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宁夏红枣种植面积达35.1万亩,鲜果产量6.3万吨。细数宁夏红枣系列产品,既有干枣、鲜枣,也有枣酒、蜜枣、枣夹核桃等深加工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海外。
同心圆枣、中宁小圆枣、南长滩大枣、永宁冬枣、灵武长枣各具风味,产业化进程各有特色:有的“提篮小卖”,有的打出品牌……即日起,宁夏日报推出“宁夏枣产业突围之路”系列报道,探寻推动宁夏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同心圆枣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绿色食品”等多个“国字号”认证,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与此同时,同心圆枣的产业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规模化生产在尝到甜头的同时,散户种植还多延续传统模式。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加强区域化品牌建设,推广合作社模式等,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发展。
古老枣树探出发展“新枝”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同心圆枣仅靠自然降雨就能存活且能产生效益。严酷的自然条件,同时赋予同心圆枣裂果少、糖分足,天然绿色的优势。
据自治区红枣产业主管部门专家介绍,作为同心县第一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心圆枣有着300多年的选育历史。
同心县王团镇黄草岭村有一片10亩老枣林,共栽有500多株圆枣,其中最老的树龄有300年。可以说,黄草岭村是同心圆枣的发源地之一。
每到夏秋时节,这里枣树成荫,果实坠枝,常有银川、西安等地游客路过于此,纳凉尝鲜。然而,过路客稍作休憩便自驾上路,无法给黄草岭村带来切实收益。
为推动圆枣产业化,黄草岭村“两委”班子打出组合拳:村集体成立合作社,从事圆枣等土特产品的生产经营;扩大种植面积,2021年,村集体新种圆枣2000亩,目前挂果在即;拓宽销路,帮助村民把干鲜枣销出去。
黄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步武算了一笔账:1亩圆枣树的鲜枣产值在千元上下,10倍于同等面积的小杂粮收入。黄草岭村都是旱地,种粮食作物不占优势,倒是发展抗旱耐寒的圆枣产业更有出路。近年来,不少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圆枣,个别种植大户的种植面积达八九十亩。
去年,马步武组织圆枣货源30吨,供应给上门收购的西安客商,收入惠及周边众多枣农。宁夏红枣产业专家蒋全熊分析:“黄草岭村圆枣种植历史长,但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村上没有加工厂,也没有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旅游业,还应在产业带动上做好文章。”
能否让过路客“留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买农家货?在同心圆枣的发源地,这条产业化之路才刚刚起步。
枣企:加工枣产品 建起观光园
目前,同心县从事圆枣产业的企业及合作社共有8家,首屈一指的大厂要数宁夏圣峰百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该企业建有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电商中心,在福建还设有5个销售专柜……形成完整的圆枣产业链,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2018年,圣峰公司创始人马晓峰流转同心县石狮开发区满春村等5个行政村1.55万亩土地,规模化发展同心圆枣,流转费1年300多万元,每年用工500人次左右。
马晓峰是同心圆枣产业的行家里手,他研发出“热风+微波”联合制干技术,突破了传统露天晾晒模式,不仅清洁高效,还能进一步激发出枣核中的糖分。每年,马晓峰都要收购400多吨圆枣鲜果,运到位于石狮开发区沙嘴城村的加工车间,经过十几道工序加工成干果及其他产品。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能吸纳当地二三十名村名就业。员工李晓燕就是沙嘴城人,她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依托圆枣基地,马晓峰建起占地面积3000亩的农业休闲观光园,枣林中套种了红葱、土豆、中药材,还养了3万多只生态鸡,搞起林下生态养殖。用他的话说是“解决了地里浇水、施肥产生的开销”。开展直播等体验项目,吸引区内外游客,单日游园峰值人数逾万——由此,公司打通了一、二、三产业链。
“只有做长产业链,才能不断提升这项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蒋全熊分析,这种企业实践对同心圆枣产业化发展很有价值。
从传统向现代产业体系“进化”
目前,同心圆枣种植面积达七八万亩。像马晓峰这样饱尝圆枣红利的从业者还是少数。同心圆枣的品牌优势如何转化为市场优势?
对此,自治区红枣产业主管部门一位专家建议,采用良种良法,继续提高果品质量,有了稳定的品质,才能获得稳定的市场;加强区域化品牌建设,让“同心圆枣”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契合当下消费者奔着原产地选购农副产品的消费心理,让“好枣子不愁卖,还能卖上高价”。
另一位业界人士分析,同心圆枣应进一步用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加紧品种改良,推广合作社模式。此外,政府、企业、种植户齐发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化”,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让同心圆枣走向更大的市场,促进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宁夏日报 记者 杜晓星 见习记者 杨玉瑛 徐 琳 实习生 马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