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是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组成部分,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咸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省位列第10,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列全省第3。
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医药等。
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
咸宁有40家高新汽车规模以上企业,34家电机规模以上企业,35家起重运输机械装备规模以上企业,56家模具和机械加工制造规模以上企业,67家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
全市建成创业孵化平台24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47家,市级产业研究院8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
拥有高校2所,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56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8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个。有气象台站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6个,地震台站3个,地震烈度速报点18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
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63名。
年专利申请量4171项,专利授权量2070项。科技成果82项。签订技术合同827项。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攻克食品饮料、智能机电、砖茶清洁化生产等关键技术。
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培育做强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医药等五大千亿产业。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扩大基础电子、光电、数字通信产业规模,建设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依托咸宁高新区、咸安区、通城县等地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技术,做强做优一批生物医药产品。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
无。
(一)技术需求
1. 智能机电产业方面。
通过对电机设计、材料、制造等优化实现电机高效节能技术。
通过建立智能监控和故障诊断系统,实现起重装备智能化、无人化。
通过电动转向、微电子技术的高新应用技术,改进汽车转向系统。
通过图象处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控制理论等研究,开发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视觉伺服控制技术,以帮助企业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2. 大健康产业方面。
通过在现有的砖茶自动化生产线基础上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青砖茶清洁化生产及溯源管理系统。
应用青砖茶清洁化、快速渥堆发酵技术技术,实现清洁化发酵生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寻求桂花精深加工技术,批量高效处理桂花。
需求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技术,针对咸宁市特色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种植、栽培和加工。
(二)人才需求
以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为方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三)科技经济融合服务需求
1. 科普资源服务。
建立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家”。
共建咸宁科技志愿者服务队。
推动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 成立融合组织。
邀请电机及其系统、起重装备及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等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拓展咸宁智能机电产业联盟服务。
成立大健康创新联盟,为市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及健康知识普及提供咨询。
3. 人才培训服务。
建立“科创中国”培训基地。
组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桂花学会等与咸宁科技创新有关联的学会,与咸宁实现“会地共建”。
培养重点产业技能培训师。
4. 技术推广转化。
加强湖北技术交易所咸宁分所的建设。
设立咸宁交易专区,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技术经理人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 科技智库服务。
开展“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
举办产业发展论坛。
6. 引进国际资源。
通过中国科协“技贸通”国际技术贸易平台,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大健康产业对接国际高新技术、优秀项目。