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过去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业及土地流转,每年仅有5万余元。近几年,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收入已突破11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00万元。这一巨大的转变背后,是枣香村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近日,走进枣香村的设施农业园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田园画卷徐徐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光。这些大棚不仅是农作物的“家”,更是枣香村强村富民的生动写照。
为了改良盐碱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枣香村从2022年开始,在原有10座温棚的基础上,陆续扩建了85座大棚,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运营模式,形成了“鱼菜共生”综合种养、体验采摘园、特色水产养殖、香菇种植“四驾马车”齐驱的格局,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现代智能农业示范温棚园区。
在“鱼菜共生”综合种养大棚,水池中的鲈鱼、鲤鱼欢快游动,水面上不时泛起阵阵涟漪。水池旁,整齐的蔬菜架上,一排排生菜长势喜人。大棚内铺设了许多管道,流水通过管道循环系统,在水池与管槽间流转,实现水产养殖和无土栽培完美“牵手”,不仅降低了种养成本,还提高了收益,实现了节水、节地、节资源。鱼排出的粪便经过分解、过滤后变为蔬菜的“营养液”,蔬菜吸收营养后,又将水充分净化循环给鱼用,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
“以前真没想到,在我们这盐碱地上还能搞出这么高科技的种植养殖模式。鱼和菜互不干扰且相互促进,去年,该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二十余万元的收入。”园区负责人马来红一边查看鱼菜生长情况,一边说道。据了解,“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巧妙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体验采摘园里,掀开草莓大棚的门帘,便看到整齐排列的田垄,嫩绿的草莓苗已纷纷破土而出。村民忙碌其间,专注地修整草莓苗中的烂叶子和老叶子。
除了草莓,枣香村还种植葡萄、桃子等,每年采摘季,都会有游客前来观光采摘,高峰期时一天可达五六十人,一年收入达60余万元。
在不远处,特色水产养殖大棚也已修整完毕。“我们村的水质经过改良后,非常适合特色水产养殖。今年我们打算养殖南美白对虾,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投产后每年预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6万元。”枣香村驻村第一书记黄俊逸说。
今年,枣香村又有了新的发展举措,新增了4座香菇大棚。香菇大棚里,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如小伞般从菌棒上探出脑袋,鲜嫩可爱。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枣香村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园区用工高峰时可实现60人就业,用工对象主要以监测户和低保户为主。村民在园区务工增加了收入,让他们生活有了保障。”黄俊逸说。
“自从村里产业园发展起来,给我们村民提供了不少便利,在园区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入,一举两得。”因生活困难被认定为监测户的董银凤笑着说,现在每天能挣到120元,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
农民富了,乡村更美了。这些年,枣香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马路狭窄破旧,如今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道路宽敞平坦,干净整洁,路灯像卫士一样矗立在道路两旁,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养老服务站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煤改电工程让村民们用上了清洁能源,既环保又舒适;厕所改造也让村庄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今的枣香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幸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枣香村改写了村集体经济的“旧账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华丽转身。“未来,枣香村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和发展路径,争取在今年年底将第一批南美白对虾虾苗投入工厂化养殖,进一步发挥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增加枣香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打造出一个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黄俊逸说。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