y, XU-RI YAO, FU ZHENG, et al. Computational Spectral Imaging Based on Com

查看详情

胡圣波

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胡圣波,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分别毕业于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解放军63816 部队客座专家,贵州省射频识别与传感网络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省通信学会、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通信、无线通信与组网、射频感知、天基物联网等研究。曾任兵器部第 211 研究所工程师,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某室主任。主持完成七五和八五国防科技攻关、军口 863、载人航天预研等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物联网发展资金专项等项目,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主持完成国家首批新工科改革与实践项目,贵州省电气信息工程教学团队领衔人,先后获贵州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一次。

查看详情

黄世明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背景 2002/09-2006/03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博士 1999/08-2002/08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硕士 研究工作经历 2006/07- 至今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复合闪烁体材料、超快闪烁体材料以及人工微结构闪烁体材料的研制. 本人长期从事闪烁体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和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授权5项,相关研究成果在辐射探测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查看详情

顾宁

东南大学

顾宁,男,1964年5月生,东南大学首席教授。1986年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学士,分别于1990年、1996年东南大学硕士、博士。1986年至今在东南大学工作。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 长期从事医药纳米材料的研究,对铁基与磷脂材料的宏量制备、表征与标准、生物效应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做出贡献。已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497篇,他引15002次,发明专利授权103件。研制并获批医用纳米γ-Fe2O3弛豫率国家标准物质和《纳米技术 氧化铁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方法》国家标准,研制出多聚糖超顺磁氧化铁原料药和注射液,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无机纳米材料药物。研制出9种高纯合成磷脂,获国药审中心备案,并以此核心技术建成国内唯一可供药用合成磷脂企业,填补国产空白,显著降低高端药物研发与生产成本。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许金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

闫娜

西北工业大学

闫娜,女,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空间材料科学技术分会理事。1999年9月进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攻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6月获得西北北工业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7-201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国际知名专家Marc Andre Meyers教授开展合作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方向为超声悬浮原理与技术和新型材料优化制备与组织性能调控研究,具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悬浮技术的优化设计和性能扩展 系统揭示了悬浮物体与超声场的交互作用机理,阐明了超声波与悬浮物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波长级大尺寸物体的超声悬浮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双束超声波补偿驻波声场的设计思路,发展了双束超声波悬浮过程的优化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单轴式双束超声悬浮实验系统,实现了波长级饼状物体的稳定悬浮,同时提出了基于超声波的多元化无损操控技术,有效拓展了超声悬浮技术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无容器条件下复相合金快速凝固机制研究 采用多种悬浮技术和自由落体方法模拟空间无容器和微重力条件,实现了超常条件下复相合金凝固机理的系统研究。深入揭示了Ni基合金快速枝晶生长和强韧化机理的相关规律,发现了超声悬浮条件下共晶合金快速凝固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进一步阐明了多元偏晶合金液相分离与组织演变规律,提出了多元包晶合金液相分离的热力学判据和经验准则。 3、基于载人航天的复相合金空间凝固实验 在“天宫二号”上开展了“多元复相合金空间凝固”的科学实验,下一步将借助空间站开展系统的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系统揭示空间环境中多种极端条件对材料加工制备过程的作用机理,推动空间材料科学的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聚焦于超声悬浮原理和技术的深入探究和全面优化,及其在金属材料超常凝固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应用,为金属材料非平衡凝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创新性。优化设计的新型超声悬浮技术有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可以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初级教育的科学普及等社会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意义。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三项以及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课题三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载人航天921工程和国家引智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相关研究结果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和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代表性论文 [1] N. Yan, W. L. Di, Z. Y. Hong, W. J. Xie, B. Wei, “Dynamic Superposition and Levitation Capability of Two Confronting Ultrasonic Wave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36(3) (2019) 034303.

查看详情

王月海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

"王月海,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3月出生于山东,1996年和1999年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到北方工业大学任教。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3月-6月到美国中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作访问学者。2006年9月晋升副教授,院长助理,12月起担任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负责本科教学管理工作。2007年9月到2008年7月到北京工业大学作国内访问学者。2014年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17年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19年1月-12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挂职),2020年1月-6月任北方工业大学防控办副主任,2020年7月任信息学院党委书记。 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电路故障诊断、图像识别、移动机器人等。已发表科研、教学论文60余篇,其中40余篇已被EI、ISTP检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合作项目2项,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项目1项,北京市及教育部教指委等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十余项。 王月海(3/12),""共谋共享共建共创""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 王月海(2/5),智能柔性焊锡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 王月海(6/6),钻探机具延寿防护及其磨损寿命大数据评估(发明)(201907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 王月海(3/3),小型仿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及创新平台,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三届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2014 王月海(1/3),《数据库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 2013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查看详情

朱学军

宁夏大学研究生院

"199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电磁测量及仪表专业。1992年7月至1999年11月在银川起重机器厂工作,历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等职务。1998年,作为电控部分的主设计者,“DQD250/50/10-20.5m×2 A3桥式起重机”项目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二等奖。1999年12月调入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2003年获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日本岛根大学综合理工学部,机器人能量控制方向高级研修员,200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19年6月任研究生院院长,“机械工程”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负责人,“CAE”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教学、科研方向为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常务委员、宁夏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2008年、2011年连续受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专家服务团(机械制造团、金分区分团)成员,并担任自治区第四批专家服务团金凤区分团秘书长。2009年被科技厅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2010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团成员。2011年受聘为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专家。 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EI检索10多篇。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重点研发项目,1项自治区国际合作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宁夏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等奖,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查看详情

汤占岐

北方民族大学

"教育背景: 1991.09 - 1995.07 西安理工大学,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3.09 - 2006.0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获工学硕士学位 2012.09 - 2017.05 合肥工业大学,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95.07 - 2002.05 宁夏西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要从事轴承产品设计、质 量管理等工作; 2006.07 - 2020.09 北方民族大学化工学院,教师 2020.09 至今 北方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 专业领域:机械工程 专业特长: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摩擦与润滑理论、机械产品的摩擦磨损及减摩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52065001,沙尘环境中摩 擦系统的竞争机制及颗粒的力学行为与调控),参与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2 项(粗糙表面接触界面间流体蠕变流动机理研究、 长腔体内混合流体 Rayleigh-Bé nard 对流的高精度数值模拟)。 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 2 件。"

查看详情
共1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