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庆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1-20 15:19:53

15
1592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庆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编者按:农业科技园区是新形势下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新动力,也是科技赋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抓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强力抓促下,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甘肃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科技部验收,全市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质量和数量跃居全省前列,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新动能,成为科技赋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庆阳”建设的强大引擎。本文对庆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和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回顾,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弱项短板,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和创建国家农高区提供参考。

近年来,庆阳市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科技赋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庆阳”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寒旱农业区位特点,传承农耕文明文化精髓,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坚持“四个面向”工作要求,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在全市构建起以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庆城、宁县、西峰、镇原、环县、华池和正宁 7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打造了陇东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新动能。

一、成效与特点

(一)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我市发展农业科技园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近3年来的持续推进和跨越式发展,已有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另有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目前,庆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速度和总量扩增跃居全省各市州之首。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批准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有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组装集成,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型模式和示范样板,引领产业由“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向“质量优先、绿色循环”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有力地促进了苹果、草畜、中药材等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加速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进入农业领域,促进科技金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3年建设期内,带动全市苹果总产量从2018年园区创建之初的31.53万吨,增长到2021年园区通过验收时的60.14万吨,增幅达到90.7%。同时,也带动了草畜、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

(二)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技术集成和要素集聚的作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集成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入园,以创新平台建设促进资源聚集,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以合作交流加速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平台,全面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3年来,先后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 户、国家星创天地 2 个,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 个、省级众创空间2 个、省级企业孵化器1 个,入库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9户,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8 家。环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依托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基地和标准化湖羊示范社,建立甘肃省肉羊种质创新中心,新建“三元二级”杂交示范点20个,选育湖羊基础母羊20 万只,带动新增养羊专业村20 个,年湖羊保有量65万只以上。镇原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进安格斯基础母牛750 头,新建肉牛冻配改良点5 个、早胜牛保种繁育场2 个、肉羊人工授精点5 个、肉羊良种扩繁场3 个,创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 个,登记技术合同20 余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0 项,完成技术合同市场交易1 亿多元。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进荷兰苹果、道赛特肉羊等新品种 12 个,引进苹果采摘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 21 项,开发苹果多酚、果酱、果脆、面膜、化妆品等新产品 12 个,形成了苹果与草畜互补、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

(三)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升级为表征,以实施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集成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率先示范一二三产融合、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全产业链条精准化管控,培育壮大生物育种、绿色化肥农药、工厂化设施农业、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催生科技金融、农产品物流、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等新兴现代服务业迈向了中高端。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优质苹果园45万亩,种植优质饲草74.2万亩,“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7.6万头、231.7万只、72.8万头和2540.8万羽,建成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湖羊养殖基地、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和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脱毒苗木繁育基地。庆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苹果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9.7 亿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50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以上。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功打造“人类第四个苹果”产业品牌,苹果年产量达56 万吨、产值28 亿元,肉牛饲养量达到12.44 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37.9万只,生猪饲养量达41.5万头。环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优质牧草86.5万亩,肉羊饲养量达到360万只,产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草羊产业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镇原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认定“甘味”农产品企业名录3 个,被全国苹果产业协会评为 2021 年度苹果产业“五十强县”。华池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万亩中药材标准化栽培示范点3 个、5000亩示范点62 个、千亩示范点24个,带动30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

(四)项目支撑作用有效发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为重点,围绕“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十大生态产业”,通过准确研判政策导向、组织培训项目申报常识、深入基层动员挖掘等有效措施,征求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科研院所技术需求120余项,先后取得省、市财政补助资金350万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资金1400万元;推荐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5项,获批立项33 项,争取资金2041万元;自列科技项目6 批58项,投入项目资金175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3.2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水平日益凸显。

(五)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兴建农业农村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为载体,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环境,吸引培育科技特派员、返乡农民工等创新主体依托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创新创业,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树立示范典型,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和各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引导农民与科技、农民与企业有效对接,为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年均下达人才培养、企业培育、农民培训专项资金40万元,培训农民25万多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730 多名、“三区”科技人才250 名,组建科技人才服务团队40 多个,编发宣传资料 2 万多份、图书 2000 多本,发布各种技术信息 800 多条,接受群众咨询 6 万多人次。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选派科技特派员53 名,建立果农实训基地5处,“三区”人才实训基地1 处,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13 人,培训实用技术人才4614 人(次)。通过培训和带动,有4132 人成为苹果或草畜产业工人,5500 个农户成为苹果、草畜生产经营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庆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苹果试验站,每年开展果业科技培训60期1万多人次,促进形成县有专家、乡有技术员、村有服务队、户有明白人的技术人才服务体系。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搭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创新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形成集信息查询、产品溯源、市场交易、农技培训等一体的助农服务数字化网络,全面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西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互联网+”深松作业信息化技术,为参与土地深松作业的118台农机安装深松检测仪,实现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计算、耕深监测、定位跟踪等信息同步获取;围绕果、畜、菜三大主导产业和粮食安全,培育农业物联网示范点8个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企业5家,创建农产品电商平台个,建立乡村电商服务示范点7个。庆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苹果生产管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在园区内设立20 个灾害预警监测点,为防范果园花期霜冻、暑期冰雹、干旱、病虫等灾害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依托移动网络开通信息直通车,适时向果农推送管理技术、病虫防治、市场销售和减灾防灾等信息,实现果业服务零距离。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中央引导专项子项目宁县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引进苹果采摘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打造数字化果园,建成苹果大数据中心和质量追溯体系;依托互联网+”,鼓励支持园区内企业和商户发展电子商务,创办电商企业15家、网店500 多家,有效解决了县、乡、村 “最后一公里最初一公里配送瓶颈问题,年实现电商收入亿元。

二、短板与弱项

(一)科技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园区内大多数企业受困于资金、地域、人才等综合性因素影响,研发投入难以保障,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园区90%以上资金为企业自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加之农业企业普遍自身实力不强,现有的投资规模、投资进度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建设需求。园区内缺乏高科技项目支撑,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示范带动效应不突出、不明显。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年来,市级财政支持50万元,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总额 1700 万元的 2.9%,市级财政投资和省级以上财政投资总量分别只占园区预算总投资41160万元的0.12%4.1%,财政投入特别是市本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园区产业带动发展能力虽在逐步提高,但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依然偏少,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价值链延伸能力,难以实施大规模定制技术以及生产低成本控制。园区所处区域与周边县市资源同类、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竞争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合作社)规模小而分散,行业内产品单一、互补性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苹果作为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庆城、宁县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主导产业,整个产业链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2家,占46个入园企业总数的4.3%,且仅有的一家精深加工企业——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因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萎缩、融资难度大、加工增值空间小,长期停工停产,濒临破产。

(三)产学研用机制不健全园区企业与市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缺乏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未能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协调对接机制,难以及时把高校、院所的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部分中小型企业对高新技术成果认识不足,不愿承担研发高新科技成果产生的高投入,致使合作程度偏低、效益欠佳。园区企业和技术创新单位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用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不强。

(四)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推进园区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尤其缺乏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在企业和农业生产一线的高学历、高职称技术人员比重较小,人才分布不够合理,人才引进与培养困难,管理型、经营型等复合类人才比较缺乏。园区内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重视不够,难以聚集高水平的农业集成创新人才,直接影响了园区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五)园区企业融资难度大受制于信息闭塞,企业对相关优惠政策掌握不足、资金积累较少,加之可用于贷款抵押资产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面临较大的约束,融资渠道窄、融资难度大,导致流动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企业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难度大,特别是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滞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部署的应有之义。必须抢抓政策机遇,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挥优势、补短强弱,走出庆阳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新天地。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

一是支持股权期权、兼职兼薪等激励政策在园区先行先试,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孵化器,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利用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双创载体,孵化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产业代表性强的农业科技企业,促进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是坚持先行先试、分类指导原则,系统布局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推进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重大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企业+农户+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科技企业的融合发展,促进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多举措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引导科研人员到企业”“为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指导服务,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装备升级和新产品研发,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四是支持企业组织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登记,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实行品牌化销售,做专做精一批优势产品,努力打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实现多方共赢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建议将农业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纳入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总盘子,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乡建设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促进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招商的良好局面。二是制定统一的组织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引导奖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沟通协调指导,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团组织、新闻媒体等,围绕现代生物育种、农业大数据、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制造、农产品增值加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对外宣传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产业优势、建设成果、招商意向、优惠政策等,吸引更多的外商入驻园区投资兴业,不断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水平。三是以丰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绿色循环的种养结合发展理念,加强农产品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协同、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强化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高科技企业、高质量基金、高转化性成果,促进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提升财政撬动能力,加大园区科技投入

一是建议市、县(区)财政设立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围绕园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通过后补助、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财政投入方式,精心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激发园区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地方创新涉农涉科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将各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用途相近的涉农涉科资金统筹规划,统一资金拨付、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考核验收,形成财政扶持园区建设的合力,提升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四是落实各类专项奖补资金,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等集成科技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成果积累和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发展。

(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整合全市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方式绿色、各类要素集聚、机制创新鲜明、示范带动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搭建分工协作一盘棋农业科研工作新格局、创建覆盖上中下游一条龙农业科技组织模式,促进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有效对接,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布局,推动形成创新效率明显提升、产业带动效果显著、区域问题有效解决、协同机制运行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充分发挥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推进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和减负行动,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通过田间课堂、现场指导,开展科技服务,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优先在园区推广应用。三是建立激励相容约束的长效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引导涉农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共享平台、共享制度、共享激励,营造多元创新主体高效协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实体化运作的新格局,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效化解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促进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和田间地头,实现就地转化。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组织企业开展技术合同(免税)登记政策解读、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指导与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专利申请暨大数据检索分析系统解读会等科技创新培训活动,促进人才和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五)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充分依托东数西算等信息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强化丝绸之路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科技合作,为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参与双循环战略开拓渠道、搭建平台。二是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改造提升园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水平,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互联网+农业科技园区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情短信服务平台、网络平台及办公自动化等公益设施,为农业生产者、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产品展示、农业生产技术在线咨询及远程技术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者与专家、企业的及时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研发引进作物播种和产量、畜禽数量、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等实时移动智能监测采集技术,构建适用于农业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农业数据仓库、农业知识计算引擎、农业可视交互服务引擎等核心技术。建立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构建智慧乡村大数据云平台,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引进研发智能育种技术和自动化播种、考种技术、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新生物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和数字化交互技术、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调技术、农业专用机器人等,为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和创建国家农高区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庆阳市科技开发中心  焦孝平)

来源:庆阳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