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名片】
2018年4月,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成立。该院由嘉兴市人民政府、上海大学、南湖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落户在嘉兴科技城(南湖高新区)。
近年来,研究院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及产业需求,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合作开展以杂化功能材料为核心的创新工作,并推进研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滋养创新“花开”
精密涂布锂电新材料、机器人关节零部件、高端色彩新材料……走进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一系列创新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一直以来,实验室成果如何“走出来”,实现产业化,是很多科研人员头疼的问题。作为一位坚持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首席科学家施利毅一直致力于将科技成果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推动产学研成果真正落地。
“选择南湖,因为这里创新资源汇聚。”面对研究院为什么会选择落地南湖的问题,这是施利毅给出的答案。他认为,科技成果最终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用户落地,而南湖区集聚了许多创新型企业,有更大的需求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自2018年底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研究院先后引进了多名院士,不仅重点聚焦国家战略以及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创新工作,还围绕南湖区产业发展需求,将科研成果与这里的产业充分结合,依托人才资源优势,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南湖、开花结果。
在这里,研究院为院士专家提供了全新的办公场所,建有嘉兴市功能杂化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电池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同时,还配备了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来配合实验室研发工作的开展。
作为上海大学异地布局的研究院,施利毅正带领团队在南湖区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这个模式里,研究院不断健全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以产业需求促进科研、科研驱动产业、产业供给科研的良性循环。其中,精密涂布锂电新材料、高端色彩新材料等产业化项目已在南湖落地转化。
加速产业“结果”
多年来,通过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孵化通道,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5月,由研究院和国家级人才领衔的浙江通势达电动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研发平台——“机器人基础件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嘉兴科技城(南湖高新区)正式揭牌。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产学研模式创新、研究院带动产业发展的又一新成果,是南湖区发展“研究院经济”的生动写照,将推进嘉兴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发展。
2022年,研究院就与浦展科技、中法集团共同合作成立凤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并已在南湖凤桥启动建设集锂电新材料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工厂,将锂电池材料最新研发技术进行成果转化,致力于形成锂电池材料产业聚集效应。
同时,研究院还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精准提供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如与金石包装合作,通过吸湿功能颗粒筛选、母粒设计与制造、杂化复合及吹膜等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开发国内领先的吸湿型食品、医药包装薄膜,为下阶段产业化打下扎实基础;与新安股份、华友钴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重点突破工程化生产关键技术……
“我们研究院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方式,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通过多方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东西。”施利毅告诉记者,从高校到研究院,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接科研成果,使成果找到用武之地。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