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定位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新兴城市,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1条。2021年在蓉世界500强企业312家。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19917.0亿元。公园城市首提地,连续13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二、产业基础及特点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中,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已启动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2021年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1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4家、高新技术企业7821家。已有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成都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20个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推动政府重点支持与市场化机制并重、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推进并行,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超大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20个产业门类覆盖14个先进制造业、5个现代服务业和1个都市现代农业。在锚定产业能级提升的目标上,成都将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到2025年,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大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科教资源
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65所,学生104.92万人、外国留学生超1万人,2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拥有各类人才587万人、两院院士33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多家。先后获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等18个国家级教育改革示范试点。获批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教育鼎兴”省级改革试验区等47个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四、发展方向及规划
成都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力争到2025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努力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型成势,以新经济为牵引的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两区一城”成为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
——努力建设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全省“主干”作用全面增强,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的能级位势明显提升,推动成渝互动协同和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基本形成“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
——努力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更加多元,城市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持续提升,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努力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服务国家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和国际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作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创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取得实质性突破,初步建成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城市。
——努力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建设整体成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成都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五、合作基础
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
中国科协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六、服务需求
(一)构建会地合作新模式
1.发挥全国学会资源富集优势,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引导院士、顶尖科学家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设立专属实验室等原创研发载体。
2.以产业功能区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前沿技术应用研究、引进转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问题,支持全国重点学会专家(团队)在成都产业功能区探索设立产业研究院、转移转化中心等实体化的会地联合创新中心。
(二)打造海外招才引智创新载体
实施海外智力服务城市发展行动计划,在国内外创新区域探索建立成都离岸海智中心,促进国际技术交易与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海外招才引智创新载体,构建金融支持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新模式。
(三)建立新型科技智库
1.筹划建设新型科技智库,围绕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天府实验室建设等领域,开展战略性研究,形成决策咨询成果,助推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高质量举办2022年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高水平策划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支持全国学会及学会联合体等在蓉举办全国性国际性高端学术活动,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推动以会引才、以才兴业、以业强市。
(四)推动科普价值转化
坚持融合发展、市场逻辑、美学表达的理念,营造集传播、表达、活动、体验于一体的科学馆、研学基地等科普场景,积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升转化科普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