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9年12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博士
1999年9月-2003年7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学士
主要简历:
2020年12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13年12月-2020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8年11月-2018年12月 University of Missouri 交流访问
2012年7月-2013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0年4月-2012年7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博士后
2003年7月-2012年7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研实员、助理研究员
从事工作/专业领域:主要从事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及应用、复合材料力学、超材料理论与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专业特长:主要利用智能制造原理,从事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工作,并将该技术用于微通道反应器、船用螺旋桨、超材料等领域,同时,将该技术与超材料理论相结合,解决空间与海洋环境中面临的材料力学问题,发展了超构基元设计理论与制造方法,突破了超材料一体化制造技术。
申请人目前已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与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项目、军科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重大安全基础研究项目、中科院先导B、先导C、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力学学报”青年编委,曾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率先杯”复赛优胜奖、全国船舶水下噪声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等,近五年成果附后。
申请人积极参与了2021年空间科学学会组织的“科创中国”工作,包括:
试点城市:
3D打印培训工作:
申请人在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及应用方面的业绩包括:
1. 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完成了煤气制天然气的3D打印微通道反应器研发,并圆满完成了100小时寿命考察,所研制的微通道反应器使甲烷化反应时空产率提高15%,预计可降低甲烷化10%的投资成本,以40亿方/年煤制天然气计算可节约成本9000万元。
2. 成果转化的科学技术价值:构建了异种金属3D打印过程的物理力学模型,发展了异种金属3D打印制造的时变力学基本理论体系,解决了微结构演变和温度应力梯度等科学问题。
3. 成果转化的社会价值:本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填补增材制造领域相关的技术空白,并且解决异种金属熔融过程中的难点,初步建立一个对未来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产业化能够产生指导作用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在相关技术层面和产业层面达到开创性的目的,这不仅对先进制造学科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对材料学也能够产生正面的推动效果。
4. 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和长远规划:成果未来有望提供给华能集团新疆40亿方/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取代现行的甲烷化反应器,降低甲烷化工艺的投资成本用。
申请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基于异种金属3D打印技术的微通道反应器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申请人攻克了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了本领域的国家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对抢占微通道反应器战略制高点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相关成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