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在生物进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获悉,近期该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研究人员与泰国国家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合作,通过研究近缘雌雄异株榕属物种,发现气候边缘区不同物种杂交增强的非对称基因流及相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多样性》上。
“杂交可重组现有的遗传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塑造出新物种。虽然有研究表明近缘种间的杂交通常发生在分布重叠区,但生态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杂交的发生,一直都不甚了然。”论文通讯作者、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彭艳琼介绍。
异形花榕和肉托榕是桑科榕属中的两种近缘雌雄异株植物。异形花榕为小乔木,分布在我国西南至中南半岛地区;肉托榕为低矮灌木,分布在印度北部至泰国南部地区。榕属花朵构造特别,雌花、雄花、瘿花生长在同一个榕果粒中;同时所有的传粉及非传粉榕小蜂,依赖榕果内隐头小花作为子代发育的场所。而这两种榕树之间,存在共享传粉榕小蜂的情况,在人为条件下可以产生杂交种子。
两种榕树从泰国南部到中国西南部存在一个跨纬度梯度的纵向接触带,正是受季风环流影响、气候年际波动较大的边缘区,也是降水和光热变化和环境年变化的显著地带。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在边缘区对两种榕树进行了广泛的种群采样,并在无肉托榕分布记录的泰国东南部采集异形花榕代表种群,并对两种榕树种间杂交的空间发生格局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两种榕树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基因流,种间杂交强度在接触带的高纬度区域明显增加,并在接触带的北缘达到顶峰。研究指出,两种榕树在雌花期榕果大小、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榕果生长位置、榕树种群密度,以及繁殖物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种间基因流的不对称性;而繁殖物候的地理变异,以及边缘分布区增强的生态环境挑战,可能导致了种间杂交在接触带中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强。
“此项研究,首次探讨了植物种间杂交的纬度梯度变化,对理解生态环境对杂交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彭艳琼说,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并增加生态系统规模的杂交情况。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